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君武(1962年-2014年1月10日),字寅是,祖籍绍兴。生于江苏苏州市,1986年毕业于江苏省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1998年于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攻读研究生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后任苏州美术馆副馆长兼苏州版画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江苏版画院兼职画师。逝世前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江苏版画艺委会副会长,苏州版画院院长兼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馆长。
人物生平
1962年生于江苏苏州市,
1986年毕业于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
1998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开始时中国传统水印版画的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其中论文《传统版画调查实录》及《日本浮世绘的形成与苏州木版年画的洲源》发表在中央美术学院学报上(1999年11月2日,该报的主编:范迪安、王宏建)。毕业论文《传统水性植物颜料与水印版画》发表在第五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版画年会论文集上和《艺术探索》2000年第6期上。用传统水印版画样式制作的毕业创作作品《恍兮惚兮》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并获奖。
出访西班牙、法国、德国、美国、比利时、奥地利、香港、澳门、迪拜等地。
2014年1月10日上午11点左右,在苏州桃花坞苏州版画院朴园内,凌君武从五楼楼顶坠落身亡。
作品鉴赏
凌君武画作:《秋》(扇面)
2000年凌君武的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作品得到中央美术学院院领导的首肯,并以优异的成绩被批准留校任教,开始与另一位教师共同筹建“传统版画工作室”。通过一段时间的对传统版画的教学实践,更加深了对这门古老技艺的认识和了解。出于创作冲动的需要和考虑,出于对苏州家乡园林题材的偏爱,2002年又调回苏州教育学院任教,期间潜心创作了水印版画《园林印象》系列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改观了以往“进入传统走不出传统的套路”的弊端。用单线书写造“势”的方式,拓展了版画表达的语言,使自己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其中水印版画《园林印象之一》在十六届全国版画展上得到了艺术评委们的好评,并获奖。中国美术核心刊物《美术杂志》(2003年第1期)刊登了此作品。2003年2月22日中国美术的核心报纸《美术报》的“当代优秀版画选刊栏目”中也选用了这幅作品,并针对性地指出:这些作品在本体语言及艺术境界的开拓上仍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凌君武画作:《冬》(扇面)
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艺术,凌君武有着亲身的体验并对此有着一种执着的热爱,作为土身土长的苏州人。凌君武于七、八年前就开始观照苏州园林中的太湖石,撰写的文章《对太湖石特性的观照》及水印版画作品《太湖石系列》曾多次被省、市级及专业性报刊、杂志刊登及转载。1997年《太湖石系列——探幽》水印版画作品入选“西班牙第四届国际版画双年展”并被邀请赴西班牙出席开幕式,后又访问了法国和德国等地,由此把苏州园林中的太湖石那独特的造型手段和意境介绍到了西方美术领域,深受好评,西班牙的“ORENSE”、“LATEGION”等多张报刊发表了凌君武参展的人物特写、图片及相关的采访报道。2000年,由英国发起,命名为“新世纪我们的国家”为题的全球绘画大赛上,凌君武的《国粹——太湖石》入选,再一次使太湖石这一园林艺术中的独特语言,通过凌君武的作品与西方亲密接触。
