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山,
大别山余脉淮阳山系支脉(安徽省滁州市西),处于江、淮之间丘陵地带,处凤阳县南部与定远县北部交界处,近东西走向,绵延40余公里。
位置境域
凤阳山,呈东~西走向,处于江、淮之间丘陵地带,境内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地处安徽省凤阳县南部与定远县北部交界处,近东西走向,绵延40余公里。
地质地貌
地质结构
凤阳山从地层看,凤阳山地主要由元古界和古生界组成。从结构看,凤阳山处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和秦岭纬向构造带,淮阳山字型东翼弧的复合部位;从组成看,则处于中朝准地台和扬子准地台两地块之交接部位。具体属于蚌埠期褶皱。
蚌埠期褶皱,是最古老的下元古界五河群在蚌埠期运动期间,组成一个大型复背斜—蚌埠复背斜。展布范围,北以新集—双庙断层为界,东被朱顶—石门山断层限制,南在凤阳山区北部山麓一线,西延出本区。东西长102公里,南北宽37公里。蚌埠期变动,在区内伴随着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严格控制元古代混合花岗岩等岩体的形成和展布,同时控制了本区金、金红石、铁和多种金属矿产的分布。
该区海拔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上。丘间台地表面为基岩裸露,或者是含碎石的薄层坡积、残积物,丘坡脚下为粗质岩质风化物。丘陵区土壤多为幼年土壤,土层薄,肥力低,适宜发展林、牧业。
因凤阳山独特的地形地貌,被确定为省、国家级地质公园:凤阳山地质公园。
凤阳山国家地质公园,初始名为“凤阳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凤阳县南部山区,占地面积61平方公里,由狼巷迷谷、韭山洞、卧牛湖火山湿地、柳泉等4个园区和1个门区组成。该园于2009年7月被省国土资源厅授予省级地质公园;2009年8月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2010年2月,项目开始建设;2013年1月被国土资源部更名为“安徽凤阳山国家地质公园”。
地貌特点
凤阳山,分布有多种地貌,包括:侵蚀剥蚀高丘陵、侵蚀剥蚀小起伏浅山、喀斯特——侵蚀浅山等。
侵蚀剥蚀高丘陵,海拔150~200米左右为主,比高大于100米。它由地块抬升,再遭长期流水切割而成,大部由震旦系砂岩、石英砂岩、白云质灰岩、寒武系灰岩、砂岩、白云岩和更古老的混合花岗岩和片麻岩等组成。高丘陵走向脉络清晰,丘体完善,丘间发育较宽谷地,丘坡多为20°,上覆30厘米的坡残积层。
侵蚀剥蚀小起伏浅山,主要分布于凤阳县黄泥铺、凤阳山、殷涧、宋集、曹店等乡境内。多呈近东西向或近南北向展布,海拔250~340米左右,比高200米以上,均受中等强度断块抬升,山地与平原分界线,常与断裂构造吻合,山地经流水较强切割,山体比较破碎,且为平行河谷贯穿,形成岭、谷平行排列结构,山坡较陡,常达25°以上。浅山起伏的频度较大,但相对高差均仅200~300米,故属小起伏范畴。浅山大都由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砂砾岩、千片岩和片岩等组成,浅山上部坡残积覆盖均较薄,最厚不超过30厘米,雨水集中时,常形成很剧烈的水土流失现象。
