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村是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浙源乡下辖村,建村已有1030余年,是浙源乡政府所在地。
村情概况
金庸故里、神秘古村——凤山村
凤山村属上饶市
婺源县浙源乡政府所在地,建村历史悠久,有1030余年,全村2000余人,大部分为查姓。自查喻(查氏十七世)迁居海宁后,海宁查氏“以儒为业”,“耕读为荣”、“诗礼传家”,后裔十分兴旺发达,科甲鼎盛,颇负时望,以“名臣”著称,以“文苑”称誉。均在海内外卓有成就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直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自查喻迁居后,婺源查氏发展缓慢,后裔大部分聚居在凤山村,官至不超过县令,在仕途有所建树很少,故此,婺源查氏一直默默无闻,不受外界所知。但其后裔崇尚文风,多数从商,在商界十分活跃,一直是徽商中一支重要劲旅,故此查氏后裔旅居海外侨胞众多。因从商多,凤山村历来富庶,多数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房屋。全村房屋多数为明清时期,气派辉煌,砖雕木雕细腻,古朴典雅,保存完好。村内古弄小巷星罗棋布,清一色石板路。
凤山村历史悠久,百姓安居乐业,是一块风水宝地,凤山村一直不为外人深知,神奇、神秘,全村有三样宝:鱼塘、古塔、西门井。
著名人物
金庸介绍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3年出生,早年考入浙江省立嘉兴中学,后毕业于省立衢州中学,就读于重庆中央政治学校。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杭州《东南日报》、上海《大公报》记者,业余时就读于
东吴大学法学院。民国37年(1948)起,担任香港《大公报》编辑。从1955年至今,先后创作了十多部武侠小说,成为海内外著名的新派武侠小说家。查氏秉承敬业,澹远之家风,多才多艺,曾编导电影多部,兼擅书法,有赵佶之风格。1959年创办《民报》,发展为香港第一大报。又钻研佛学与梵语,酷爱藏书,曾获得香港大学博士的荣誉学位。现任香港明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查氏关心振兴中华、祖国统一大业。1981年回内地时,曾受到邓小平同志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金庸所著小说的读者众多,遍及海内外。层次广泛,延及教授、平民百姓等。
金庸出生于浙江海宁,其祖辈查瑜(查氏十七世)于无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偕妻儿等顺着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这条水上通道,离开皖南山区婺源浙源凤山村,来到杭嘉湖平原嘉兴落脚,不久,查瑜发现离嘉兴几十里远的龙山(今海宁市袁花镇)一带土地肥沃,依山面海,民风淳朴与故里相似,且龙山与祖籍凤山旧名相同,故此又迁到海宁龙山之东定居,他是迁支海宁查氏的始祖。查瑜迁居海宁后其后人与祖籍浙源凤山来往密切,参照《婺源查氏族谱》,抄印了《海宁查氏族谱》,据记载,迁于始祖查喻以下六世,无严格的字辈排行,自第七世起,规定了严格的字辈排行,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仁济美忠良(39)传家孝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再光。根据字行:金庸系良字辈,查氏39世。
金庸与祖籍凤山村来往密切,常以书信联系,对家乡甚是挂念,乡政府几次派人拜见了金庸,并约定来凤山家乡探亲。(金庸回查先生信件复印件附后)
人文景观
(1)鱼塘:修建于明朝,位于乡政府大院内,占地半亩,水质清洌,水冷,塘内鱼生长缓慢称冷水鱼,是滋养身体治疗头痛的上乘鱼。鱼塘用大片清石板雕砌而成,鱼塘边有棵千年桂花树,树粗枝茂,花香四溢,神奇的是朝鱼塘一边开黄色桂花,另一开白色桂花,属金银树。后人便于观鱼赏月,在鱼塘边建有观鱼台,观鱼台走廊用13片帘门与前堂相隔。帘门雕刻细致,古色古香,每片帘门的雕刻人物图案都是出自《三国演义》。
(2)古塔:称
龙天宝塔。耸立于凤山村头浙溪旁,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618年),距今有四百年之久。相传当时山坑(凤山前称)多火灾,村人甚时恐慌,为此,村中派出德高望重族长到高湖山求问。高湖山一直是徽州有名的藏经讲学之地,山中云集高僧名人众多,高僧察看了全村地形地貌,建议在村口修建定塔。根据龙的水性和龙凤呈祥之意,又将宝塔称为“龙天宝塔”,将山坑更名为凤山村。宝塔建成后,将火神震住,村内火灾消失。塔为砖石结构,高30余公尺,六面七层,又叫七层塔,是村中制高点。腰檐层层支出,宽度向上递减,每层檐角上悬挂铁铃,风起时,铁铃铮铮有声,铃声意寓村中平安。塔内有阶梯上升,可登高远眺。
