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巨变
舞剧
舞剧《凉山巨变》是一部反映我国四川大凉山地区彝族奴隶打破奴隶制度枷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革命变革的舞剧。用舞剧的形式,把凉山彝族人民的革命史实集中而鲜明地再现在舞台上,不仅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而且也是少数民族艺术发展史上的创举。
简介
凉山巨变
外文名称: Great Changes in the Liangshan Mountain
类别: 彝族舞剧 民族舞剧
剧情介绍
序幕今日凉山今日凉山。打麦场上,社员们正展开收割与运麦的竞赛……少先队员们从打农具的废铁堆里拉出一条过去拴奴隶的铁链,引起木基和老铁匠的回忆,述说凉山奴隶争取解放斗争的故事。
第一场家破投军1935年,奴隶社会的凉山。奴隶们锁着铁链刀耕火种。小克达的父亲在劳动中死去,木基一家拉着小克达回了家。
在木基家门前。奴隶主阿侯要卖掉木基,正遇红军经过,木基乘机逃跑,投奔红军,老铁匠追去。阿侯见木基逃走,把他的父亲扔下山涧,将他的妈妈顶替出卖,留下小阿果做家奴。
夜晚,老铁匠送木基归来,只剩阿果、小克达两个孤儿。他拿出红军赠给的红星挎包抚慰孩子。
第二场红星闪耀原地,十五年后。老铁匠、克达、阿果拿着红星挎包,盼解放军到来。被阿侯发现,命令抢夺红军挎包,烧死铁匠。适逢木基率人民解放军进驻凉山,阿侯忙劫阿果逃去。克达和老铁匠被救。
第三场春风送暖凉山,解放军驻地附近。驮着政府救济物资的马帮到来。木基通过发放农具、披毡等发动群众,准备改革。奴隶纷纷起来吐苦水,控诉奴隶社会的残酷压迫。
第四场地牢血书阿侯家地牢。阿侯反对民主改革,将阿果等奴隶锁入地牢。阿果鼓动众奴隶写血书求救。克达为寻找阿果闯入地牢。阿侯闻讯赶来,一场搏斗,打昏克达,将阿果带走。克达苏醒后,带头撞破牢门,带众奴隶投奔解放军。
第五场众盼民改深夜,克达等带着血书来到解放军木基驻地控诉,要求民主改革。木基得知阿果还在,奴隶们处在危急之中。他按党的指示,要打破奴隶枷锁。阿侯的管家尾随偷听,回去报告。
第六场水火难容黑夜,阿侯家庭院。阿侯听管家报告后,慌忙将枪支和阿果秘密转移。黎明,老铁匠来给阿侯家奴隶发放披毡,并调查阿果等下落。阿侯叫管家抢夺披毡,双方激斗。木基和解放军赶来,斥责阿侯。奴隶翻身的烈火燃烧起来。
第七场奴隶革命广场,庆祝民主改革大会。木基带来木枷、木鞋、铁链等奴隶社会的刑具,当场砸毁,并成立了凉山彝族自卫队。翻身奴隶猛舞狂歌。阿侯劫持阿果等奴隶上山叛变的消息传来,群情激愤,要求平叛。
第八场平叛、解放深山老林里。阿果听到枪声,鼓动大家与阿侯决斗。在解放军和凉山自卫队围追下,阿侯自杀,叛乱平息。
尾声凉山彝族人民在杜鹃花盛开的金光大道上阔步前进。
责任者
演出单位: 中央民族学院
责任描述
创作者编导:陈冲、唐亥。作曲:杨碧海、田联韬、夏忠汤。作词:范禹、宋承宪。舞美设计:张正宇(特邀)、张春阳(特邀)、张嘉言。
演出者主要演员:慈仁桑姆(藏族,饰阿果),罗英福(朝鲜族,饰木基),李毓珊(回族,饰老铁匠),江泰祥(苗族,饰克达),吴代本(藏族,饰奴隶主阿侯),董丽馨(白族,饰女军医),金沈淑(朝鲜族,饰阿果),帕夏(维吾尔族,饰小阿果),次仁卓玛(藏族,饰小克达)。乐队: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音乐大专应届毕业班中西混合乐队;声乐大专班伴唱。指挥:金正平(朝鲜族)、关也维(满族)。
演出介绍
演出大事记
本剧是依据1958年至1960年四川凉山彝族实施民主改革和平息奴隶主叛乱的现实生活创作的,是在1964年周恩来总理号召文艺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改革中,由当时民委主任刘春、萨空了所抓的少数民族文艺改革试验田。首演期间乌兰夫副总理、罗瑞卿总参谋长等出席观看。罗总长看后与演员合影,并指示驻京三军总部作为“民族团结教育课”轮流观摩。继而应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邀请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朱德委员长等出席观看。1965年10月本剧确定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的中央代表团的祝贺剧目赴藏演出。
评论撷萃
奴隶革命的史诗,勇于革新的舞剧觉非晨钟
这个舞剧通过木基一家人的遭遇,以高度的艺术概括,真实地反映了大凉山彝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经历的一系列伟大变革,正确地反映了贯穿这一系列变革的核心——阶级斗争。向我们再一次清楚地揭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这就是毛主席所指出的:“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另一个可喜的是,他们在用少数民族的舞蹈反映少数民族改天换地的革命内容上,做了勇敢的尝试。这是继京剧革命化以来贯彻文艺工作革命化、民族化和群众化的又一努力。
舞剧以大凉山地区彝族舞蹈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借用了云南红河和贵州威宁等地彝族的民间舞蹈,融汇运用在表现舞剧内容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因此就使得整个舞剧的民族风格乡情浓郁且丰富多彩。他们以大小凉山、红河、威宁等不同地区的彝族“跳脚”、“披毡”、“打跳”、“烟盒”、“乐作”等舞蹈素材,反映了在不同的典型环境中彝族不同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由于严格地从舞剧内容和人物身份、性格、特点出发,因此基本上作到了和谐如一。
(摘自《民族团结》1965年5月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7 22:32
目录
概述
简介
剧情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