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圣贤录
清代佛教典籍
《净土圣贤录》,共九卷,清彭希涑撰。清代佛教典籍。作者彭希涑彭际清(1740~1796)之侄。际清乃“素服儒风、兼修净行”的学者,他自己常想荟萃以往有关修持净土者的事迹,编成一书,但始终没有作成。约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以前,其侄希涑初发信心,愿成此录,他就发凡起例,指导希涑先稽考经论,次及中国古来的著述,再续以耳目之所及,编成本录。
内容
本录为传记体,共分十科:《净土教主第一》,录阿弥陀佛;《阐教圣众第二》,录观世音菩萨等九位圣众(以上第一卷);《往生比丘第三》,录慧远等二百五十二人,附见慧持等二十四人,共二百七十六人(以上第二至第六卷上半卷);《往生比丘尼第四》,录慧木等十一人(以上第六卷下半卷);《往生人王第五》,录乌苌国王一人;《往生王臣第六》,录七万释种与刘程之等三十三人,附见王仲回等八人,除释种外共四十一人(以上第七卷);《往生居士第七》,录差摩竭等七十一人,附见沈宏等五人,共七十六人(以上第八卷);《往生杂流第八》,录张钟馗等十七人;《往生女人》第九,录韦提希夫人等七十九人,附见韦提希的五百侍女;《往生物类第十》,录鹦鹉等三物(以上第九卷)。每传之末多注明所根据的原书出处,以为佐证。其所引用资料有经论、此土撰述、佛教史传、正史、文集、方志……等一百三十余部,此外还有僧素风、鹤峰、旅亭宏通、正琦、净云、澄谷、杲堂、云丽、姜昆成、许培秀等十一人的口述材料。
特色
本录是集以前各种往生传录之大成,但还具有它自己的几个特点:
第一,如唐道诜撰《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明祩宏撰《往生集》,都以慧远为首。宋戒珠撰《净土往生传》,以僧显为首。这些只载中国人物,不溯净土源流,但本录却注重探本穷源,人物不限东西,所以首标教主以阿弥陀佛为第一,次列观音、势至、普贤、文殊等诸大菩萨;再次列西方诸祖诸论师祈婆迦尊者、马鸣等。
第二,历代高僧传,《佛祖统纪》、《佛祖通载》等书,只载古来诸师事迹,而议论阙略;另一方面,如《往生集》等书,又只标事验,少纪行实。本录则理论与事迹并录,不问疏密,不论巨细,凡警策扼要足以坚定修行信仰的均在选录之列。
第三,《往生集》独尊“庸行”,所以唯取善逝善终者,捐躯舍命的一概不录。本书则庸行与舍身并录。舍身中凡分为三类:一类是速舍报身求生净土的人,如善导、志通、文辇、慧诚、超诚等;一类是为法捐躯的人,如静蔼等;一类是忘身济物的,如常愍等。
第四,《往生集》载有白乐天、苏子瞻、张天觉等三人,谓“据因考果,当生西方”。本录则一准教义,对这些人物删削不录。因乐天有偈云:“吾学空门不学仙,恐君此语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乐天虽有绘图回向之诚,而平生信仰多在弥勒兜率净土,但本书所宗为西方弥陀净土,宗仰不同,所以不录。子瞻虽信仰弥陀净土,但他论西方则云:“西方不无,然箇里着力不得。”此语表现他对净土信念的不切。凡修净业,必具三心,即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乃至临终十念均须处处着力,不着力焉能生得西方?子瞻既云“着力不得”,与教义相违,难以往生,所以不录。
第五,过去如《居士传》、《善女人传》等书所录诸贤,必甄别平素言行,一有瑕疵则舍而不录。本录对各人行事以末后办凭,不论既往之失。往生比丘中如雄俊、惟恭等人,往生杂流中如张钟馗、张善和等人。过去或曾罢道从戎,或尝事酒博,或杀鸡为业,或屠牛为主,但一念归诚,同生净土,所以一概选录。
第六,人、物平等兼收,这种精神本录表现得最为具体,如在开始《教主第一》阿弥陀佛传中,即从理论上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又在末尾《往生物类》第十中用鹦鹉、鸲鸽、白鹦鹉等往生安乐的事实来作证明。这些地方都表现本录的思想内容是合乎佛法平等的教义的。
