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谱又称指法谱,古代中国
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
记谱法。因为它是将古琴
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指法
减字谱的
谱字,大都由右手指法、左手指法与一般术语组合而成。右手基本指法有8种,俗称“四指
八法”,即
大拇指的尸(劈)、乇(托),食指的木(抹)、乚(挑),中指的勹(勾)、剔(易),
无名指的丁(打)、倽(摘)。其他指法实由八法变化组合而成。左手指法,主要有倶(吟)、犭(猱)、卜(绰)、氵(注)、上、下、佳佁(进复)、艮佁(退复)、弁(分开)等等。
有右手的其他指法:
历。食指连挑两弦或三弦,与挑的区别在于历的节奏较快。
蠲。在同一弦上急速抹勾,连续出二声,这是蠲一根弦的弹法。如果是蠲两根弦,并不是按前法先后连作两次,而是在急速连抹相邻的两根弦后,名指随即捂住前一弦的余音。这两种弹法的蠲节奏相近,弹奏动作则完全不同。
轮。在同一弦上连续摘、剔、挑(速度视具体定),连续出三声。
琐、长琐。在同一弦上急速剔、抹、挑三声为琐,若继而连续抹挑数声为长琐,长琐可加至六到十三声,通常七声使用较多。
双弹。在一按音和一空弦上,弹出两个“如一声”的音,弹法是中、食两指先架在大指上,然后先剔后挑,出音有力。
左手的其他指法:
浒。按弹得音后略微停顿,
再上至后一音位,琴谱中常写成“午上”, 上至何音位谱
中会接着标示;另一说为上的幅度大至一个
半音或一个半音以上,引上过程中不滞留者为浒。
淌。常写成“ ”,即淌下,奏法与下相似,“淌”使“下”进行的音过程略缓,有滑奏效果,常用于下准。
往来。按弹得音后即连续绰至上一
音位和注下至原音位,往来数次。谱中不一定标出往来次数,一次至四五次都可能,三次为常用。
一般术语,包括调名(定弦法)、弦名、徽名、散、泛、按音与速度、力度、表情术语等等。其记写方法,先在曲名下记明琴调(定弦法),然后将谱
字用大字作为正文,用小字作为旁注,分别记出。每个大字,一般用上半部代表左手各指所按
徽位,下半部代表弦名与右手所用指法。如略去上半部或仅有弦名而无右手指法,则表示左手徽位或右手指法均与前一谱字相同。小字旁注大都为前列大字的说明,或代表左手的走指音与带出音。这种
记谱法对于保存传统的演奏技法,比较准确地表现
古曲有其独到之处。
历史发展
减字谱的创制者是唐人
曹柔,其活动年代大致在中唐前后。从中唐经宋元明清各代,至少度过了近千年的漫长岁月。由于各个时代的社会风尚、美学趣味与
古琴演奏技法存在差异,也使古琴减字谱产生了种种变化,大致说来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草创期
──中唐
此期减字谱以曹柔为代表。它刚从
文字谱中脱胎出来,与文字谱相比,有两大不同:①明确区分“四指八法”,改变了文字谱食、中两指均可用抹或中、无名两指均可用?#93;的传统。②将所有的指法、术语,取其偏旁,进行简化,组成新的谱字。其他方面,特别是重用右手“蠲”、“全扶”等“繁声”指法,弦名称“宀”(宫)、“倽”(商)、“⺈”(角),
徽位名称“?”(少许)、“儚”(寸许)等,均与文字谱一样。因此,这种减字谱还是比较繁琐的。由于各琴家对同一谱字减取的部分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减字体系。
发展期
──晚唐至两宋
此期减字谱可以晚唐陈拙、
北宋成玉?为代表。其主要变化有三:一是有的术语进一步简化,如弦名改称“一(或作“大”)、二、三、四、五、六、七”。二是右手“繁声”指法进一步分化,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同类指法。如蠲即有叠蠲、背蠲、正蠲、反蠲、夹蠲之分。三是与日益强调“
声韵”的要求相适应,左手指法得到了发展。如猱即有正猱、上猱、下猱、夹徽猱、再猱等等。
成熟期
──宋末至明清
此期可以宋末《事林广记》、明中叶《
松弦馆琴谱》、清初《
五知斋琴谱》与清末《
琴学入门》各谱为代表。总的倾向是,右手“繁声”指法被单声指法所替代;各种术语进一步规范化,如
徽位已统称几徽几分;左手指法得到发展;开始出现点板的要求。
相关文献
自古以来,有关减字谱的文献数量甚多。其重要者见于《太古遗音》、《
琴书大全》与明清两代的大量
琴谱内。近人著作有
查阜西《
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
管平湖《古琴指法考》等,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