喀斯特——侵蚀浅山,主要分布县南部宋集、曹店等乡境内。山地海拔250~300米不等,比高200米以上,山峰呈方山型,顶平坡陡,沟谷切割较深,为150米左右,谷地陡直,喀斯特地貌地下以继承性发育的古溶洞、现代溶洞为主,地表仅发育溶沟、溶槽、石芽和落水洞等。它由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等组成。喀斯特——侵蚀浅山无论覆盖厚度、地面水利条件和坡度、植被等诸因素,都较其它浅山类差。
主要山峰
凤阳县境内主要高丘陵有武店乡的棺材山、大磨山,曹店乡的大东山、五道山、黄瓜尖顶,宋集乡的草山、红石岭,周圩乡的高家大山,凤阳山乡的王家大山及凤阳与蚌埠、淮南、嘉山、定远交界处的张家大山、芦山、石门山、大木山、三山、韭山。
最知名的是韭山。位于定远县城西北20公里、凤阳县南。韭山以盛产野韭而名,又以群山连绵别名九山。山腹有溶洞,因山名韭山洞(九山洞),群众有称“仙人洞”。宋梅尧臣有九山诗:九经九山问野叟:“崔嵬一无安曰九,且恐断岸积琼玖,复意陂原多产韭,又疑堆垄若柱灸。”四者未悟叟不言,使我临流独搔首。清邑人彭立学《寻韭山洞》诗:闻道藏仙洞,空歌乱石根。云岚生怪壁,碧洞泄灵源。火蚀残碑暗,尘侵古篆昏。至今樵竖侣,为指石城垣。
凤阳县境内主要浅山有曹店乡的老方山,邬岗、周圩的灵山、双尖山,曹店乡的大伍山,凤阳山乡的白云山,周圩乡的双山头、陡岭山,楼店乡、曹店乡、武店的大尖山,殷涧乡、周圩乡、宋集乡的老青山,曹店乡与定远县交界处的狼窝山、露五寨、围子山。
凤阳县境内主要喀斯特——侵蚀浅山有曹店乡的龙王山、花子山,周圩乡的老面山,宋集乡与定远县交界处的东饺子山、西饺子山、半个山。
凤阳山脉呈东——西走向,横亘县北部边界。较高的山峰有狼窝山、大木山、大金山、团山、韭山、白云山、乌云山等,海拔高250米左右,相对高度150~200米,最高的大金山顶峰,海拔高342米。上述山地坡度多为20~30度。岩基主要有石灰岩,间有石灰片岩、砂岩、玄武岩及石英等。
土壤植被
土壤
凤阳山丘陵区土壤的上、中部多为石质土、粗骨土、紫色土和黑碎石土,下部有棕色石灰土、鸡肝土和黄棕壤。丘间谷地多为粘盘黄棕壤、马肝土、黄白土等。
石灰(岩)土,主要分布在石灰岩丘陵地,有1个亚类、2个土属、6个土种。该类型土壤发育在碳酸盐基岩上,土体石灰反应强,以未耕垦的土壤为主,生长着青檀、马尾松等树种。经人为开垦后的土壤表现出土质粘重、难耕难种,适耕期仅3—5天,抗旱能力差,供肥能力弱,保肥能力强,作物产量低等特点。
粗骨土,多分布在易受侵蚀的丘岗上中部,细土被水冲蚀,表层留下粗砾、细砾和粗砂,砾石含量达一半以上。这种土壤基本不能生长作物。宜退耕还林,保蓄水土,防止侵蚀,逐步变荒岗为林木基地。
黄棕壤,主要分布在波状起伏地、台地以及短丘下部,上接残积、坡积物形成的土壤,下部与河、湖沉积母质相接,全区共有357.5万亩,有3个亚类、17个土属、36个土种。这类土壤所处的地势越高,土层越薄,甚至成为多石质粗骨性土壤;地势越低处土层越厚,质地粘重,心土层呈棱块状和块状结构,经人为耕种可演变成各种类型的土壤,在水耕熟化下可演变成水稻土。当耕作粗放时,土体粘粒随水下移,在中下部形成粘盘层,使土质下降,土壤的生产性能也随之下降,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障碍因子。
紫色土,零星散布于凤阳山南麓的丘陵、岗地。
植被
凤阳山,在植被分区中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江淮分水岭以北的植被片。地带性植物以落叶树种为主。浅山区主要有小叶栎、麻栎、栓皮栎、茅栗、槲树、榉树、朴树、黄连木、盐肤木、化香、黄檩、三角枫等;其次为山槐、黄檀、君迁子、棠梨等,各种野生长绿灌木如小女贞、胡颓子、竹叶椒亦较常见。林下则有胡枝子、卫矛、六月雪以及葛藤、络石藤、金银花、薜荔等落叶和常青藤植物。在荒山丘岗,还散生有山枣、野山楂、狭叶胡椒等灌丛,灌丛下和山坡田埂则生有黄背草、白茅、金草、狗尾草、巴根草、野蓟、鹅观草等草丛。
