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凯泽Georg Kaiser(1878~1945),也翻译为为格奥尔格·凯泽。德国剧作家。生于马格德堡一商人家庭。曾去南美洲和非洲等地经商 3年,1901年因病回国。1905年开始戏剧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品经常演出。1933年纳粹当政,他的戏被禁演。1938年流亡瑞士。后在瑞士的阿斯科纳逝世。
凯泽一生写了大约70出戏。他最初受尼采和格奥尔格的影响,后来又受斯特林堡、魏德金德和施特恩海姆的影响,并发展成为别具一格的表现主义剧作家。他对资本主义现实持否定态度,对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了本质和价值感到愤慨。他探求人的“复兴”的道路,如何使人再变成人,寻找“新人”是他作品的中心主题。他的剧作题材广泛,语言简练,常有象征性和电报式的简短语句。他对戏剧的形式进行了多种试验,曾试图把电影和声光效果等引入戏剧。他的剧本具有数学式的逻辑结构,因而有人称他是“思维剧作家”。
凯泽第一部引人注目的剧本《加来市的居民》(1914),以英法
百年战争为背景,主人公是作者理想中的“新人”,他为拯救被英军围困的城市而献身。《从清晨到午夜》(1916)写一个银行出纳员力图摆脱金钱势力的束缚、结果仍被金钱势力吞没的故事。《珊瑚》(1917)、《煤气厂》(2部,1918、1920)是人物和故事都先后衔接的3部剧作。作者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而提出了乌托邦式的解决办法,其中包括把利润分给工人,以便把被降低成“劳动动物”的“群众”变成真正的人。《并存》(1923)描写一个当铺商人为了救人而遭到厄运,说明人们之间是不会互相帮助的。《小道消息》(1924)是一出讽刺喜剧。《士兵田中》(1940)和《八音盒》(1943)的主题是反对军国主义和战争。凯泽晚年主要写散文和诗歌,大多没有发表。短篇小说《一个学者》批判纳粹统治时某些自然科学家的非人道态度。
《从清晨到午夜》是凯泽早期表现主义戏剧代表作之一。该剧的主人公是一银行出纳员。那种整天坐在柜台后面与支票、银币打交道的生活,把他变成了一架机器。一次,为了追求一个时髦女人,他居然卷款潜逃。这一疯狂举动对于这位一向循规蹈矩的小职员来说,似乎是有点不可理解。这可以解释为一种对枯燥乏味生活的反抗,或是一种对充满刺激的生活的向往。在这之后,他携带六万马克的赃款到处逃匿,经历了种种场面。他错误地认为金钱可以给他买到他追求的一切,但却事与愿违。他来到柏林的一个赛场,愿意提供大笔奖金来操纵那批激动得发狂的观众,可是当皇帝出现在比赛场的包厢里时,场上顿时鸦雀无声,人们毕恭毕敬地站在原地不动,以示对皇上的臣服。可见,金钱是无法与权势抗衡的。接着他来到一家夜总会,他想凭自己的金钱和女人寻欢作乐,但却找不到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剧中那些用面具遮住自己丑陋面貌的“假面女人”,象征著外表和实际不一致。后来出纳员认识了一位救世军女孩,并被她的仁慈和无私所感动。他感叹地说:“世上所有银行里的所有金钱,都买不到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但最后当他发觉少女为了获得警方的悬赏而把他出卖时,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希望和信心彻底破灭了。
《从清晨到午夜》是表现主义场景剧的早期例子之一。该剧由两个部份组成,共分七个场景,剧情是由一个一个片段组成的。作为当时流行的表现主义戏剧的一个特征,该剧所描写的出纳员一生中某一天的各个不同场景,只是松散地联接起来,而每个场景发生在不同的地点。这些场景不像传统戏剧中那样一环古一环地往前发展,它们更多的是产生一种蒙太奇式的跳跃的效果。各个场景的先后顺序,不是根据叙述的先后,而是根据出纳员的心理发展的轨迹来决定的。《从清晨到午夜》是凯泽最著名,上演次数最多的一个剧本,它很快就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并被编入各类选集中去。后来又被改编成电影,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