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畲族的女子服装被称为“凤凰装”,在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中非常独特,但历史上并无关于“凤凰装”的文字记载。
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将畲族服饰描述为:“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
明代谢肇浙在《五杂俎·人部二》对福建畲族穿着的记载为:“不巾不履,自相匹配。”
清代李调元《卍斋琐录》的记载为,“妇人不笄饰,结草珠,若璎珞蒙髻上”。
傅恒《皇清职贡图》对罗源畲族妇女的着装记录为:“妇以蓝布裹发,或戴冠状如狗头,短衣布带,裙不蔽膝。”
1911年美国地理学家盖洛的《中国十八省府》中有福州附近山上畲族妇女的两张照片和文字,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与史料记载中的“着无领衣,袖有花纹,裤短至膝盖”的描述十分相似。盖洛将畲族头冠也描述为狗头样式,该样式与现代被称之为“凤冠”的头冠样式基本相同。
1940年《古田县志》的记载为:“女跣足,围裤,头戴冠子,以巾覆之,或以白石、蓝石串络缚冠上,或夹垂两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识别调查时,《福建省罗源县城关人民公社八井营畲族调查报告》(1959年)中的记载为:“妇女服装与汉族相差很大……妇女结婚时并戴有头冠。”
上文所述史籍与地方志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畲族服饰的记录和描述,均无“凤凰装”“凤冠”“凤凰头”等与凤凰有关的记载。
目前关于“凤凰装”最早出现的时间记载,学术界认为是1989年出版的《畲族风俗志》,施联朱先生首次使用了“凤凰装”这一名称。
潘宏立1985年的硕士论文《福建畲族服饰研究》中就已经出现了“凤凰装”这一名称,对罗源式服装的介绍中提到,“盛装一般是嫁妆,平时珍藏着,她们称它为‘凤凰装’,结婚时女子头戴头冠,畲族称为‘髻’,这里不妨称为‘凤冠’”,“尽管各地畲族服饰类型不同,但他们都认为其服饰是凤凰装。”
1995年,蒋炳钊先生在《凤凰装、凤凰山、风凰山祖坟:畲族文化奥妙的揭示》一文中写道:“从多次到畲区调查发现:各地畲族都称自己的服饰为‘凤凰装’,称发饰为‘凤凰头’,称头冠为‘凤冠’。”
可见,虽然原先学术界对“凤凰装”的最早出现时间的认识有误差,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将畲族女子服饰称为“凤凰装”已有了共识。“凤冠”的出现时间较“凤凰装”还要早,最早的记载为1953年《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对宁德南山妇女“结婚时穿裙,戴凤冠”的描述。蒋炳钊先生1960年在《福建省畲族文物介绍》中也有“头冠又名凤冠”的记载,而此前对于畲族女子头上的发冠都是用“头冠”来称呼。
特色
布质,旧社会为自织麻布,现在丝绸、涤伦都有。腰扎围裙,畲语称“拦腰”,为长一尺、宽一尺五的麻布块,染青色或蓝色,镶红布拦腰头,钉上彩带。
过去,男女子都一样,为裤脚镶花边的宽裤脚直统便裤。男子旧社会出门穿大襟长衫,劳动时穿大襟短衫,现在都为直襟短衫。过去,畲民上山劳动都打绑腿穿草鞋,在家穿木屐。冬天穿布袜,下雪天用棕包脚行走。花鞋,蓝布里青布面,四周绣花纹,前头做硬鼻,系红缨,女的比男的花纹多些细些,平时不穿,作寿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