1950年代末期,天然植被屡遭砍伐破坏,较大面积的植被皆为人工栽培的用材林和经济林。在凤阳山区,人工栽培的针叶用材林有:马尾松林、黑松林、火炬松林、湿地松林、侧柏林、铅笔柏林、杉木林和针阔混交林。中部岗丘及部分平原区的经济林有:板栗林、油桐林、油茶林。果林则以平原区为多,有桃、李、杏、梨、柿、苹果、樱桃、石榴等果园。此外,山坡、平原尚有竹林茶园等种植。
岗地、平原、山麓田埂草本植物随处可见,有禾本科、菊科、毛茛科、蔷薇科等,其中禾本科最多。
草场,滁州地区300亩以上的天然成片草场有154个,总面积83.05万亩,凤阳山是主要分布地区。
山区水文
地表径流
淮河支流水系中,发源于凤阳山麓的诸水,北流入淮河干流的自西向东主要有窑河、天河、濠河、板桥河和池河。
窑河,古称洛涧,位于淮河右岸,源出江淮分水岭北侧,定(远)凤(阳)交界的凤阳山南麓,汊源多,主源有洛、沛二河,东为沛,西为洛。窑河以沛河为正源,穿高塘湖入淮,跨区境内定远、凤阳县境,全长104公里,境内流域面积773平方公里。
天河,发源于凤阳县境内,凤阳山麓大麦山东西两侧,西侧为主源,出于猴山凹。总长40.5公里,其中区境内约22公里,流域面积为340平方公里。
濠河,古称濠水,是凤阳县境内最大的内河,发源于凤阳山北麓,有东、西二源;东源为主流,出自白云山、三山、团山、大金山、狼窝山,山中有石穴、钟乳,下汇玉蟹泉、南泉、八挂泉、朱石泉等水入凤阳山水库。
板桥河,发源于凤阳山北麓凤阳县境内白云山、大洪山一带。
小溪河,发源于凤阳山东麓石牛山、白云山一带,诸水于凤阳县红心乡汇集北流入燃灯寺水库,经大溪河于马家湾大花园湖,于黄咀注入淮河,长36公里,流域面积329平方公里。
池河,淮河干流中游段右岸支流,全长245.3公里,总流域面积5015平方公里,其中本区境内流域面积为4533平方公里。池河有北、中、南三源:中源储城河,发源于长丰县造甲店一带,南源为商冲河,发源于肥东县青龙厂一带,北源为主源,发源于定远县境凤阳山南麓大金山,汇喷石泉、龙眼泉诸水南流,称陈集河,经三十里店东南,至耿巷集前入双河水库,出库后继续南流,经三官庙至北豆岗南,右纳中、南源水。三源汇合后,东南流入江巷水库。出库后,始称池河,至定(远)肥(东)交界处的马夏,接纳南边两小支流,经三和集至定、凤、嘉三县交界处进入嘉山县,北流经马岗山许枢纽,至张家湾,纳南沙河经明光镇,于磨山口注入女山湖,出女山湖枢纽,接七里湖北缘经袁营于洪山注入淮河。
地下水
碳酸盐岩隙裂岩溶水:分布于北部的凤阳山脉和东部山区,面积约220平方公里。北部山区地表易见溶沟、溶洞、溶槽。泉水出露较多(详见《泉水一览表》),年出水量为0.23亿立方米。
水利开发
凤阳山水库,曾名殷涧水库,位于凤阳县殷涧乡南三公里处的石龙山与单山之间,拦蓄濠河上游的主要支流来水。来水面积146平方公里。上游多属山区,流域内南部为石灰岩区,多下降泉,干旱年份也不断流。水库设计兴利水位原为49.7米,库容3299万立方米,1975年以后,为提高防洪标准进行加固除险,将兴利水位提高为52.0米。库容5570万立方米,“P、M、P”校核洪水位56.58米,库容1.215亿立方米。由于上游淹没区赔偿尚未处理好,只蓄水至50.0米。灌区主要在濠河以东、板桥河以西、淮河以南。部分灌区与霸王城电灌站交叉,并可向鹿塘水库供水。1986年在东干渠上设殷王电力灌溉站。
黄山水库,位于程桥乡北境,坐落在凤阳山南麓马桥河源头,控制来水面积18.5平方公里,水库上蓄凤阳山脉径流和泉水,下临解放水库,是马桥河上开发的第一级水库。大坝于1958年三月开工,1959年开始堵口蓄水。它居高临下,全部是自流灌溉,有东、西、南三条干渠灌溉斋朗、程桥两乡的1.9万多亩农田。库容量1085万立方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石灰岩。分布最广的是凤阳县南部山区,定远县西北部的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矿石质量以奥陶系最佳,寒武系次之,震旦系相对较差,开采的矿石主要作为水泥及烧石灰的原料,部分加工成其它建材或石子。主要采矿点有凤阳西泉街石灰岩矿、定远县泉坞山石灰岩矿等处。