(3)西门井:又称涌泉井,终年泉水汩汩,水质甘甜,全村人都饮此井水。夏季井水冰凉,冬季井水温热,在冬季早上,井口水汽腾腾上涌。因村民常年打水,井口圆形石沿被绳子拉成了很多深沟。要是小孩不慎掉下水井,人不下沉,相安无事。凤山村文化底蕴深厚,村内古建筑、古民居众多,古建筑气势恢宏,令人称奇。
(1)查氏宗祠:是海宁、婺源查氏后裔保存的唯一一座古祠。宗祠为康熙三年(1664年)始创祭祀婺源查氏始祖文徵公,当时郑太宗题名为“孝义祠”,当时规模不大。1892年,查氏后裔查允兹、查仲兹、查启明等提议扩建查氏宗祠,并得到浙江海宁查氏迁支(金庸之祖)的资助,于1898年建成。在提议扩建宗祠三人中,查启明财力稍弱,但他变卖了大部分家产、田地,其后人因此穷困潦倒。在他的感召下,全村人人出力,修建而成。宗祠占地面积2460平方米,坐西朝东,宽22米,直进六层,从外到内有广场、花园、台门、大天池、大礼堂、后天池、后堂,气势相当雄伟。清末民初(1917年),大办洋学堂,如今广场、花园、台门、大天池已改建为学校,现保存正厅,后天池及后堂。整个宗祠由近百根2人合抱的木柱构成,宗祠建筑宏大,檐柱雕龙画凤,横梁及檐角雕刻着堆花、虫鸟。
(2)立德堂:建于明末清初,占地400平方米,堂内天井四层雕刻保存完整,堂前地面用老式三合土方块铺设而成。
(3)三斯堂:建于明末清初,占地560平方米,在门口三步金阶,2个前院,屋内清一色石板,72个门口,7个正堂,象征七品府第。全堂有12个天井。
(4)大夫第:建于清初,占地580平方米,门楼石雕细腻,石刻大夫第三字保存完整,朝堂花门十余片雕刻完整,正堂全堂雕刻。屋内清一色石板。此屋居住过百岁老人,百三区区长,院内有百岁坊遗迹。
(5)慎修堂:建于明末清初,占地280平方米,门楼雕刻完整,堂内有一大石块,可供摆设十人坐桌凳,有一座宫庭式雕刻木顶床。
(6)德仁公祠:建于明末,占地700平方米,门楼台门部分完整,清一色石板地。
(7)慎德堂:建于明朝中期,占地600平方米,堂内两侧摆设二个大鱼缸,鱼缸之间有一巨大石块,约90平方米。此屋处在凤山村中心点位置,与龙天宝塔面对相望,此屋出过百万公,建房时,在曲尺墙头九重砖下埋有财宝十万零八千,意在后代贫困时取用。
(8)益正堂:建于清初,占地400平方米。门楼砖雕完整。前院花门雕刻丰富,保存完整。
(9)立本堂:建于明末清初,占地500平方米,门楼砖雕完整,房内主人以前是更夫,后人勤奋努力,捐上监生。民间传言:三十年前斗斗更,三十年后捐监生。
其它景点
(1)鲤鱼革塝
在瓦窑山脚底的河边,有一块象鲤鱼一样的石头,叫鲤鱼革塝。传说武侠小说家
金庸的祖先就因这块地在浙江海宁发迹了。金庸的祖先在迁去海宁之前,家中很穷。母亲死后无钱安葬,儿子连夜将尸体背至村口河边,实在背不动了,人与尸体一起跌倒路上,尸体头朝下脚朝上,儿子就地挖个坑将母亲埋葬了。后来,一个会看风水的母舅来探望,发现此地很好,并命名为“鲤鱼革塝”。说此地应白肉葬(不用棺材),颠倒葬,后人才能发。外甥将实况告诉了母舅,母舅很高兴,并告诉外甥:鱼应游向大海,不能困在山中。于是金庸的祖先携眷迁居海宁。先以教书为业,不久便发迹了,他又回来将父母骸骨迁葬海宁。海宁查氏后来便发展为浙江望族。涌现了象查慎行、穆旦、金庸等一大批名人。
(2)千年古墓
位于凤山黄喜坑的程夫人墓,是宋太常寺太祝查元修夫人墓,至今已越千年。公元963年,查元修携夫人程氏及甄陶二子随父查文徵自休宁隐居城西查公山。一日,梦中神人指教:见凤而止,遇凰而住,964年来到婺北凤山双路口,问里人土名,曰:凤凰山。既有凤,又有凰,且此地山峦耸翠,溪流秀丽,故定居于此地铸炉坦,即查村。后发展为查氏望族。1000年左右,查元修夫妇去世,夫人程氏葬于此地。其子查陶官至工部尚书,查甄为大理寺评事。
(3)储秀庵
坐落在黄喜坑的储秀庵,已有400多年历史,系高湖有道之僧真显大师所创,后由其曾孙徒密虚住持补弊举废,方以完善,并请沱川明末秀才余绍为之作序,勒石立碑,留有《储秀庵碑记》一文传至今天。后来,村人又利用此地兴办私学——经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凤山村风光旖丽,景色迷人,四面环山,群山环抱,村中有一条河流沿村而过,全村有八景:斗山映月、秋岭瞧云、西村夜读、龙天宝塔、花桥看洪、寒溪钓雪、东目朝耕、凤山清吟。八景各有传说,其中凤山清吟传说,在龙岩堂河底有金水桶、银担钩,当时路过一位和尚朗读路边一块碑文,即将念完之际,听见金桶银担钩的响声,不曾读完碑文急忙观看,宝物马上下沉水底。碑文字亦模糊,难以辨认。
凤山村民风淳朴,百姓崇尚礼教,礼尚往来,村中曾出有百岁太。据记载,百岁太儿子外出经商生意不景气,回家过年都是以石头充当银子,百岁太打开钱袋发现石头,不张声色,反而向邻里夸耀,邻里纷纷入会,将钱入股交与儿子经营,结果生意顺利,成为查氏首富,以后官运亨通,任百三区区长。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