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类拔萃(拼音:chū lèi bá cuì)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孟子《
孟子·公孙丑上》。
战国·孟子《
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之於民,亦类也。出於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他非常崇拜孔子,在他的心目中,孔子是个超凡的天才,是个圣人。
有一天,公孙丑希望老师孟子给自己讲一下孔子、伯夷、伊尹这三位古代圣人的异同。孟子说:“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能够以仁义治理天下,使诸侯来朝见;都不会做不合道理的事,都不会滥杀没有犯罪的人。”至于他们的相异之处,孟子并没有直接进行比较,孟子这样说:“孔门弟子中名气很大的宰我、子贡、有若三人,他们的聪明和智慧足以了解圣人,即使他们了解得不够,也不至于偏袒哪位,因此我们可以看看他们是如何称赞孔子的。
宰我说:“我看老师比尧舜都强多了。”子贡说:“看见一国的礼制,就了解它的政治;听到一国的音乐,就知道他的德教。即使在百代以后去评价百代以来的国君,也没有谁能违离孔子之道。从有人类以来,没有谁能赶上我的老师。”有若说:“不仅人类有高下的不同,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禽、泰山对于土堆、河海对于小溪,都属同类中的高下之别。圣人对于百姓。也是同类,但他远远地超出了同类,大大高出了同类。从有人类以来,没有谁比孔子更加伟大。孔子是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无论是孟子还是有若,都忽视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有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没有哪个人是绝对至尊的。成语告诉人们,做人不能甘于平庸,而应努力成为一个出类拔萃之人,敢于挑战至尊,挑战权威。唯有如此,一个人才能拥有舒适的生活,尽享人生之乐。历史与社会的车轮也才能在这种不断地超越中滚滚向前。
作家·
杨朔《迎春词》:“而在那海一样的人民当中,到处都有~的劳动英雄,这些英雄本身就是人民当中开出的鲜艳花朵。”
作家·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如果一个年轻的助教不用他自矜博学多才的语句来讲解时,他确有出类拔萃而远大前途的。”
“出类拔萃”于“超群绝伦”意义相近,都有超出同类的意思;区别在于“出类拔萃”可以用在人的劳动成果、学识、才能方面;“超群绝伦”则是多用于技能和武艺方面,一般用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