铁。区内已探明铁矿床(点)12处,其中中型1处,小型9处。成因类型有成积型、沉积变质—沉积变质热液型和矽卡岩型三种。沉积型铁矿展布于凤阳县南部山区的中元古界凤阳群下部与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地层的不整合面上。已发现的主要铁矿床点有:凤阳县大洪山铁矿床、长山铁矿床、龙王山铁矿床、小殷家铁矿床、东芦山铁矿床、蚂蛟山铁矿点。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石英岩,是滁县地区优势矿产,集中分布于凤阳、定远和嘉山三县境内,含矿岩层为中元古界凤阳群白云山组。矿石质量好,储量大,仅凤阳的老锦山及石门山保储量达5228.6万吨,占全国储量的5.6%。主要矿床点有凤阳县石门山石英岩矿、老青山石英岩矿、老锦山石英岩矿、庙李家石英岩矿、定远县范岗乡石英岩矿等处。
林木资源
凤阳山区的马尾松林,是早期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种源多来自皖南林区及大别山区。1952年人工栽植22亩,到1964年成林面积1.42万亩。主要分布在南部浅山区的曹店、宋集、凤阳山乡以及曹店林场、大银山林场、白云山林场和中部岗丘的官沟、二十郢乡的部分山场。林内常混有落叶阔叶次生树种,如黄檀、山槐、棠梨等。下木层有馒头果、芫花、胡枝子、六月雪等种类。草本层以白茅、菅草为主,层外植物以菝葜为主。
林业生产
凤阳山是滁州市的重要林业基地,山脉两麓建有多个林场。
凤阳县梅市乡蒋庄林场,创办于1970年,位于凤阳、定远、嘉山三县交界的丘陵区,共有宜林丘陵地7000余亩。
白云山林场,建于1957年,1958年投入生产。位于凤阳山乡、殷涧乡境内,东与黄泥铺乡及定远范岗林场接壤,南依三山,西至大银山林场与宋集乡、亮岗乡交界。经营面积55177亩。林场下设洪山、王大山、青山、小郢山4个作业区,场部设在洪山作业区。自建场至1985年共投资基建费1147889元,培育森林保存面积31755亩,其中用材林29790亩(黑松26309亩、马尾松3481亩),经济林5亩,竹林50亩,活立木总蓄积量67141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3%。1976年以来,在完成造林用苗任务的同时,还大力培育雪松、龙柏、金钱松等城镇工矿绿化大苗,并外销合肥、淮南、铜陵、滁县、山东等地。
曹店林场,建于1958年,位于曹店乡境内。东至大银山林场与宋集乡接壤,南依老方山分水岭,西接武店乡、刘府乡,北与周圩乡、邬岗乡连接。场部设在曹店南骨头山西坡,经营总面积54962亩。林场下设场部、罗山洼两个营林区。自建场至1985年共投资基建费894560元,培育森林保存面积25599亩,活立木蓄积量64311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7%。
