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浸田
山丘谷地受冷水浸渍的水田
冷浸田是指山丘谷地受冷水、冷泉浸渍或湖区滩地受地下水浸渍的一类水田。
简介
冷浸田具有深厚的潜育层,排水不良、土壤通气透水性差。春季土温回升慢,秧苗发育迟,产量较低。一般实行单季稻、冬泡休闲耕作制。需兴修水利,增施热性肥、石灰和磷肥等以改良土壤。还可采取半旱式起垄栽培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水稻生长季内垄台栽稻,垄沟养鱼或种水生作物,冬春季则垄台上种旱作物。
低产原因
终年积水,水冷而泥泞,从而导致一系列土壤性质的恶化,主要表现为:
①水、土温度低。冷浸田的水温、土温受泉水温度影响大,而受太阳辐射影响小。冬季的水、土温度高于正常稻田,但在水稻生长的夏秋两季,则较正常稻田低4~5℃。因而使水稻根系活力减退,影响养分吸收。
②缺乏有效养分。冷浸田的有机质含量虽高,但碳氮比值较大,且低温使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受抑制,因而不可能提供水稻所需要的养分。此外,有些冷浸田的粘粒淋溶作用强烈,引起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下降,土壤保肥能力减弱,加之大量亚铁离子又从土壤粘粒中代换一部分养分,转入土壤溶液而随水流失,使有效养分更加贫乏。
③还原性物质的危害。冷浸田土壤在长期嫌气状态下产生大量还原性物质──亚铁离子和硫化物。亚铁离子除直接为害水稻外,还能阻碍水稻对钾的吸收。硫化物在强酸性的还原条件下以硫化氢形式存在居多,轻则使水稻根系发黑和造成僵苗,重则导致水稻死亡。
④表土泥泞。长期积水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土粒分散,表层约有30~40厘米厚的土壤终年处于泥泞状态,不利耕作,水稻移栽后也难以立苗,常出现前期浮秧多、后期易倒伏的现象。
改良措施
为从根本上消除冷浸田的低产原因,通常采取如下措施:
①建立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这是改良冷浸田的首要步骤和基础工作。排水方法因泉水的来源和数量而异。
②耕翻晒垡,水旱轮作。在完成排水工程之后进行耕翻晒垡,可以迅速提高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或消除还原性物质的危害。耕翻晒垡还可使土壤经常处于干湿交替、热胀冷缩和冬季冰冻融散状态,有利于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若再与水旱轮作制相结合,则效果更佳。
③增施磷、钾、硫肥。冷浸田土壤在长期浸水后一旦脱水干燥,常会导致有效态磷被固定,从而加剧磷素养分的不足。因此,增施磷肥也是改良冷浸田的重要措施之一。此外,过磷酸钙和硫酸钾肥料中含有硫酸盐,而长期处于还原条件下的冷浸土壤则因硫酸盐被还原为硫化氢或硫化铁而造成有效硫含量不足,增施磷肥、钾肥还可弥补这个缺陷。
最直接的是“引泉出田”:开沟将泉水引出水田,或用树枝竹筒排水管等引出冷水,如果泉眼深、水又大,可采用围成泉井的办法,挖开泉眼,沿四周作围埂,然后再开沟或用排水管引水出田。另外,通过排除渍水,降低地下水位,从而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壤通透性,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况,有助于改造冷浸田,提高产量。
参考资料
另类冷泉.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致敬劳动者 一杯敬创新 一杯敬匠心(图).中国江西网-江西都市报.2018-05-02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09 09:53
目录
概述
简介
低产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