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粽是一道以糯米、蜂蜜为主料制作的菜品。蜂蜜凉粽始于唐代,是由唐代“
烧尾宴”上的“赐绯含香粽”演化而来的。凉粽虽好,多吃却于胃不益。粽子的原料全为上等香糯。用掌宽的箬叶包裹。煮熟,凉透,剥落外皮淋上枣花蜂蜜,即可食用。
端午节包凉粽是南方地区都存在的习俗,特别是两广地区极为普遍。广西南部地区,比如
宁明、
崇左、
龙州等地,过端午节都要包凉粽,叫做“
灰水粽”。经过炭灰水煮熟的凉粽称为”午“,经过清水煮熟的粽子叫”M“,包成三角形的粽子称为”角膜“。包凉粽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诸如苦楝树等树木的枝叶,在阳光下晒到半干时就堆放到平地里烧,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个竹制容器里用清水冲滤,最后用过滤得到的棕黄色的水来浸泡准备好的糯米。
经过浸泡后的糯米会在原来的香气中透出一根细细的丝线,一头咬在嘴里,一头缠在粽子上,将那丝线轻轻一拉,便切割出薄薄的一片来。把切割下来粽子放进准备好的碗中后,再用勺子舀一些蜂蜜均匀地浇洒在一片片的粽子上即可食用了。被蜂蜜浇裹着的粽子,入口滑爽醇香、甜而不腻、余味无穷。物资匮乏的年代,普通人家食用粽子是很少有蜂蜜的,一般都是买来块状的红砂糖放锅里加水煮开后,用粽子蘸着吃。
在中医里,
包粽子的苇叶及
荷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就连我们司空见惯的糯米,在中医里也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药效。中医认为,端午节后,便进入了夏季最热的月份。由于苦夏难耐,人们普遍会有上火、中暑现象发生,而此时常吃粽子,确实是药食同源的解暑良“药”。
要谨记的是,粽子虽为节日中的鲜品,食之不当却也是会对健康不利的。比如,以糯米做主料的粽子不宜消化,过食会因伤脾胃而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因此,老人、孩童及消化功能差的人群不可贪吃。即便是脾胃功能健强者,也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如果过节家里自己包粽子,要把握“现包、现吃”的原则,而从超市中购回的冷冻粽子,应蒸煮透了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