大银山林场,1956年建国营大银山苗圃,1958年扩建为林场,场部设在宋集公社芦大庄。1961年与禅窟寺林场合并,1964年县平岭农场并入大银山林场,场部从芦大庄迁至宋集公社朱家山头。该场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7.5公里,位于宋集乡境内,距府城27公里。东至白云山林场与殷涧乡、凤阳山乡交接,南依黑石岭—韭山—大金山分水岭与定远县毗连,西连曹店林场,北与周圩乡、亮岗乡为邻。总经营面积82259亩。林场下设平岭、小涧寺、韭山洞3个作业区。仅建平岭作业区,下设场部、大庄、黄庄3个工区。自建场至1985年共投资基建费838594元,累计造林保存面积36308亩,其中用材林36259亩,竹林49亩,活立木总蓄积量81549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4%。该场辖区是凤阳山区中部的主体地段,建场前除几处寺庙禅林外,其余均为荒山秃岭,至1985年,已松杉翠绿,林木满山,不仅发挥了生态效益,而且通过修枝、间伐解决了当地群众薪柴和民用小径材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范岗林场,建于1959年,场址位于定远县范岗乡,距县城10公里,场部设于合蚌公路旁,有一简易飞机跑道,经营总面积3.8万亩,尚有宜林地0.3万亩,为部队汽车试验占用。该场建场初期为经济林场。1962~1965年,曾一度划归省林业厅直管,后因树种不适宜改为材林场。1966年又下放到县。双庙岗作业区1970年代中期营造1200亩国外松母树林。1985年林场造林36150亩,已普遍成材。
大金山林场,建于1959年,位于定远县西卅店乡大金山南麓。场址系青山坝水库管理站旧址,1960年代迁到水库坝下,另建新场。宜林地集中在凤阳山南坡,经营面积6.3万余亩。沙子岗作业区0.8万亩,距场部5公里,场自然条件较差,有很大部分石灰岩裸露石山,造林总面积5.4万余亩。
西洋山林场,建于1961年,原系定远解放林场,迁址西洋山而更名,与大金山林场接壤,东北与韭山畜牧场相连。林场总面积近万亩,现已全部绿化,主要以用材林为主,黑松的比重较大。1981年用材林面积8800亩,经济林100亩,竹林69亩。
文物胜迹
古寺庵
灵泉寺,又名清隐院,位于武店乡灵泉村东部,因寺旁灵泉得名。寺始建年代无考。明天启《凤阳新书》载:“寺最古,中有银杏,盘屈数丈,盖数百千年物也。”据碑记,寺自宋元丰至清同治皆重修。建国后,该寺有前、中、后三殿,左右两厢及古银杏两株。“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殿和后殿被毁,因址建灵泉小学和公用房舍。现古建筑仅存前殿3间、东西两厢各2间,皆砖木结构,因年久失修,前殿屋面已局部坍塌。殿壁嵌有古碑3块,“文化大革命”中,碑字被凿毁。两株银杏于1959年被伐去1株,幸存1株现老干虬枝,崛奇峥嵘,为古寺增辉。树下立有碑刻3块。其中两块为乾隆年间《重修灵泉寺东厢记》和光绪年间《重修灵泉寺观音殿碑记》;另一块为1985年1月灵泉村民委员会立《千年银杏树》碑,碑文多失误。
禅窟寺,位于宋集乡境内大姐山之东南麓,坐西南面向东北。寺始建年代记载不一。明弘治《中都志》云:“禅窟寺,旧名虎窟寺,在(定远)县西北三十里,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创”。清康熙《三峰山禅窟寺源流碑记》则云:“其禅窟始於汉武,初名桃花,继历晋梁更称虎窟,因避唐讳改为蝉窟,自宋苏轼正曰禅窟,计千七百余载”。其间,寺兴废不一。据方志和碑文载:明洪武八年、永乐四年、清康熙十九年皆重修。咸丰、同治年间,寺迭遭兵火,殿宇荡为灰烬,仅存卧佛基、仙人桥等古迹。光绪二十五年,重修二殿、山门各3间,客堂3间,蓬莱仙馆3间,屋舍2间,后楼1座,木牌楼2所及贮岚亭等;补修正殿3间,缭房5间,以及庖舍、墙垣、水道等。此外,修建的景点有伏虎坊、溉药池、流觞渠、茹芝阁、养丹龛、蟠桃园、证道石、还虚崖等。
