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搬运的巨大石块。它可随冰川翻山越岭,有的直径达10~20米以上。在冰川作用地区,可用作测量冰川流向和圈定冰川范围,或用来追索漂砾的来源,找寻砂矿、原生矿的标志。具有磨面擦痕的异地大漂砾,是最有说服力的冰川流行证据。如波兰和德国中部和北部平原上的变质岩漂砾就是由冰川从西北欧古老地盾上带来的。漂砾的体积大小悬殊,巨大的漂砾其残留的能力很强。
成因
冰川漂砾的特点是具有棱角,棱角有两种不同的成因,一个是由于岩石碎块在运动着的冰里面被搬运,一个是由于岩石碎块在林木稀少的冰川附近地带受到风触,在那里,后退的冰川及冰川水所沉积下来的沉积物受到风的打磨,风从冰川那儿吹来,挟持着土及砂。
在冰川l搬运过程中形成的漂砾,它的形态有一大部分决定于岩石碎块原来的形状,而岩石碎块的原来形状又决定于岩石成分。
形态
最典型的“熨斗”形
这一类漂砾可以做为由于冰川搬运而生成的漂砾的标志。熨斗形漂砾的特点是有一个棱变得很钝,在平面上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就好象是漂砾的底座似的,在两侧有两条微斜的棱,汇合于尖的一端,有一个相对的、钝的端及微凸的脊。按照恩格林的瓮.法(1930),假涟岩石碎片落到冰川底部。和冰川一起前进并且和坚硬的冰川槽相摩擦的藉,就会生成达一类的漂砾。石块因为和冰川底部相摩擦,它的前进速度就减援了,于是积载着底碛的冰川冰就逐渐地越过了它,磨掉了它的两侧,使它从硬部生成两个侧棱,在越过石块以后,冰层又合而为一,这时候,漂砾的前部由于受到压力,就生成了锯齿、划痕与裂口。
标准的熨斗状漂砾很少见。常见的大都是发育不足的熨斗状漂砾,如果漂砾在冰川底部停留过一段短时期以后由于层同的片流运动而上升到鞍高的冰层的话,就会变成这样的形态。霍尔姆斯(1944)认为:漂砾底部的成因不会是这样的,他认为,冰川底部是非常富于可塑性的,所以,从冰川槽上擦过的漂砾不可能常处在同样的位置。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即漂砾的底部是当石块牢牢地嵌在粘士质的底碛中时由于掠过身旁的冰川切断了漂砾的突出部分而形成的。在自然界里,这两种成因都可能存在。
圆形和椭圆形的漂砾
当漂砾被裹在底碛里而且不断地旋搏时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形成显明的棱线。这一类漂砾在冰川漂砾里最常见。
原状漂砾
假使岩石碎块落到冰块中去以后并没有遇到斜坡上的基岩冰川槽或底矿物质的,它们就会保持原状。
挟持着砂尘的风所形成的漂砾,共形态冒被不同的国家的许多地质学家研究过,兀.A.图特科夫斯基(1900,1909)也是其中之一,以普里皮亚特的波列谢为例,研究过风成漂砾的形态。
在风所研磨过的漂砾上,棱线的数目和石块原来的棱线数一样,只是变回了一些,而各个棱面则被研磨,具有如漆的光泽,被研磨的情况依照漂砾岩石的构造而定——如果漂砾是由同类岩石构成的话,就会形成光滑而且非常平滑的表面,如果漂砾是由不同的岩石所构成的话,就会依照各种成分的多少及共硬度的大小而形成疙疙疸疽的或瘢痕累累的表面。漂砾棱线的特点在某些程度上也决定于这些性质,常兄的棱线有直彼型的,曲袋型的,镰刀状的,之字形的等等。
不要在雨天里寻找被风研磨过的漂砾,因为漂砾面被淋湿以后光泽就失掉了。
在挟持着砂尘的
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漂砾,其形状是极为多种多样的,根据A.图特科夫斯基所描述的情况,风成漂砾的形状有的是典型的单棱的,有的是“冰鞋”形或房顶型的二棱的,有的是三棱的或多棱的(有时呈复合金字塔形),另外也有各种不同的过渡形态。
