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平原是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过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作为一种大规模夷平面,也因构造上升而成为高原面或发生变形,或被切割后仅保存于山岭顶部成为峰顶面。指在地壳长期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宽谷残丘相间近似于平原的地形。准平原区内的各条河流均接近其平衡剖面。地表起伏和缓,堆积物很薄,常分布坚硬岩石组成的岛状残丘、孤山。
【准平原】peneplaln是一种夷平面。指起伏和缓、宽谷残丘荆引司的近似平原的地形。W.M.戴维斯认为,这种地形是侵蚀旋回老年期的产物,它的形成过程是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河谷受河流侧蚀作用而逐渐展宽山坡因风化作用和流水冲刷而高度降低,坡度变暖。他把这种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过程称为准平原化作用。这种论点称准平原学说。它强调河流侧蚀和山坡在后退过程中坡度逐渐变缓。而山麓剥蚀平原学说则强调山麓片状水流的冲刷和山坡在后退过程中,始终保持同一坡度,是平行后退,最后使山地夷平。
地壳较长期相对稳定的地区,在风化作用和外动力作用下,坡面过程导致坡面变缓,地貌夷平,河间分水地降低,接近侵蚀基准面,地表面形成仅在主要分水地区可能有
残丘的微波状起伏平原。戴维斯认为,准平原是侵蚀循环中最后阶段,即老年期的地貌形态。自然界确实存在准平原形态,虽然其形成过程不是戴维斯所设想的简化理想模式,也不一定是自上向下夷平的
准平原化作用的结果。但准平原地貌上的重力、流水等外动力侵蚀作用,确因接近
侵蚀基准面而相当和缓,对地表形态的改造十分缓慢。若地壳继续保持相对稳定,侵蚀基准面不发生较大变动,这种形态将基本稳定。从这个意义讲,地貌发育进入了老年期。
河流顺着原始倾斜的地面流动。由于地壳迅速上升,河流深切侵蚀剧烈、河谷多是V形,谷坡陡峭,与坡顶和分水岭有一明显地坡折、这时,水系尚未充分发育,河网密度较小,地面比较完整、分水岭顶部尚保存有大片平坦的原始地面此后河网密度加大,河谷切割加深。较大的河流先下切到最大深度,纵剖面也渐趋平缓,与此同时,河谷也不断展宽,由于谷坡不断剥蚀,分水岭两侧的谷坡逐渐接近,使原来宽平的分水地面终于变成锋锐的岭脊,这时,地势起伏最大,地面崎岖,标志着幼年期的结束和壮年期的开始,
一个崎岖不平的山地,经河流的侵蚀和坡面侵蚀,坡谷渐渐变得缓平,山脊变得浑圆,山坡呈现出上凸下凹的副面。这时,河流的纵副面先后达到平衡,与此相应地,河流侧蚀作用较强,河谷逐渐展宽,浑圆的山脊缓缓降低,地势起伏缓和。
河流作用主要表现为剥蚀和堆积,下蚀作用已很微弱,因而形成宽广的谷底平原。这时,山坡变得更加平缓,坡麓堆积已与谷底连成一片,分水岭缓缓降低,整个地势只有微微的起伏。在个别有坚硬岩石的地方,成为低矮的孤立残丘。这种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夷平地面,就称为准平原。由于它主要是由基岩构成的微起伏的地面,上部大多覆盖着不厚的松散堆积物或风化壳,因此与那些在构造下沉地区发育起来的堆积平原,有很大的不同。
在准平原形成之后,如果地壳再度上升,则侵蚀作用会重新活跃起来,并从此开始新的轮回,这种现象称为侵蚀回春。实际上,这种准平原可以被抬升得很高很高。今天在许多山地常常可以看到它们具有齐平的峰顶面,这种峰顶面大多是地质时期准平原的残余。
研究夷平面对
新构造运动状况的了解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越老的夷平面越难保留,因为后来的地壳运动与剥蚀作用已将其破坏。目前能见到的夷平面都是较近地质时期的产物。根据我国大部分地区地壳运动状况分析、保存最老的夷平面其时代不超过白垩纪。因为侏罗一白垩纪是地壳激烈变动时期,更老的夷平面已经遭到破坏。至于夷平面形成时代的确定,正如确定阶地年代一样,主要根据夷平面上松散堆积物中的化石以及对夷平面上的沉积物进行
同位素年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