冯氏源出于姬姓,相传周文王姬昌等十五世之后裔受封于冯城,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以封地为姓。新安冯氏始于冯子华,于良贞元间(785-805)任歙洲刺史,临政明敏,深得人心,古稀之年卒于官,葬歙南三十四都,为新安一世祖。其生子二,名延普,延韶。长子延普于唐咸通六年(865)爱其白沙街(估计是现时浩寨乡之古名)山水秀丽,筑室定居,为绩溪冯氏始迁祖。延普传十六世,有冯达者,元时随父避乱迁于绩溪城内东关,为东关始迁祖。浩寨、火烧坦、冯村下、新川等十多处自然村的冯姓,大多是冯村始迁祖的派系。
历史沿革
营造新冯村时,冯氏宗谱载:本堪舆之说,营“天门”与“地户”,求水口之龙脉与吉利(注:国外徽学研究者,称其为环境科学),结果物华而丁繁,一时称极盛焉。(载《
徽州社会科学》杂志,96年第1期19页)村族发展为一祠六厅(族分六支,各有支厅(祠))。冯氏族谱序:“人本为祖,水本为源,人非祖不有所,水非源不有渊”,这就告诫子孙:作为氏族传人,要清本溯源,不可“数典忘祖”也。1989年,冯村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区单位,而青史留芳。
冯村“三绝”
群山环绕的古冯村,古朴幽雅,自然景观优美,
人文景观朴实,它充满灵性和神韵雄浑,讲求风水的徽人,在冯村的祖先中,更显出特别的重视和显著的特色。有“狮象把门、龟蛇守护”之称,狮的雄威,象的慈祥,龟的长寿,蛇的洁静,象征着古老冯村庶民的祈祷。村中有六景留人,即望君山、异峰尖、五龙洞、舍鸡石、七星赶月和云庄书院。古老冯村的昨天,有许多值得今人认真破译和研究的。村中一条长约三、四百米的槐溪,是冯村风面貌构建思维中的 一颗璀粲的明珠,它象一条纯白玉带,系绕冯村,从头到脚,洁白秀丽,横跨着十余座花岗岩拱桥,皆有石凳、石椅,有的还有精制“美人靠”。槐溪两边,宽畅的石板大道和清一色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马头墙,特别是众多官宦府第,更显得村庄的繁荣与高雅,是绩溪不可多得的“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处典型的徽州“花园”人家的村庄,是一幅绝妙的自然山水精彩图画,是古冯村“一美、二多、三绝”的第一美。
“二多”:是“府第多、古建多”。府第多,已有专章下述,这里说“古建多”,当然历史沧桑,今非昔比,但历史上的繁荣和遗存,仍不惜古建多,个性强、规模高的强烈映照。1993年11月,国家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先生考察后赞誉:“冯村环境优美,有很多典型的徽派建筑,不可多得,极须保护。”这里摘取有文字记录的两处作为例证之:县档案馆藏冯村族谱抄本中,有 一篇临清堂记:“君主家,于君主心者,告之是溪之流,千绪万端,莫不莹然清澈,岂不以其源之清乎,君家若鼻祖以及君之身,皆世以清白传矣……”这里虽然是说“为人修心”之道,但它反照了堂主是一户人家,建筑肯定非同一般,书香之浓,迎面而拂。临清堂诗赋多至22首,摘一首:
华堂新构瞰溪流,太极中涵万顷秋。 光与帘笼相上下,天随星斗共浮沉。
一尘不向空中香,万家都于物外求。 濯正濯缨能自取,何须洗耳动巢由。
邑人汪溥题 “光与帘笼相上下”,描绘出建筑之华雍,在大红灯笼高挂,窗帘垂布,诗乐琴书,点出了华堂(临清堂)之美。另据村人冯华清(时年75岁)等四人,于1985年整理的冯村史料,现由其子冯志坚保存,史料中记有:有一大户人家,筑有“梅园斋”,种植梅桩百余,是一所私人花园。可见窥见其家建筑也非一般。
“三绝”,即华表、槐树、拱桥之三绝。
华表九根,是由花岗岩制作的石圆柱,顶端圆盖帽之形,竖立在槐溪两岸,长两米余,村民称为“系马柱”,也有传说这些华表,也用作“天灯”照明的挂靠物。华表明代称“擎天柱”。古时是名为“诽谤木”,是号召大众“纳谏”的象征。可见冯村祖先的文明内涵。槐树九株,明嘉靖时种植,村中老翁说株株茂盛、壮大,直径多为60公分左右。取“以友人也者,友其德也”之义。
拱桥,是冯村“九槐十三桥”,内传绩溪,外扬徽州而出名,一个村庄中有13座桥,在绩溪是唯一的,在老徽州一府六县中,仅次于婺源的三怪之一--坑口潘村,有一百座桥。桥是与城市与乡村,被誉为标志性的胜景之一。宋朝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名画,最醒目处就是一桥飞虹。冯村十三桥的名录是:龙门、云庄、安仁、崇礼、大树、崇义、尚德、荷花、绿荷、红桥、北山、独山共13桥。其中据族谱抄本中记,《嘉靖辛亥重建龙门桥记》云:栋字蟠踞两寺,对峙一涧中流,白虎翼之,龟冢走龙抱以鼻端拥一墩,墩下峡口……而架云桥,名曰龙门桥,桥上构亭书楹作屏障。“龙门桥之旁有文昌阁和观音阁,年例观音会。它建于岩石的夹峙之中,桥下有一巨石横垣,石中有洞,直径尺余,溪水穿石,银翻浪卷。桥上构廊一座,建置“美人靠”,一面朝屏障,一面临溪水,闲时聊座,溪水潺潺,洞窗明月,笑语迭起,相映成趣,山水文彩,如诗如画,令人陶醉。鲜为人知的是槐溪河底,全由花岗岩石铺就,可见古人的环保与防患意识之超前,既反映村族经济的繁荣,也物证了村人崇尚公益事业的公共卫生之高风亮节。府第、拱桥、牌坊、廊亭,华表、槐树、流水清泉,细语轻歌,宛如一曲古典建筑的交响乐,游人至此,一睹为快,流连忘返,难分难离。
