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大红袍花椒,
陕西省宝鸡市凤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凤县大红袍花椒其色鲜红、粒大、肉厚、有双耳、麻味悠久、清香浓郁,素有“香飘十里”之美誉。在全国性的花椒品种调查,凤县大红袍花椒(凤椒)的主要品种——“大红袍”凤椒排名第一。
产地环境
凤县地处秦岭的过渡带上,属暖温带、半湿润山地气候,常年平均温度11.4℃,日照总时数1840小时,降水量613毫米。多为旱平地和缓坡地,海拔在900米—1600米的山坡和山间台地上,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为凤县大红袍花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历史渊源
凤县大红袍花椒历史悠久,自三国时期起便有种植。
产于凤县山区的大红袍花椒,因油腺发达、麻味浓郁悠久、口味清香、色泽鲜艳等特征,早在明清时期就已闻名全国,成为历史名椒,被誉为“花椒之王”。
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秦椒,花椒也,金、凤、商州皆产……大于蜀椒”。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椒,府(汉中府)俱产,出凤县白石者佳”。因其“全红、肉厚、有双耳,风味独特”在国内市场久负盛名。
光绪十八年(1893年)《凤县志》记载:“金红花椒肉厚有双耳,殊胜他地”,这句话道出了凤县花椒的形态及风味特征。
1993年,原陕西省科委开展的全国花椒品种品质调查结果表明,凤县大红袍即“凤椒”各项指标名列全国之首。在第九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凤县“大红袍凤椒 ”荣获“后稷奖”。
2005年1月,国家林业局正式将凤县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
生产情况
2009年,凤县花椒留存4170万株,年产3500吨,产值1.4亿元。建成花椒标准化示范园17个,其中万亩花椒示范园2个,6个大红袍花椒(凤椒)重点乡镇和75个大红袍花椒(凤椒)专业村,93个凤县大红袍花椒(凤椒)发展重点村。成立了12个花椒协会分会,现有1244个会员和一个会员单位。
截至2017年,凤县花椒存留达到4500万株以上,年产花椒1100吨。
产品荣誉
凤县大红袍花椒相继荣获了“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AA级绿色食品认证”、“陕西名牌产品”等殊荣,凤县也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
2004年12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凤县大红袍花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凤县大红袍花椒(凤椒)原产地域范围以陕西省凤县人民政府《关于申报凤县凤椒大红袍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请示》(凤政字[2003] 45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陕西省凤县双石铺、凤州镇、河口镇、平木镇、岩湾乡、坪坎镇、黄牛铺镇、红花铺镇、唐藏镇、南星镇、三岔镇、温江寺乡等12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大红袍花椒。
(二)栽培管理。
1.选址与栽植:栽培在海拔900至1400米最佳。栽植密度为55株至100株/亩。春秋两季均可栽植。
2.管理:整形修剪以自然开心形或多主枝丛状形为主要丰产树形。施有机肥为主,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
3.采收:当果实全部变红,种子完全变黑时,以人工采摘为主,可逐步使用机械采摘技术。
4.干制:以自然晾晒为主。
(三)质量特色。
1.感官指标:果形特征:粒大肉厚,有“双耳”,开裂呈梅花形;色泽:鲜艳、深红、紫红、均匀;气味:香味浓郁,穿透性强,香气持久;滋味:口含麻味足悠长,辛辣感强,集中且持久。
2.理化指标:新鲜干制花椒的挥发油含量≥6.9%(存放一个月内),存放一年的花椒挥发油含量≥4.3%,存放18个月的花椒挥发油含量≥3%,醚溶解物含量≥7.8%。
专用标志使用
在凤县大红袍花椒(凤椒)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须向设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凤县大红袍花椒(凤椒)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机构提出申请,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凤县大红袍花椒(凤椒)“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