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决堤是一个流域内由于暴雨、融雪、冰凌、
风暴潮等原因,水位急剧上涨,水漫过堤顶后逐步带走了筑堤的泥土,然后堤身变薄变软,挡不住上游的水,导致河水冲毁堤坝的现象。
当时,沿陇海线积极西进的日军只得转向南京、安庆,沿江而上以攻武汉。而早已布防在长江两岸的中国军队,则逐次进行抵抗。直到1938年10月下旬,日军比原计划推迟了3个多月才攻占武汉。
但抗战胜利不久,蒋介石的这一不光彩的“抗敌”手段即大白于天下,以致其至今仍遭到历史的谴责。其实,建议黄河决口的是一个德国人---法肯豪森。(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1878-1966,德国陆军上将)
1900年,法肯豪森作为
八国联军的一员,参加过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的英勇气概令法肯豪森感到震惊,而中国的文化更让他倾慕之至。从此,他的心里有了个中国情结。回国后,法肯豪森先后入参谋大学、柏林东方学院学习,并曾出任德国驻日本东京大使馆武官。
他先开门见山地将中日矛盾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接着,婉转地批评了蒋介石对日本的“不抵抗”政策,认为领袖如无抵抗的意志,会影响人民抗日的决心。法肯豪森预测未来的
中日战争:一旦发生军事冲突,华北即面临直接的危险。
若中方不战而放弃,则纵贯南北的平汉、
津浦铁路和连接的
陇海铁路及沿线的重要城市开封、洛阳皆面临直接危险,黄河防线有被敌从山东突破进而席卷而下的可能。
在海上,敌进入的路线有三:上海、乍浦和
镇海,该三处俱在
长江流域。敌如沿长江而上,迅速占领中国最重要的中心点武汉,将中国一分为二,切断国民政府西退重庆之水路,抗战大局将无法收拾。因此,“东部有两事极关重要,一是封锁长江,一是警卫南京,两者有密切之连带关系。屡闻长江不能守之议,窃未敢赞同。”必须在上海、南京等地作坚决抵抗,迟滞敌军沿长江直达武汉。
如此,敌军必欲打通平汉线,由郑州直达武汉,故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以
沧州、保定之线宜绝对防御。”万一敌军打到开封、郑州之时,法肯豪森建议:“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蒋介石在旁边批示:“最后抵抗线”,表示赞同法肯豪森的建议。
7月8日,法肯豪森和20多名顾问被迫离开了中国。 回国后的法肯豪森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德国驻比利时和法国北部陆军司令,后因涉嫌谋杀希特勒事件而被捕入狱,1966年死于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