抗日战争期间,该寺遭日军破坏后,僧侣流离,无人经管。寺内3人合抱、10余丈高的两株银杏树亦为人砍伐。现正殿仅存残垣断壁,二殿改为大银山林场护林哨所。门旁立有康熙五十三年《三峰山禅窟寺源流碑记》碑。附近贮岚亭等建筑及蟠桃园等景点皆废成遗址,唯有十数座明代内官和清代寺僧墓冢及舍利塔尚存。
陈铎祠,位于县城西北33公里的靠山乡古城集村。祠分两进,每进3间,院内西面尚有厢房2间,祠东连山墙另有前三后三庙房6间,墙上半腰砌有“光绪二十年桂月X日立”(1895年)砖刻。从马头墙小瓦结构初察,系明、清建筑。原祠内正殿有陈铎坐像及两侍者站像,墙上内壁有壁画和陈铎画像,厢房陈铎妻及妹泥塑坐像,祠旁庙内有泥塑菩萨像。现祠、庙均木朽墙歪,属危房。《陈氏宗谱》载有:其先祖陈铎偕妻、妹3人在田中耕耘,值项羽穷追刘邦,邦至此求救,先祖见其诚厚,指道旁枯井,邦乃下井,项羽问先祖见人否?先祖指向前,项羽追至河边未见,返回问先祖,不答,搜枯井见井口蛛网甚密,盖无从下人,杀3人后离去,刘邦得救。刘邦就帝位后,以先祖有功,乃封之为阴陵忠义王,封其妻为一品夫人,封其妹为忠贞姑,建祠以祀。
古遗址
马里岗窑址,为六朝陈瓷窑之一。位于武店乡灵泉村北约500米,遗址面积6800平方米。此处经1983年8月和1985年3月普查,采集到窑具支托26件,豆1件,以及碗、壶、罐等瓷器残片。
韭山寨址 位于宋集乡境内韭山之上,寨以山得名。该寨为南宋初年修建的寨堡。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南犯,锺离人王惟忠,字穆孝,聚民众9万余人(一说万余人),以韭山为寨。山麓有韭山洞,可容兵数千。并在山上垒石为城,方圆2公里,其外又作大寨3.5公里,与乡人共同坚守抗御,成为南宋民众抗金武装组织首领。明洪武年间,淮安侯华云龙,在元末投奔朱元璋之前,亦曾聚众居韭山。现大寨寨墙不存,石城墙垣尚在,大多地段残高1至2米,厚1.5米;内侧战壕宽约2米,深约1米。山巅原有石鸡亭,亭中立圆雕石鸡一对,现亭毁台基存,平面呈六角形;石鸡皆已坍塌,断裂数截,基座尚立原位。韭山洞内曾出土古代兵器多种,为历代屯御其内将士遗留。
古洞穴
韭山洞,位于凤阳县宋集乡境内、定远县城西北20公里的韭山东麓,山因地暖多产韭而得名。洞以山名。相传曾有韭山老祖在此修行,古又称韭山仙人洞。据《凤阳府志》载:韭山“山下有洞,其中涧水常流,石形如器物者甚众,左右多唐人题刻,后为峻崖,游者莫能至。”此洞系石灰岩溶洞,1980年初,县有关部门探测,洞深897米,宽30米,高20米。洞内钟乳累累,石幔重重,石笋遍地,晶莹剔透,万态千姿;洞中岩壁险峻,峡谷幽深,泉水飞流,暮霭苍茫,气势宏伟,具有深、大、险、奇、巧等特点。1980年代初,游人来此揽胜者渐多。洞口之外,原兀立一块石壁,高达数米,俨然似天然屏障,惜于1960年代毁去。洞口经清理,屈身持火方能入内,行约30米豁然开朗,数百米游程,有“仙人卧塌”、“壮士自刎”、“玉龙飞天”、“白玉观音”等奇观。乘兴前游,境险景殊,洞中藏山,山中隐洞,变幻奇特。“滑油山”坡陡路狭,登则手足并用,下则屁股着地油滑而行。“阎王壁”,陡峭似削,长达几十米,宽不盈尺。胆大者过此,上顶石壁,下临深渊,必须侧身贴洞壁而行;胆小者莫能过,但也别有去路,可绕道潭右涉水前进,或双腿悬空从石裂缝“夹皮沟”跃过,或曲身躬腰从山石“四不象”后裆下钻出。历险境之后,则又别有洞天,有“瑶池剑林”、“群山叠玉”、“洞内天”、“蝙蝠天”、“跳水台”、“仙人桥”、“水晶宫”妙景。游至极深处,发现古代青砖数十块,再前匍匐难行,碧水喷涌,深邃莫测。1985年,凤阳县政府已着手开发,新修山路,架设电源至洞口。
