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仅剩的刷马桶老太,一干就是61年。南京人,1931年出生。有五个子女,三个子女已经去世,现只剩下一个儿子(瘫痪)和一个女儿(也有病)。八旬的冯桂芳每天刷完马桶后,还要爬到七楼回家照顾自己的子女。
相关事件
从18岁挑起马桶的时候,冯桂芳没想到自己一干就是61年,从亭亭玉立的少妇成了如今佝偻着腰的老妪。刷马桶从每月3角涨到了30元,顾客越来越少,小松涛巷最后7家使用的人家,成为冯桂芳每月主要的收入来源。
理解
马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的马桶叫虎子,是皇帝专用的,传说是玉制的。由专门服侍皇帝的太监抱着,以备皇帝随时方便之用。后来到了唐朝,因为皇帝家族中有个人叫李虎,为了避讳,就把虎子改名为兽子或者马子。再之后,在流传中,就演化成了马桶的称呼。
马桶的发明被称为一项伟大的发明,它解决了人自身吃喝拉撒的进出问题。后来又演变为利用虹吸、螺旋虹吸,现在最新的喷射虹吸式和超旋虹吸式等原理的
抽水马桶。也有人认为抽水马桶是万恶之源,因为它消耗了大量的生活用水。
延伸
《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用具,也是马桶的前身。据说这种“虎子”也是受高祖刘邦以儒生之冠当溺器而受到启发才发明出来的。
关于“虎子”的发明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也与皇帝有关。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唐朝皇帝因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将这大不敬的名词改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俗称“马桶”和“尿盆”。
她今年79岁,倒马桶已经倒了61年。
她因为网友拍了她一张照片,无心之中成为微博红人。
她年轻时一天能倒百十个马桶,每家每月收费3毛;如今只剩下7家主顾,一个月挣200元。
有爱心人士提出每个月资助她200元,前提是:要她不再倒马桶。
她拒绝了,理由是,放不下最后7位比她年长的老主顾。
社会评价
近日,网友“福庚”在西祠上发帖,《文昌巷惊现马桶老太》。“福庚”对刷马桶老太的工作感到好奇,“刷马桶在上世纪60年代经常能见到,如今是现代化新时代,还能见到一位弯腰的老太,推着马桶穿梭在大街小巷。她这么一把年纪,为什么还要干这么辛苦的活呢?”
提起“马桶老太”,在杨公井、五老村一带生活的居民并不陌生。“老太太每天都推着个小车从这路过,家就住白菜园附近。”在东白菜园的一幢居民楼前,记者向市民打听老太太,“老太太姓冯,红花地的马桶都是她倒。”市民霍女士告诉记者,“我小时候她就开始倒马桶了,我现在都60多了。”收入:刷1个月马桶只有200元。
下午三点,在东白菜园路口,一位老妪佝偻着腰、推着辆小推车出现了。从路口到居民楼前不过百米的距离,冯老太推着小车在车流中不急不慢地走着,颤颤巍巍、小心翼翼。
一个高不过一米的小推车、两个木马桶、一个铁桶,小推车的车档子上堆着马桶刷和抹布,这就是冯桂芳劳动的全部工具。老人告诉记者,自己从1949年就开始刷马桶了。60多年前,冯老太给人刷马桶,每家每月收费三角钱,那时候每天能刷百十个马桶。到了90年代,刷马桶涨到了十几元钱一个月,用马桶的人越来越少了。小松涛巷如今还未搬迁的7户人家,每月刷马桶费打包200元,成为冯老太收入的主要来源。“我知道城南有个老太刷马桶一直刷到90多岁。”冯桂芳说,年龄大了,刷马桶力不从心。年轻的时候一天能刷几十个马桶,如今刷一个马桶也得半个多小时,不晓得还能干到什么时候。
“我母亲就是跟她一起刷马桶的人。”老人的邻居王先生告诉记者,以前平房多,家里用马桶的多。白菜园是南京第一批改造过的老小区,1996年回迁的时候,王先生还用过一阵马桶。“现在老房子都改造了,用马桶的人少了,我们这一片就她一个刷马桶的人了。”——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