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政府驻地,北距洋河0.51公里,南有名山西石,东有历史名山艾山。明初立村
镇政府驻地,北距洋河0.51公里,南有名山西石,东有历史名山艾山。明初立村
镇内艾山是胶州市唯一高山。《胶州志》记载:“艾山……双峰耸秀,黛色欲滴,西巅有碧霞宫,东阿有大王殿,殿前银杏十围。山东西两峰起立,名东西‘石耳’”。突兀的石耳,分列艾山主峰东西两侧,石质石色均与山异,故曰“争奇”,又称“献奇”。清代誉为“石耳争奇”,时为“胶州八景”之一。当地民间广为流传一段有关艾山的神话传说。当年二郎担山填海时,路经此地,放下担子,少憩道旁,扁担正好压在山尖上。二郎称道:“好一个艾(碍)山。”于是为山留名。今艾山山峰一分为二,传说就是二郎担山留下的扁担痕迹,而东、西石耳,则是担子漏下的石渣。“西石”昔有庙宇,名天德庵,青瓦绿树,幽静异常,古朴石梯,直抵山下。尤其是掩映钟楼的古梨树,老干合围,纯花如雪。可惜建筑与树木失于维护,今仅存石凿钟楼四壁及峭壁上的悬空砖砌神龛。昔日凿在石顶陡崖上供攀登用的脚窝(当地群众称为“阎王鼻子”),虽经长期风雨剥蚀,仍可辨认。
艾山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具有一亿两千万年的地质史,是火山岩石的典型分布区。东石、西石为流纹火山角砾岩,系出露的火山管颈出露存留物,是中国少有的地质现象和标准剖面,被称为“国宝”。2001年,被山东省批准为“地质遗迹省级自然保护区”。
艾山还是胶州一带道教重要传教地。自古以来,艾山庙宇神像众多,香火鼎盛。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艾山附近的群位于胶州市洋河镇的艾山东石众自发到庙中烧香拜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今庙会规模逐年增加,有时还有茂腔和秧歌表演,吸引许多附近村民和外地游客前来观赏。
石耳争奇
清·周於智
序 治南艾山,秀拔为诸山冠,东西五里许,起两山峰,对峙若耳,东耳势危神耸,色微赤,如鬼斧初削,丹霞乍染。西耳嶙峋刻露,幽峭青苍,别开生面!观者并惊其奇,莫能轩轾云。
双峰屹立峭凌云,拄笏城南翠色分。
石耳不须飞瀑洗,猿啼鹤唳夜深闻。
冷家村历史名人:
冷延枢,字仲辰,号二艾山人,清早期胶州人。雍正癸卯(1723年)拔贡,官栖霞教谕。擅丹青。著有《瑞芝堂诗草》等,《山左诗抄》选其《秋夜思乡》一首。
冷文炜,字彤章,号艾西,冷廷枢之子,清早期胶州人。乾隆九年(1744)副贡生,官皋兰知县,工书法,名重一时,初学《圣教序》,后学《天冠山》,得其要旨。曾任西宁县知事。善行草书,潇洒遒劲。与同时人明福所作之画齐名,人以“冷字明画”称之。其子紘玉、绣瑞能传其家学。有行书轴等传世。
冷纮玉,名芝严,号纮玉,以号行,清中早期胶州人,文炜之子。乾隆43年进士,有《研经堂诗》等传世。有书名,其字婉转秀丽,颇有乃父之风。
冷绣瑞,字麟绂,号龙友、轶园,清早期胶州人,冷文炜之子。曾任长芦、海丰场盐课大使。工诗,擅行草书。《山左诗抄》载其诗。有行书轴等传世,字迹秀丽文雅。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