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岐吴氏大宅,位于福建省宁德市
柘荣县乍洋乡凤里村凤岐自然村,是柘荣县境内体量最大的古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
历史沿革
凤岐吴氏大宅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
2021年,修缮凤岐吴氏大宅。
2022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关于凤岐吴氏大宅保护规划的申请。
建筑格局
凤岐吴氏大宅坐东北朝西南,依山而建,状若城堡,由围墙内的主体建筑、围墙外的附属建筑、外围的台逞建筑等组成。建筑由内向外依次分布,主从有序,功能分明。建筑面积达14311.16平方米,保存尚好之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占地面积为6268.39平方米。
主要建筑
主体建筑
吴氏大宅主体建筑四面围以青砖匡斗墙,平面呈纵向的长方形,通面阔57.33、通进深79.53米,占地面积3817.66平方米。建筑内部齐整规范,形成前后二院三进、左右三路之中轴对称格局。中轴线从前往后,依次为门埕、门楼、天井、下厅、天井、前院正厅、上覆藻井的台阶式上行甬道、后院门廊、天井、后院主厅、天井、三层护坡平台;中轴线两侧各有一纵向的插屏式廊道,将厅堂与天井分隔成一明二暗的空间格局。左右二路各建二层的纵向横屋,横屋向内围合中轴线各主要建筑,向外形成各自的附属院落,并成为整组建筑的有机构成部分。
门房建于第三层台埕即门楼坪的东面。门房硬山顶,面阔三间,宽9.36米,明间为通道,左右做门头房;进深三柱,深2.44米,在中柱位置立门板,前后对称,檐柱均做三跳丁头拱挑檐。入门厅之后,东边是一方形鱼池,左转有石阶十二级,拾阶而上,是一长方形的门坪,门坪外周围有女墙,一侧还有石凳以供憩息。由门坪右转,上三级石阶,便是主座大门。
大门牌楼式,在石框大门之上加覆重檐三楼,横额正面行书“凤岐聚秀”,背面行书“仁义为庐”。大门之内有甬道,也是上三级绶带踏跺石阶,接前院之下厅。
下厅面阔七间,总宽25.46米(柱中到柱中,下同);进深五柱带内廊,深6.38米。下厅进深第二柱位置处有太师壁,上悬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杖朝纪瑞”匾。下厅以太师壁分隔前后,后部面朝前院正厅,与正厅隔前院天井相对,内廊亦与天井二侧之边廊相连,形成二厅对朝的格局。
前院是下厅之内的大宅。前院之中庭,以左右二个廊屋分隔出一大二小共三个天井。廊屋以中间之板壁及门窗格扇分隔左右二面走廊,中设立柱承左右三重插拱,上覆二坡顶,屋面与下厅及前院正厅下檐屋面相连。大天井位于中轴线上,宽9.88、深4.95米,居中有甬路,上五级绶带踏跺石阶,通往正厅。
前院正厅重檐悬山顶,面阔七间(明三暗七),宽25.40米,进深七柱带前廊,深11.48米;除明间前部为单层上覆二面坡木望板外,其余均为上下二层。在中路主体建筑两侧,分布着左、右二路横屋式合院建筑,横屋建筑面向中轴线,围合各自小天井而建;横屋二层,厅堂设于纵轴线上,面朝主座中轴线而建。横屋外侧,有边廊及花园、附属建筑等。
前院正厅明间之后廊接上行之甬道,置七级垂带踏跺,通往后院。上行甬道面阔一间,进深三柱,两侧护以栏杆与美人靠;上覆前后三个藻井天花,其中前后两个为内出一跳之六角藻井,中间为内出三跳之八角藻井,藻井用螭龙形丁头拱内挑结圈,构造简洁。甬道两侧,分别立有两堵砖墙,明暗相间,并以此强调中轴线通道与两侧生活区的界线划分。
后院之平面与前院大致相同,中路主体建筑二侧,也是左、右二路横屋式合院建筑,横屋厅堂面朝前天井,上、下二层的房间均可与中路建筑相通连。前天井前为门廊,石框门之上悬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之“霄汉乔松”牌匾;两侧为边廊,以板壁、门窗格扇分隔中路与两侧之天井合院。天井居中有甬道,上五级垂带踏跺后升入主厅。主厅重檐悬山顶,面阔七间(明三暗七),宽25.28米,进深九柱带前廊,深13.01米;一字式太师壁左右甬门上方分立神龛,中悬民国五年(1916年)之“望仰耆英”与“廉慎家风”牌匾。
