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龙舟
传统龙舟运动项目的创新和延伸
冰上龙舟,是传统龙舟运动项目的创新和延伸,保留了传统龙舟运动的技巧性与竞技性,打破了龙舟运动季节局限性,更具速度与激情。是一项融合竞技性、团队性、娱乐性的全新冰上运动。
发展历程
我国东北、西北民间常见的“冰车”,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冬季娱乐活动。“冰车”只可坐1人,而多个冰车串联起来加上装饰,形成了冰上龙舟的雏形。
2005年,哈尔滨太平湖冰上龙舟节
2011年银川冰上龙舟大赛
2013年北京什刹海街道民俗协会举办冰上龙舟赛
2014年华北五省市青少年“未来之星”冬季阳光体育大会
2015年沽源县举行“助申奥·迎新春”冰上运动会
器材发展
在北京申请2022年冬奥会的大背景下,大连乾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冰上龙舟器材进行创新研制。
改良一( 2013年10月)
在水上龙舟器材基础上,增设前后两组冰刀底盘
冰钎加长,与水上龙舟相似的单侧划桨
改良二(2014年)
经过比赛的实际应用,不断改进
增加了刹车装置
增加了尾舵转向装置
改良三(2015年)
下端的两组冰刀底座经过多次改良,确定了承重、滑行、强度、韧性的技术标准,使冰刀与冰面的滑行更具合理性。
冰钎巧妙运用多点埋针的机理结构,使划行探、收自如。有效解决了伤人、伤冰的问题。
冰钎的改良,是冰上龙舟成为竞技运动项目的重要转折点。
改良四(2016年)
更科学地解决了冰刀底座与转向结构、刹车结构的合理配置,在滑行过程中有效地增加了与冰钎作用的技术联动性。更符合人体工程学。
使冰上龙舟彻底脱离冰爬犁结构,成为竞技性、普及性运动。
将龙舟文化与冰雪运动相结合,是这项运动的发明者罗忠义的心愿。致力于龙舟推广的他出生在东北,对冰雪也有着特殊的感情,冰上龙舟的创意便由此而生。在攻克了技术上的难关后,他带着他的冰上龙舟运动曾远赴加拿大、俄罗斯、瑞士等国,在国内外收获了一大批拥趸。
“年轻人是冰雪运动的未来,冰上龙舟运动除了能让他们体验到速度之外,还强调团队合作,增加了趣味性和参与性,现在看来,很受年轻人喜欢。”罗忠义说。
经典赛事
2015年12月-2017年2月,IIDBF先后在世界各地主办了16场赛事。
国际冰上龙舟系列赛——中国·哈尔滨站
2015年12月27日,国际冰上龙舟系列赛——中国·哈尔滨站,在冰城哈尔滨火热开赛,由160名队员组成的12支12人龙舟队和30支5人龙舟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冰上角逐。
国际冰上龙舟系列赛——匈牙利·布达佩斯
2016年2月16日,国际冰上龙舟系列赛登陆匈牙利布达佩斯站,来自匈牙利、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等的冰龙爱好者组成十几只队伍,开启冰上争锋之战!引发中欧零度的沸腾。
国际冰上龙舟系列赛——中国·鄂尔多斯
国际冰上龙舟联合会副主席布莱克(BlakeEdward·HARA)为国际冰上龙舟系列赛·鄂尔多斯站亲自授牌,指定授权鄂尔多斯为此次国际龙舟系列赛主办城市,并参与点睛仪式,为大赛颁奖。
国际冰上龙舟联合会于2016年4月19日,参加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瑞士峰会,第一次将冰上龙舟项目带进国际体育视野。
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于再清先生(左二)、
中国龙舟协会副会长 刘北剑女士(右一)
2022北京冬奥会组委官员
秘书长韩子荣女士(图1中间的女士)
国际组织
为了让全球更多的人们分享冰上龙舟这一全新运动项目,2015年,由资深龙舟人罗忠义发起、筹备,于2016年成立国际冰上龙舟联合会(IIDBF)。IIDBF制定了冰上龙舟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规、器材标准。
北美首届冰上龙舟节(国际冰上龙舟系列赛——加拿大·渥太华)
在中加两国政府的推动下,由国际冰上龙舟联合会策划,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加拿大文化遗产部和渥太华龙舟协会的赞助和支持,北美首届冰上龙舟节(国际冰上龙舟系列赛——加拿大·渥太华站)于2017年2月18日,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赛事吸引来自加拿大、美国的60支队伍参赛,超10万人到场观赛。加拿大文化遗产部长若利、加拿大环境和气候变化部长麦克纳、渥太华市长沃森、中国驻加拿大使馆临时代办王文天以及多名加拿大议员参加了开幕式。
国际冰上龙舟联合会主席罗忠义介绍:冰上龙舟是在传统水上龙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但保留原有龙舟的技术技巧与竞技性,充满速度与激情,体现风雨同舟、奋勇争先的团队精神。他说,冰上龙舟已成为新兴的全球冰上运动项目,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为了使冰上龙舟这一运动项目顺利开展,国际冰上龙舟联合会专门制定了器材安全标准。
首届世界冰上龙舟锦标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拉开帷幕,共有来自美国、德国、芬兰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27支队伍报名参赛。
本次比赛由国际冰上龙舟联合会主办,比赛设置了混合组12人龙舟100米、200米直道竞速,混合组4人有舵(5人)龙舟100米、200米直道竞速,混合组4人无舵(4人)龙舟100米、200米直道竞速等6个比赛项目。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4 03:38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器材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