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元代诗人
刘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从正面落笔,写冯道能成就他人难以成就的事,始终坐稳宰相地位;后两句通过事实对冯道进行指责,说他心中根本不把变节当回事,所以能朝梁暮晋,甚至投降契丹。全诗批判了冯道朝秦暮楚,首鼠两端的丑恶行径,暗讽了那些卖身投靠元朝的南宋降臣,也从反面表达了诗人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立场,委婉曲折,言简意赅,鞭辟入里。
作品原文
冯道1
亡国降臣固位难2,痴顽老子几朝官3。
朝梁暮晋浑闲事4,更舍残骸与契丹5。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冯道:字可道,五代时期景威人。历仕五朝,唐末初仕为幽州,在后唐后晋官宰相,依附契丹,官太傅。在后汉以太师奉朝请。又事周,拜太师兼中书令,卒谥文懿。自号长乐老。死后追封瀛王。
2.固位:长久保持显赫的官位。固,巩固、保持。
3.痴顽老子:冯道在后晋灭亡,归附契丹,回答耶律德光诘问时,自称是“无德无才,痴顽老子(老东西)”。
4.朝梁暮晋:早上事梁、傍晚事晋。梁,即后梁,唐亡后朱温建立的政权,前后存在七十年。晋,即后晋,石敬瑭建立的政权,前后存在不到十一年。浑闲事:不当一回事。
5.“更舍”句:意思是说,就连自己这把老骨头也出卖给了异族。残骸,尸骨。
白话译文
亡国之臣屈身事人,想要长久保持显赫的官位非常之难。可这自称“痴顽老子”的冯道,偏能够历仕五朝,朝朝做重臣。
早上事梁、傍晚事晋,如此地变节事人都不当一回事,更连自己的尸骨也出卖给了契丹异族。
创作背景
冯道历事四姓十君,中间还一度屈膝外族者,而五代时期之人对冯道并无微辞,反而不论贤愚都仰之为元老。冯道本人亦殊不自耻,反而自号“长乐老”,著《长乐老自叙》数百言,陈述自己历朝所得的阶勋官爵以为荣。直到宋代欧阳修著《
新五代史》,方一反旧说,斥其无廉耻。此后,冯道遂成为毫无气节者的代名词,备遭唾骂。而此诗作者刘因则极负气节,他生活在元宋易代之际,本是元朝子民,但因世为汉族,故颇不屑与蒙古统治者合作,而对南宋终生系念不忘,此诗是有为而发,实际上也是借冯道以鞭挞那些卖身投靠元朝的南宋降臣。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为咏史讽谕之作。诗人借冯道“朝梁暮晋浑闲事”而事五朝的史实,嘲讽与鞭挞了那些固位自保而屈意迎奉的庸才们的厚颜无耻。
前两句正面着笔,写亡国降臣本来很难保持权位,然而对冯道来说,却并不难。此处诗人用其自称“痴顽老子”,深含讥刺,用笔如刀。以退为进,不指责冯道国亡而降,而指责他降事新朝后摇尾乞怜丑态百出的行径,更深刻地揭示了他无耻之尤的本质。
后两句是对前两句作的解答。诗说冯道对换人主、易朝代根本不当回事,事后梁、投后晋年老了还将骸骨抛给契丹,谴责嘲讽之意自在言外。五代十国战乱频烦、社会动荡,一些朝臣朝事梁而降晋,自然受到后人的鄙弃。刘因在这里对历仕五朝的元老冯道进行无情的鞭挞,暗中自是影射依附元朝的降臣。
这首诗痛斥冯道历事几朝和把“残骸”交给契丹,用十分辛辣的口吻嘲讽了冯道朝秦暮楚,首鼠两端,丧失人格、丧失气节的丑恶行径。也从反面表达了诗人自己洁身自好,誓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立场。全诗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委婉曲折,言简意赅,寓讥讽于言外。
名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李梦生:刘因这首诗显然是不耻冯道的为人的。全诗以精炼的笔墨概括了冯道的一生,犹如利剑,直诛降臣之心。刘因身处易代之际,这首诗虽是论冯道,但批判的锋芒,无疑是直指当时降元的官员的。(《元明诗三百首注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廖可斌:这是一首咏史诗。咏史诗要求作者在极其有限的篇幅内,用高度凝炼而又生动形象的笔触,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著名人物进行评述,深刻揭示其本质特征。此诗达到了这种要求。它运用了咏史诗最常用的七绝体,没有对冯道一生的秽史作平板的叙述,而是挑选其中最能体现其卑鄙无耻本质的两件事加以描写两次让步,实际上是层层进逼。所叙两件事,同时又构成两幅生动的讽刺画冯道老而无耻,摇尾乞怜的景象,读者不难想见。加上作者带着鄙夷嘲弄口吻的画外音,足以令冯道及千古以来无廉耻无气节似冯道者无地自容。历来咏冯道之事的诗作尚多,但都不如这一首简炼有力。(《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刘因(1249一1293年),字梦吉,号静修,叉号樵庵、雷溪真隐,保定容城(今河北容城)人。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征拜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以母疾辞归。二十八年(1291年)再征为集贤学士,固辞不就。仁宗延佑中追赠翰林学十、容城郡公,谥文靖。工诗文,多反映元初遣民思想。有《
静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