另外,从本书所选录的全部材料看,还反映了中国佛教史上禅净离合发展的关系。中国五代永明延寿禅师著《宗镜录》,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旨,并提出有名的四料简,而主张“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本录卷三),奠定了禅净兼修之旨,两宗在教义上的矛盾就大致解决了。此后如元代中峰(明本)既单提向上,也时复举扬净土,尝言:“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卷四)。他的弟子天如(维则)即密契单传,又推阐天台、永明宗旨,兼宏净土教义。著《净土或问》一书,主张既见十方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这叫“净土禅”,亦叫“禅净土”(卷四)。楚石(梵琦)先参径山元叟,后来也是兼习净土,还著有《怀净土诗》流传于世(卷五)。明、清两代,如法雨(仲光)受记于紫柏禅师,于禅堂外别开念佛堂(卷五)。蕅益智旭)教人但念弥陀佛即名无上深妙禅(卷六)。此外本书还载有不少僧俗人物都是先禅后净或禅净双修。
以上所述的史实,很明显地表示禅净的关系,始则由合而分,继而由分而合,恰是一个相反相成的发展过程。本录选载了有关这方面的大部分材料,可称为佛教史上的重要记录。
嗣后清代胡珽撰《净土圣贤录续编》四卷。分比丘、比丘尼、王臣、居士杂流、女人、物类等七科,体例一准本录。
序跋
净土圣贤录原序 清 彭际清
至深广大的净土教法,是诸圣贤们用来亲身实践的大道。孟子说:‘外貌形体与神情容色,是发之于人本然的心性。’知道形体与色法就是本性的展现,那么就不容许离开依报的世间国土来谈心性;知道本然的心性就展现为外貌形体等种种色相之中,就不容许离开心性而向外去追求依报的世间国土。舍弃依报世间而谈心性,是以为自心本性之外另有所谓的依报世间,那么其所谓的心只是虚无渺茫而空无一物的东西而已;离开心地向外去追求依报世间,就是说在依报世间之外还有另一个圆觉本性,那么其所谓的依报世间,只是一块死寂无知之物而已,这些都是不明白实践身形(践形)这种说法的人。
依照《华严经》圆融的教理,理体与事相本来无碍,种种事相与事相之间亦无碍,普贤菩萨作偈曰:‘所有一切浩瀚广大世界海的空间及一切长远绵延无尽的时间,都是无有边际的,而今以一方便善巧悉皆令其清净无垢。’这就是“实践身形”的最高极致了。又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这就是“实践身形”的正直大道。有人以为毗卢遮那法身佛,在一切处所,怎么可以遍指西方净土而背离全体法界呢?那是因为他不曾知道华藏世界海中,一微尘一毫端,尚且具足十方无量无边的国土世界,而极乐庄严的西方净土,当然也具足无量无边的世界。那么,只要见到阿弥陀佛一尊佛,就已经周遍见到了十方一切诸佛,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个国土,就已周遍游历了十方的佛国世界。何以故?因为当下的一念心性就具足了无量无边的多,一切法无二无差别故。一切法门之中,唯有此一净土法门,不只是释迦世尊金口宣扬,同时也是十方如恒河沙数诸佛如来所共同赞叹护念的,又有一切诸大菩萨护持流通、辗转相传无有穷尽。
自从佛陀无上的教法东传来华夏,除了单传直指、见性成佛的禅宗外,以念佛法门而往生净土度脱生死者,无论出家、在家,真是多得难以计数。际清向来服膺儒家风范,并兼修净土法门之行,常想要荟萃聚集古今往生净土的见闻,用来警示策励人们念佛修行。然而由于日日忙乱心力疲惫,因此因循延迟至今天。正好兄长之子希涑,于佛法刚刚发起信心,发愿愿意完成此篇文献记录,用来坚定向往净土、往生西方之心念。因此为他标举指示体裁纲要,首先记载考核净土法门于经论之缘起。其次是中国的著述文章,最后再以眼耳所及之经历,斟酌增减文句内容,统收成一编,命名为:《净土圣贤录》,希望凡是见闻此书者都能随喜相从,得以进入佛法之流,一念诚心归向,同登净土彼岸,如此岂不善哉!
诗经中有一句话说:‘缗蛮黄鸟,止于邱隅。’这是说有美妙音声的黄鸟,栖止安息于高峻山陵的一角,而净土也正是圣贤们所依止栖息的“邱隅”!随其心念的清净则所在之佛土亦清净,那么净土真是众人所应依止之处啊!当我们学习一切事物的时候,入门初学最先要做的功课,莫过于明白所应依止的目标。所以说在安身立命这件事上,应当先知道所应依止安心之处,怎么可以做个人还不如一只鸟知道要有所选择呢?
经云:‘彼国常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这一些极乐世界清净庄严的事相,是本心吗?还是国土呢?是形貌色相吗?还是本然自性呢?不如直下知道归向止宿之处,断绝无益虚妄的戏论,净土莲华的种子,只在人们当下的一念之间。阅览此书的人,应该有一些乐于“实践身形”之喜悦的吧?而“实践身形”者,就是念佛求往生的意思啊!
乾隆四十八年(西元一七八三年)春正月,净业学人彭际清笔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5 16:19
目录
概述
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