对于苏州的园林艺术,凌君武是情有独钟的,幼年家住平江路的顾家花园(顾颉刚故居),中学又就读于一初中的惠荫花园,长于斯地,画其熟悉的地方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出于对版画艺术的热爱、对苏州园林的钟情,用版画语言表达苏州园林之美,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太湖石系列》、《园林印象系列》是我多年潜心研究和积累的成果。
《园林印象之三》获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铜奖
传统是现代艺术的基础,是营养的根底,而我们创作者的职责是吸收它的精华,化为自己的血肉后来创作和时代相结合的新的艺术,在苏州成长起来的一大批版画家们,遵循了这个原则,用刻刀,套印不断地艺术实践创作了无数新的水印木刻作品。这些作品一看即可知道,是从传统木版年画发展出来的,而恰恰又是每个创作者个人风格的表现。
凌君武就是其中的这样一位有为的版画家,他始终是苏州版画艺术研究会中坚实的一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开始用刻刀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见到他的处女作,无不为他刻画的,在层层的书架间―――知识的广阔海洋中的小学生迈向光明的画面而感动,确实苏州桃花坞民间年画艺术滋养了他,这些,后来我们在他创作的姑苏庭院纪事组画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姑苏人家中小家碧玉的生活情趣,少女们的动人举止姿态和江南幽雅的庭院环境融合在一起,用流畅的线条,严格的造型,响亮而文雅的色彩,不同块面形体组合的画面,充分地给人们一种艺术的享受。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传统民间艺术的源流,但他对这个前人的形式却没有简单地抄用,这是他用自己的风格表达了他在艺术上的素养。
凌君武水印木刻:《沧浪亭印象》
意境是一张画上的灵魂,苏州园林真正集中了吴越地区文化人的涵养,体现了江南建筑特有的典雅风格。在凌君武最近创作的一批以园林为主题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艺术上的新飞跃。在粗粗的线条的刻画下,表现庭院、走廊、树石结构,创造出优雅诱人的意境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他用的色彩没有套用传统木刻中的模式,而注入了新的现代人的眼光,灿烂而夺目,这正是他作品的闪光之处,这也会使我和大家不由地想到
毕加索和米罗制作的版画,形式和感受上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君武曾在中央美院版画系攻读硕士学位,并在美院留校任教过一阶段,他又随着他的园林作品去欧洲各地访问,在国际上参加过许多版画展并获奖。最近我在北京知道,他的作品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作品奖,这也是凌君武坚持多年版画创作的回报。他努力表现苏州园林,对故乡的情结的宣泄,只有热爱自己家乡的艺术家,才能把全部的情感倾注在他的作品中,凌君武正当壮年,他的创作道路正进入了一个宽广的前景,更大的成绩我们将拭目以待
主要展览
1997年,《探幽》入选西班牙第四届国际版画双年展,并被邀请参加开幕式
1998年,《闲情偶寄之二》获江苏省美术节铜奖 南京
1998年,《庭院纪事之三》参加江苏水印版画在美国巡回展 美国
2000年,《恍兮惚兮》入选青岛国际版画双年展 青岛
2000年,《归去来兮》、《恍兮惚兮》、《灯坊?水印》(系列)参加中央美院版画系
研究生班毕业创作作品展览
2001年《闲情偶寄》“1900—2000中国百年版画展”
2002年《园林印象之一》入选“全国第十六届版画展”获铜奖
2003年《园林印象之四》入选“全国第二届金彩奖”获优秀作品奖
2004年《清风·明月·我》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铜奖
2004年《园林印象系列》应28届
世界遗产大会之邀举办“凌君武版画精品展”
2005年《园林印象之七》参加中韩美术优秀作品展
2006年《园林印象?系列》参加江浙沪三地版画展
2006年《太湖石系列》赴美国参加“当代中国绘画艺术提名展”
2007年《遗落的黄昏》入选第十八届全国版画展获中国美术提名奖
2007年《清风·明月·我》入选首届深圳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并荣获观澜国际版画奖
2007年《园林印象》入选白俄罗斯国际版画双年展
2008年《园林印象——凌君武水印版画个展》在上海半岛美术馆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展出
2008年《水印苏州·三屏条》入选首届云南国际版画展
