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冲型铜鼓以广西
藤县冷水冲出土铜鼓为代表,流行时代约为东汉初至北宋年间。由
石寨山型铜鼓发展演变而成,其特点是:体型高大,鼓面宽大,但不出沿或稍稍出沿。鼓胸略大于面径或者与面径相等,腰上部略直,足较高,鼓耳宽扁,饰辫纹。花纹密集且高度图案化,立体装饰丰富。主要分布于广西的左右江、黔江、郁江、浔江沿岸一带以及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在我国僚人是此型铜鼓的主要铸造者和使用者。
冷水冲型铜鼓是以
广西藤县横村冷水冲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
铜鼓。时值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晚期到12世纪的北宋时期。流行于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和左江、右江、郁江、黔江、浔江流域一带。
1972年,在广西藤县以西的
桂平县出土了一面东汉骑士铜鼓,通高48.7厘米、面径74.9厘米。胸不突出鼓面,腰、足以一凸起弦纹为界,通体遍饰各种图案花纹,鼓面边缘铸有四个蟾蜍和一个骑士立体塑像。现藏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岑溪出土的一面铜鼓,通高57.2厘米、面径90厘米,鼓面中心为十二芒,边缘铸六个立体蛙饰,胸腰间有四个绳纹耳,鼓面及周身饰五铢钱纹。
这种铜鼓形体瘦高、鼓体较大,花纹密集而趋于图案化,饰有变形翔鹭、变形羽人和变形龙舟纹,重要特征是鼓面四周铸有蛙饰和鸟兽、人物等立体造型,奇异多姿。是石寨山型铜鼓的继承和发展,并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珍藏着一面西汉晚期的冷水冲型铜鼓,通高52厘米、面径103.4 厘米,鼓面中央为八芒,由中心至边缘有六道弦纹,晕间为云雷纹、菱形纹,鼓边铸六个立体蛙饰,胸腰间一面绳纹耳的下方,还铸一立体虎形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