一般说来,只有漂砾上部、也就是突出于砂子上面或冰碛壤土上面的那一部分的棱在此较明显。只有那些此处少见的复合金字塔形漂砾是例外,这一类漂砾是由于漂砾下的砂子被风吹去,漂砾候倒而生成的,也有的是由予动物或壤中水的作用,倾倒而生成的,此外也可能由于其它的原因倾倒而生成。
上面讨论过,被风研磨过的漂砾的表面光滑程度决定于岩石性质。棱面明显的漂砾一般都是由坚实的细粒岩石或隐晶岩构成的。达一类漂砾的表面都是光滑的,被研磨过的,上面有已变得萃稷的,呈浅槽或划痕状的裂痕及被研磨过的大粒石英,。除此以外,在达一类漂砾的表面上有时也会有很多糸田小的裂隙,后者说明:石块曾经处在昼夜不同的气温下,另外还可以看到薄层的风化壳。上述各种特点都发生在漂砾的突出于围岩之上的那一部分,在石块下部就看不到这些特点。被风研磨过的漂砾大小极为不同,有的长达0.5米,不过大部分的漂砾都是由1—10厘米的石块构成的。釉粒岩石被研磨得最厉害。
花岗岩和
片麻岩通常都是由较粗的物质构成的,并且此类容易风化,所以它们很难生成典型的、被风力研磨的漂砾。燧石几乎受不到研磨,但它们容易被磨平,此类岩石,在漂砾中是见不到的。
被风研磨过的漂砾在高地或洼地里的复盖着底基冰碛的漂砾砂中最常见。有时可以看到被埋藏起来的风蚀漂砾层,根据这样的地层可以推断出来:沉积物的堆积作用管有一个时期中断过,在这个时期里,本地区停处在濒冰川的气候条件下或沙漠气候条件下。
这样的条件是冰川附近地带和沙漠地带所特有的。在前一个情况下,做为研磨物质的就是冰川沉积物中的尘土与砂粒,它们随着冰川退却及冰川水位跌落的程度而逐渐变千,被从冰川吹来的反气旋的风卷走。风蚀漂砾的堆积层在德国被称为“石头山麓”,在美国被称为“漂砾路”。
在过去各个冰期的冰川复盖层边附近,在濒冰川区里的风触漂砾分布界内常会看到一些空白点,这种情况通常可以用漂砾的岩石性质来解释,因为由花岗岩、片麻岩、瞧石及松软的岩石是不能形成风蚀漂砾的,而由这些类岩石构成的漂砾在苏联的欧洲部分镇土内却占有很大的比重;另外有很多风触漂砾区变成了茂密的森林和沼泽,这也是所以发生空白点的一个原因。风触漂砾的形成作用仍可以兄到——在可以发生吹拐作用的地方,主要是在沙漠及极地附近。风蚀漂砾在比较古老的地质建造的沉积物中也分布很广。
研究目的
(1)断定各个冰期或一个冰期里的、冰川运动的途径与冰川中心地的移动情况;
(2)把冰川沉积物(冰碛)划分为不同的层(同时采用其它的地层学方法);
(3)研究海底和湖底的构造;
(4)查明巨大的漂砾层的所在地,以便用做建筑材料(毛石,碎石,铺路用的中砾);
(5)在某些地区,譬如在科拉牛岛,卡累利阿,帕依霍依山脉,岛拉尔地区以及共它山区,通过漂砾锥的研究可以发现金属矿或非金属矿。
研究方法
1.收集漂砾时,应尽可能收集那些未褪风化的漂砾,为此,必须把露头的外侧除掉,至少要除掉30—40厘米。
2.观察漂砾、升算漂砾数量、收集漂砾等工作应按照不同的漂砾层分别进行。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把不同漂砾层中的漂砾混在一起,一块儿包装。在包装从同一个露头的同一个漂砾层采集来的漂砾时,应该加上标签,标上露头号与层位号,另外还需要指出:哪一层漂砾是在一E层,哪一层漂砾是在中层,下层。
3.必须注意漂砾在冰碛层中的位置,特别是它的长轴的方位,此外还要注意观察,有浚有漂砾夹层,有没有矿巢等。假使把漂砾在已清除的壁上所处的位置画出来,也很有用。为了详糸田地观察它们的位赶可以把露头的壁画成四角形(用煤、色铅笔、白堡、尖东西来画),根据四角形来升算富含漂砾和糸田粒土的程度,把这些资料记在日记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