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文化
文学领域术语
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经塔克拉玛干沙漠一路北去。在叶尔羌河两岸,有广袤的草地荒原和繁盛的原始胡杨林,还有在这片绿海中繁衍生息的刀郎人和他们的文化。如今,“刀郎文明”、“刀郎文化”、“刀郎艺术”、“刀郎风格”等词汇已成了时髦用语。
文化起源
13世纪,蒙古人兴起于漠北高原,他们征服了亚洲和东欧,建立了蒙古帝国。天山以南及中亚广大地区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察合台死后,蒙古宗王为了争夺继承权,引起了长期的军事纷争。从14世纪末到16世纪末的两百年间,察合台的封地(察合台汗国)分裂为许多互不统属的小王国和“地面”,相互征战。为了躲避战乱,人们纷纷外逃。其时的蒙古贵族是封建农奴主,他们大量掠夺贫民为奴,在自己的部落、庄园里从事劳动,充实自己的军队,刀郎人就产生于这些难民和奴隶。(在察合台时期,“刀郎”一词是“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他们不堪忍受欺侮,为了反抗压迫剥削和躲避战争的灾难,就逃到叶尔羌河下游平原荒无人烟的大漠胡杨林里,聚在一起过着自由自在的迂徙流浪生活,于是就有了“刀郎”的称谓。
刀郎人反抗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信念,吸引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穷苦人加入他们的行列,“刀郎”不断壮大。初时的刀郎人是蒙古杜格拉特部与维吾尔人融合而成,后来的刀郎人已并不限于某个民族的人了,而是各民族下层阶级的组合,并成了反抗统治者而自立的人的代名词。在漫长的岁月中,刀郎人在远离人世的荒漠旷野、原始胡杨林中狩猎游牧,或从事落后的农耕,与大目然作着不息的抗争,过着艰苦的生活。在闭塞的环境里,刀郎人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艺术和心理特征。到清朝初年,已与其他维吾尔人迥然有别。“此等回人,以迁徙为常,性与各城有异”,已成为“回子中别一种了”(椿园《西域风土记》)。
阿瓦提县在叶尔羌河流域,叶尔羌河夏秋季节洪水泛漫,到处都是原始胡杨林和广袤的草地荒原。“胡桐杂树,漫野成林,自生自灭,枯倒相积,小山重复其闻,多藏猛兽。水草柴薪,实称至足。”(清朝肖雄《听园西疆杂述诗》)“今阿克苏之西,地名‘树窝子’,行数日程,尚在林内,皆胡桐也。”(清朝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五《木类胡桐泪》)便是对当时阿瓦提境内原始胡杨林的写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还习惯地称阿瓦提县为“树窝子”。林中和荒野、河沼草地上有老虎、野猪、狼、黄羊、马鹿、野骆驼、猪熊、狐狸、野兔、野鸡、野鸭、大雁、鹤类等飞禽走兽,“密林遮苇虎狼稠,幽径寻之麋鹿游”。这样的地方,自然成了刀郎人狩猎游牧的理想之地。15世纪末,刀郎人就开始在今阿瓦提县乌鲁却勒乡等地及叶尔羌河畔生活,后来随人口的增加,逐渐向北扩散,并从事农耕生产。
文化简介
1、刀郎文化是民间文化,现在主要表现在歌舞方面。
刀郎文化是维吾尔文化的一个分支,具有独特之处,因此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兴趣,多次到刀郎地区探索。但收效甚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是以民间形式存在着,无固定的内容,无文献典籍记载。它没有龟兹文化那么古远、深厚,流传得那么广泛,影响那么大。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从周边各县移民到阿瓦提垦荒,人口速增,刀郎文化也开始融于外来文化中,并逐渐淡化。多元文化的融合使阿瓦提县的民间文化向前发展了,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刀郎文化中生产劳动和爱情是主要内容。
刀郎舞(又称“刀郎赛乃姆”)主要表现刀郎人狩猎的过程。先是悠扬的散板,歌手引吭高歌,并伴有“哎呀呀”的伴词,这是呼唤人们准备打猎。“奇克特曼”阶段的舞者双手左右摆动、左右半转,是表现猎人将浓密的灌木拨向两边寻找猎物。男女成对舞蹈中女舞者时而高举右手,时而又高举左手,是为男猎手举着火把照明的动作。第二阶段“赛乃姆”中,舞蹈动作随鼓声变快转向激烈,两人忽而臂膀紧靠,忽而旋风似的散开,随即迅速回身,退步伫立,双手拉开似弯弓欲射,这是发现猎物冲上去展开搏斗的舞姿。狩猎胜利,舞蹈的气氛热烈而欢快,所有舞者单独地时而向右、时而向左旋转,这个阶段被称为“色里热玛”。舞蹈中表现的狩猎活动是由男女配合共同完成的,表现了男女共同劳动中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比男耕女织的农耕民族的夫妻关系亲昵许多,也表现出了刀郎人男女共同维系生存的紧密性和深厚的、默契的情爱。
刀郎木卡姆的民歌中,爱情往往是主要内容。如常闻的《旅人歌》中就有这样的唱词:
你穿着雪白的裙子, 镶着鲜红的花边, 等待着心上的人儿, 呆呆地坐着望眼欲穿。 你穿着美丽的丝裙, 手捧鲜花在门外留恋, 热恋着心上的情郎, 却掉进了灾难里面。 你是多么好的姑娘啊, 就像含苞的花蕾一般; 我想送一束花给你, 又怕双手打颤!