府第之家
府第是皇室钦赐的名门房宅,是官宦之家的殊荣。其雄浑气派,造型别致,古典高雅,威严之尊,令人肃然起立,仰慕敬佩。冯村府第名门之多,堪称绩溪唯一。依次有大夫第、协政第、刺史等、登科等、大树等、旌封第、五马第、州牧第、司马第等。村人进士冯 于明代中举成化戊戌(1498)科进士,官至兵部车驾司主事司马,忠于朝迁,政绩显赫,受到皇赐在县城和村中树立牌坊,流芳百世,其登庸进士坊,是1479年为冯进士所立,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史实看,冯中举进士和任职后,官场得意与顺利,可能当时冯村很繁荣,人才济济之因,所以冯中举进士第二年,就立了“登庸坊”,据传“司马第”,就是皇赐的冯官府,应该是理中之事。次是“大树第”,该是冯某宦官,取先祖冯异,号大树将军之名义而延的门第官厅。冯氏祠堂曾有一副对联:“大汉将军第,兄弟翰林;皇明马家,钦点主事。”冯村民国23(1934)年,村中为“云庄小学”举办五周年纪念活动,并印行纪念书刊,县城知名人士胡运中题联有“此地宗支承大树第”之来由。再次“州牧第”,是冯村官府门第多的史实证据,其门眉有砖刻“州牧第”之题名,其建筑为明代遗存,其规模与风格不同于一般的官厅,其面积为2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进,中为天井,均为花岗岩磨石辅成,名沟流水,它的最大特点是上进比下进地高约1米左右,上进全为厅堂,下设房舍,下进两厢,设有小房。此厅第看来为专事接待官场政要,知交贵客,大事喜事和诗书琴画及休闲专用。在接待要人、贵宾、知交,宾主坐在上进之中,旁依厅堂字画和古典家俱、装饰品之摆设,双限平视左右与前方,更显出宾与主的至尊与威严,为官厅之独到之处。
官宦名录
冯神佑 宋,中舍书人。 冯汝龙 宋,河南府推官。
冯重乙 宋,郡教谕。 冯哲明,广西柳州卫经历。
冯汝谨 明,江西临安府经历。 冯汝漠 明,鲁府典仪。
冯汝献 明,山东莒州知州。 冯 藻 明,山东兖州训导。
冯永厚 明,湖南州同知。 冯永传 明,益府典膳。
冯尚志 明,景州州判。 冯永烛 明,选州同知。
冯永璋 明,候补布政司理问。 冯景稔 明,候补光禄寺署正。
冯以俊 明,广州府同知。 冯文郁 明,候补布政司理问。
冯 彩 明,鸿庐寺序班。 冯端礼 清,浙江、江西巡抚。
冯景秀 清,五品提举,补督粮府 冯端寅 清,试用通判。
冯朝相 清,广州府知府。 冯端仁 清,直隶州知府。
冯光鼎 清,广州府知府。 冯景厘 清,广州巡检。
冯永祜 清,滦州知州。 冯毓麟 清,郴州直隶知州
冯迁献 清,奉直大夫。 冯瑞琴 清,朝义大夫。
冯 晓 清,岁贡。 冯自新 清,岁贡。
冯少美 清,武举。 冯正达 清,武举。
据名录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冯村宋时有进士5名,明时有进士3名,清时有进士6名,含旅外1名,共计14名。宋、明、清时代,任州府官职的共37名,在县级任县丞、知县、巡抚等职官,有资料根据的约在一、二十名之数。古冯村是昌明翚北的一个人才辈出的名村,可谓继龙川坑口“进士村”之后又一个“进士村”。
牌坊之最
牌坊又称牌楼,被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具有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的一个典型标识,成为代表古老中华文化一种独特的地位。在国外,华人后裔的聚集区,唐人街、中国城、中华街,大都建有牌坊,凸现炎黄子孙的特色气派,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物化。
冯村,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不过千丁的古老小村,历史上 有记载的牌坊有7座,现存2座。其“最”是有全徽州最早的牌坊和全县稀少的百岁坊。
冯进士的登庸坊,俗称进士坊,是冯与坑口户部尚书胡富是同科进士,胡富迄到死后两年才立尚书坊,比登庸坊迟45年,奕世坊也是胡宗宪死后三年才立的。巧合成三牌坊的“一、二、三”,冯中举进士后一年立坊,胡富死后两年立坊,胡宗宪死后三年立坊。
百岁坊,是为冯光烛之妻寿高103岁而立。据县志称,百岁坊全县只有5座,冯村占1座,可谓珍稀可贵之。冯妻曹氏,寿满百岁有三,子孙数10人,五世同堂,嘉庆9年(1804)恩赐绸缎银两,其曰:“贞寿之门”,坊联为:“寿荫全家福,恩嘉五代荣”。此坊为楠木制造,俗称木牌楼,也堪珍稀可贵的皇赐族封尚义之门。
现存的大夫坊,是明嘉靖间为冯兰官任山东莒州而荣建。冯靖历史上还在县城东立步蟾坊,现无存。“蟾”是月亮的代称,“步蟾”即是步入月宫,也即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之意。冯之父冯义观,幼丧父,事业谨,好善乐施,热爱公益,友爱弟侄,终身不析产。明景泰间(1450-1465)举例冠带,赐恩荣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