后院除前庭之一大二小三个并列式天井外,还有后方左右对称之两个长方形天井,以及横屋所属之左右各三个各式天井,厅堂、厢房、横屋围合各自之天井而建,互有从属而又自成天地。
后院北侧依山,用块石护坡砌出三层高起之平台,做为全宅的屋背。后天井二侧,各有九级石阶相向而建,拾级而上,可以登临最下方的第一层台地;台地往东,筑有一堵匡斗砖墙,中开一门,门木框双坡瓦顶,门楣横额墨书“菲香居”三字,也是宅主人的一处养心之所;台地二侧,各建十三级悬空石梯,登往第二层台地,该层台地的东南角,有一方形水槽,上承泉眼再往下分流,是全宅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在最高处的第三层台地内侧建有砖砌之围墙,与全宅二侧之山墙相连,围合形成完整的合院建筑。
外围建筑
在主体建筑的两侧围墙之外,原先左侧为书斋,右侧为园林,今已倒塌,但地面之石柱础、天井与台明等遗迹尚存。主体建筑右后方之工房(工人所住)仍然基本保存完整。工房为带前后天井的三合院建筑,其主要建筑厅堂保存完好,面阔五间,宽17.79米,进深七柱带前廊,深9.18米;厅堂二侧为横屋,其中左侧横屋进深一间,右侧横屋进深二间。厅堂与横屋均上下二层,廊屋左右互为通连。屋后依山,建二层护坡平台。
台埕建筑
凤岐吴氏大宅之外围建筑,主要是台埕、粮仓及护坡等。房屋之前,筑有高低共三层台埕:最前方是东西走向、用大块鹅卵石铺砌的道路;第二层是开阔的旗杆坪,平时主要作为晒谷坪使用,在中轴线左右位置对称立有一对旗杆;第三层是门楼坪,坪左为门房,坪后则是高起的主座门楼等。建筑外围的二翼,东面是二层高台,植以茂竹;西面地势相对广阔,建有粮仓类附属建筑等。
历史文化
凤岐村因与北面的凤里、南面的长岐两个古村相邻,取“凤至故里(凤里)、长期栖息(长岐)”二村之一字“凤岐”得名。据《延陵吴氏宗谱》记载,明末倭乱,凤岐吴氏之始祖仲演公于明万历年间由沿海迁居大山深处之长岐,其后子孙播衍。至七世祖吴应卯时,因经营竹木制作发家,之后买田收地租,并经营茶叶生意,成为远近有名的亿万富翁。乾隆、道光年间,其子(望公)分别在福鼎蟠溪镇蛤蟆袋村、柘荣乍洋乡凤岐村、福鼎点头镇连山村、福鼎白琳镇翠郊村建造四座大宅,留与四个儿子(“元、亨、利、贞”四房)继承使用。凤岐吴氏大宅,即第二子亨房所有。亨房之主人为九世祖大鹏公,号宜园,赠承德郎。因此,凤岐吴氏大宅的建造时间,当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约1800年前后),距今约200余年。
文物价值
斗拱和门窗木雕多且工艺精美,建筑布局、采光、通风、排水等较为科学,尤其是四周空斗砖墙中穿插着用火烧烤过的筒竹,增强了防盗功能,有多处三合土仿石构造栏杆和多个水槽。整个建筑主体保存尚好,具有较高的艺术、科研历史及旅游开发价值。
吴氏大宅所处的闽东北地区(含柘荣、福鼎、寿宁等县)在地域上与浙江相邻,在福建民居体系中,属于分布范围相对狭小的“圆作月梁区”。吴氏大宅中普遍存在的曲背弯梁、虾须月梁、檐下牛腿等手法在福建民居中均属少数现象,因而在福建民居与邻省建筑木构造体系间的技术交流与工艺传承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2002年,凤岐吴氏大宅被柘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凤岐吴氏大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凤岐吴氏大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凤岐吴氏大宅位于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乍洋乡凤里村凤岐自然村。
柘荣县人民政府到凤岐吴氏大宅24千米,驾车约4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