2008年《遗落的黄昏》入选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2008年《待月》入选奥林匹克美术大展
2009年《归去来兮》凌君武水印版画个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2009年《遗落的黄昏》参展由中国美协举办的“中国美术世界行展”(奥地利维也纳)
2009年参展美国纽约第一银行举办的“延伸——中国当代四人版画展”(美国纽约)
2009 年《待月》参展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暨澳门回归十周年“中国当代版画邀请展”(澳门)
2010 年上海M艺术空间举办凌君武水印版画个展
2010年《待月》入选北京第四届国际美术双年展
2010年《待月》入选在广州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
2010年《遗落的黄昏》受邀参展由中国美协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优秀美术作品展
2010年《待月》参展在深圳举办的经典版画走进观澜——江苏版画精品展
2010年 MADE IN CHINA 四人版画展(比利时安特卫普)
2010年《暗香浮动·桃花坞》入选“首届天津滨海新区国际版画邀请展”
2011 年《清风·明月·我》、《园林印象冬》参展“多重印象:当代中国木版版展”(美国密西根大学)
2011年《清风·明月·我》受邀参展“为人生的艺术——纪念新兴木刻运动八十年中国现当代版画作品展” (上海美术馆)
2012 年《桃色江南·吟之秋》系列入选江苏省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精品工程
2012 年《待月》、《遗落的黄昏》受邀参展 2012艺术·经典——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展(北京宋庄)
2012年《水印苏州》入选中华艺术宫开馆大展“锦绣中华”——行进中的新世纪中国美术展(上海中华艺术宫)
2012年《水印苏州》系列受邀参展“原点的维度· 2012上海国际版画展”(上海美术馆)
2012年《桃色江南·吟之秋》参展本人参与策划的“水·印·象——第十一届姑苏之秋当代水印版画邀请展”(苏州美术馆)
部分文章和作品分别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江苏画刊》、《中国版画》、《美术报》、《香港南北集》、《台湾艺术家》、《东京文学》、《艺术鉴赏》等报纸刊物。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江苏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深圳美术馆、贵州美术馆、青岛美术馆、国家画院、中国展览交流中心、中国美术大事记、中国神州版画博物馆、哈尔滨艺术宫版画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西班牙奥仑萨艺术馆、维也纳青年美术馆、纽约第一银行美术馆、叙利亚博物馆、比利时私人艺术馆等机构收藏。编著《水印版画技法》、《归去来兮——凌君武水印版画艺术》、《水·印·象——第十一届姑苏之秋当代水印版画作品集》。
社会评论
水印苏州:凌君武水印木刻漫评——龚云表
“太湖三万六千顷,我与此君同枕波。却慕水西湾子里,输君先已挂渔蓑。城南那复有闲廛,生翠丛中筑楼椽。他日买鱼双艇子,定应先诣网师园。”这是清人洪亮吉吟咏苏州网师园的诗。中国园林的审美旨趣,其实质即是一种隐逸文化,正如这首诗中所表露出的羡慕飘逸闲适渔樵生活的旷达意绪,抒发归返自然、高蹈出世的淡泊襟怀。网师园中的“集虚斋”,取《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斋,虚者,心斋也”句意,即是修身养心,守持真道,排除内心尘渣,保持自然本性,臻于虚静澄明的境界。在去年举办的第十八届全国版画展上,凌君武以一幅《遗落的黄昏》获得大奖,整个画面浸润着轻柔朦胧的月色,暮霭洇漫,水影掩映,梅花疏枝摇曳,亭阁空灵凭虚,营造出一派静谧清雅、超然物外的意境,使人怡然自得,仿佛已融身大自然,精神得以净化和升华。这是一幅苏州园林的水印版画,但又分明高蹈于园林具象,充盈着清虚灵动的生命蕴藉和恬淡超远的隐逸意象。在这幅作品里并没有明确的指称,但我却从中看到了网师园的气脉韵致、文心诗意,仿佛置身于集虚斋前,面对咫尺山林、拳石勺水,却令人思接高邈、超然神游。
凌君武水印木刻:《园林印象之九》