禅窟洞,位于凤阳县宋集乡境内三峰山禅窟寺后。此洞为石灰岩溶洞,隋代称虎窟,唐因避讳改称蝉窟,自苏轼正曰禅窟,一直沿用下来。旧志载:“禅窟洞,在禅窟寺后,口狭而中宽,深不可测,旧传为仙人洞。尝有土人燃灯而入,内四通八达,行者以灰志路,有石观音像,左右壁作狮形及石床、石凳、石棋,皆似,人常凭玩者。深邃处有桥,流水潺缓可听,多石燕迎人。人不能尽窃其奥。”现洞口高2米,宽3米;左壁有题刻:“禁止入洞”四字,上款为“定远县知事唐□示”,下款为“辛酉年立石,住持僧□书”。入洞后,前行15米处,有巨石挡面,抬头碰壁,俯首触水,匍匐行约3米,为一甬道,便可直立。前行10余米,右壁有一岔洞。再往前几米,有水一泓,其上巨石如盖,弯腰入内,水不过膝,环视洞壁,但见裂缝道道,竟无路可寻;折回岔洞,坡高丈余,滑不堪行。登至,有石燕迎人。洞为一石室,高盈丈,广数尺,可容10数人。壁顶钟乳石倒垂,形似雄鹰展翅。洞壁石燕盘旋,竟亦无路可进。据当地故老云:抗日战争时期,附近群众为防日军轰炸,曾避难洞中;解放战争时期,地方部队一度把此洞作为“伤病员住院部”,或关押敌人的“看守所”;建国后1960年代,当地政府将洞中通道堵塞,以防坏人窝藏。
中九华寺,清《定远县志》载:“中九华寺,位于定远县城西北六十里的五峰山麓,霸王别姬处。”中九华寺,又名五峰禅院,系南北朝时宗本僧修建。因毁于兵燹,宋时重建。明朝诗人王哀登中九华寺时题诗一首:“偶经栖佛地,碧草冷云峰。梵宇清尘虑,龙宫起拜容。拈花初见月,隔水忽闻钟。独坐山房静,潜风度竹松。”现中九华胜地有一高2.4米,宽0.8米的青石古碑。据考察,中九华寺,是阴陵古城周围诸多庙群中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一座古刹。寺前有“灵润殿”,寺后有“霸王寨”,与霸王寨隔水相望的有“虞姬祠”,相传当年项羽垓下败逃,渡淮后驻于此。寺左侧有水月庵,山腰有明泉、楚泉、汉泉、珍珠泉。泉溪突突,清澈见底,大旱不涸。在中九华寺方园七、八里境内,是一个错落有致的古庙群,影响较大的有“能仁寺”和“莫邪寺”等。中九华寺是避暑、旅游、度假、疗养的好地方。
革命纪念地
中共定凤怀县委、县政府机关旧址,在曹店乡柳泉寺村,原为柳泉寺。民国31年1月,中共路西区党委为便于领导抗日,将定远、凤阳、怀远、嘉山各一部分设“定凤怀”和“定凤嘉”两个县。中共定凤怀县委、县政府机关驻该村柳泉寺。民国38年2月,撤定凤怀县,恢复凤阳县,县委和县政府由山区迁入府城镇。办公室房屋已不存,仅为旧址,村庄仍名柳泉寺。
军事文化
民国37年(1948年)3月,孙传家由淮北回到凤阳山,正式成立凤阳山游击队。定滁、定合、定凤嘉各县委相继成立。游击队陆续发展到2000多人。各地的民兵队长和部分民兵骨干先后到达凤阳山参加了游击队。靠山乡40多名民兵活动在靠山、能仁一带,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随后,在党的领导下,各地民兵组织相继恢复,队伍逐渐壮大。
旅游开发
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包括韭山洞景区、禅窟寺景区和狼巷迷谷景区和未开发的大庄景区、平岭景区、观音庵景区等六大景区。公园内自然景观独具特色,这里是南北植物区系过渡地带,物种资源丰富,可构成春夏秋冬的季相景观。山地母岩多为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形成了洞泉结合、山水相融的独特景观。已开发的韭山洞因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珠联璧合,被专家誉为“江北第一洞”。禅窟寺景区幽、深、奇、巧,被装点成充满佛教文化内涵的佛窟,更增加了它的神奇色彩。狼巷迷谷景区因旧时常有野狼出没而得名,这里既有黄山的清秀,又有华山的险峻,更有张家界的神奇。也是
凤阳山国家地质公园。2019年,入选安徽省避暑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