《遗落的黄昏》是凌君武一系列以苏州园林为内容的水印木刻组画中的一幅,在此前几年里,他就以《园林印象》系列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撷取了一个好题材。中国的园林是一个生命的世界,融合着天人为一体的独特的生命精神。园林中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人心灵的寄托。所谓“以景寓情”和“意与境生”,正是园林艺术蕴含的审美意象。苏州是一座园林之城,它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大园林。凌君武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苏州人,生于斯、长于斯,苏州园林的特质和神韵,早已浸润到他的血脉之中,成为他固有的艺术基因。而苏州城市平和恬淡、闲适悠然的风土人情和生态意象,也使他的作品理所当然地显得淡雅柔美、从容舒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的审美意蕴,只有在那方水土所培育和熏陶的人身上才能显现出来。如此看来,凌君武以苏州园林作为他艺术创作的母题,原本就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这既是将他自己的艺术创作自觉地与苏州园林文化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可视作他以艺术的形式对家乡养育之情的一份回报。
作为江南文化重要的物化赋形,苏州园林具有秀美灵动、高雅清悠的气韵和壶公天地、芥子世界的特征,而其最本质的审美核心,则在于它无处不在的浸润华滋的“水性”。小桥流水,杏花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苏州本身就是一座水城,七分水面三分地,一条河一条街,前街后河,街河相间,纵横交织成“河街双棋盘”的水网。而苏州园林则更是将水作为营造轻柔缱绻的审美空间脉络气势的基本元素,所谓半泓池水,让四周俱通;一渊澄波,使举园皆活。在这里,流水已成为一种生命的赋形,成为温婉柔润的江南文化稳固永久的姿态和表情。正因为如此,凌君武选择了以水印木刻这种最能表现苏州园林特质的艺术样式,融入了他对故乡深入骨髓的生命体验,使他的这种艺术样式与苏州园林浑然相成、水乳交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云:“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好一个“借”字!凌君武真可谓得天独厚、近水楼台,“借”得苏州园林,置入他原本就已形成了独特形式语言的水印木刻作品之中,如鱼得水,相得益彰,堪称“绝配”。
凌君武充分运用水印木刻所固有的彩晕墨化的特点,将浓淡渲染、渗化融合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整个画面在水萦雾罩、烟云澹涵中呈现出游移飘逸、空蒙轻柔的意境。他擅常采用平远视角,多作大面积的写意泼洒,而很少有过度的细部刻画,无论是小院香径、角亭回廊,还是树丛花圃、假山叠石,无不笼罩在湿润华滋、漫洇弥散的水色之中。他在画面构成中尤其注重虚实相生、有无互立,即使是具体的物象,也总是显得似有若无、依稀朦胧,以彰显他的主观情趣,超越有限的客观物象,获得意蕴无限的淡远悠渺的境界。凌君武对于色彩的感知极为敏锐,而且与所表现的规定情景吻合无间,那些饱含水分的淡淡的嫩黄、湖蓝、粉绿色,正是苏州园林清纯妩媚的色彩标征;而统驭全局的则是典雅深邃的灰色,将整个画面贯串组合成一曲节奏舒展、旋律婉转的抒情乐章。他偶尔也用黑色,以提升画面的精神,此时的灰色,则更显得温柔亲和,整个画面也更圆润和谐,富有张力。
在所有的版画样式中,水印木刻的生动气韵和水墨意象或许是最贴近中国绘画精神的;而它所独有的刀味和水韵,又是传统的中国绘画所无法取代的。水印木刻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深厚传统,及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的水印木刻艺术异军突起,独领风骚,曾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思之仍令人激动不已。然而近年来在诸多思潮的冲击下,江苏的水印木刻似乎风光不再,陷于低迷。从这个角度来观照凌君武匠心独运、风格鲜明而又明显带有江苏地域色彩、传承有序的水印木刻,其意义已超出了他作为版画家个人的范围,在他的身上我们或许应该寄予更高的期许。身为版画家和苏州版画院院长的凌君武,真是重任在肩,无可懈怠。透过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令人感动的作品,我们已有足够的信心,看到江苏水印木刻艺术峰回路转、重振雄风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