走向世界
在2008年的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一个来自麦盖提的刀郎组合以他们高亢明亮的歌声赢得了这次大奖赛的银奖,他们的神秘身影吸引了许多人追寻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文化——刀郎文化。
刀郎乐舞
——不能忘怀的记忆
叶尔羌河流域的荒僻和闭塞造就了刀郎人最原始的风情,他们把游牧中的情景演化成歌舞,这就是著名的刀郎舞、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麦西来甫。应该说刀郎乐舞是刀郎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它记录了刀郎人最为久远的记忆,但在过去的无数日子里,它仅仅是刀郎人生活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刀郎文化才得以弘扬光大,从叶尔羌河畔走向了全国、全世界。
1964年10月,从麦盖提到北京的路还很漫长——没有火车,汽车也很少,戈壁滩上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黄土路延伸着刀郎木卡姆艺人们的喜悦与向往。一生用唢呐吹奏刀郎木卡姆而闻名的曼苏尔·谢依合 、卡龙琴演奏师司马义·艾买提,还有民间舞蹈家提来克·阿吾提、吾买尔 ·吾斯曼要到首都北京演出了!临走时,村民们像送别出征的英雄一样把他们一直送到村外。祖祖辈辈只在乡村打麦场和小院落里自娱自乐的刀郎木卡姆、刀郎麦西来甫和刀郎舞终于像鸟儿一样飞出叶尔羌河畔的树林子了!在那一年的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节上,这些辗转数千公里、走了半个月才到达首都的刀郎艺人首次亮相,用他们叶尔羌河水一样浩荡的乐声,风中胡杨般刚劲的舞姿倾倒了无数人,尤其是80岁高龄、银须飘拂的曼苏尔·谢依合那清澈美丽的唢呐声,更让首都人民终身难忘。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看完演出后都高兴地接见了他们,并和他们合影留念,这是刀郎乐舞第一次“出山”,因了它独特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一“出世”就让世人再也无法忘记。
但是,就在1968 年,麦盖提县文工团解散,这些民间艺人只能返回故里以务农为生,刀郎乐舞又回到了民间自娱自乐的形式,在国内外艺术舞台上渐渐沉寂了下去。直到1980年,麦盖提县文工团才重新恢复,散落民间的老艺人又逐渐回到了舞台上,刀郎乐舞与生俱来的豪放气质、自由天性使它很快像燎原的星火一样漫延开来。
玉素因·亚亚和他的孪生哥哥就是最早走出麦盖提、在国内外演出的民间艺术家。他们从1983年开始,就走出了胡杨深处的小村落,应邀到北京演出, 20多年来,他们已经到过了天津、上海、哈尔滨、苏州、杭州、信阳等城市,在繁华热闹、散发着各种文化艺术气息的都市里,来自于新疆偏远乡村的民间歌手,敲起达甫(手鼓)用他最原始的声音和热情歌唱着。最近两年,他们还经常受到国外的邀请,在世界各地演出,刀郎艺术也因此惊动了世界,成了麦盖提县的一个标志。
刀郎农民画
——文化土壤里生长出的奇葩
如果说刀郎乐舞是刀郎文化的精髓,那么,麦盖提刀郎农民画就是刀郎文化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延伸和发展。它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萌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茁壮成长。1985年8月,新华社发了这样一条消息:“麦盖提农民画家的画,在我国和国外受到欢迎。麦盖提农民画家画的三幅画,在巴黎展览受到国际画家们的好评”。麦盖提农民从事绘画的事,是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得到巨大的发展。目前这个县成就突出的农民画家有37人。他们大多是农民,白天在地里劳动,晚上从事绘画创作,创作了有关自然风光、独特民族生活景观、历史传说等题材的许多优秀作品。经过30多年的孕育发展,麦盖提刀郎农民画已经成了刀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麦盖提县不仅人人会跳刀郎舞,而且成千上万的农民都成了绘画高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经过专业培训,比较成熟的农民画家就有2000多人。今年6月,在首届中国新疆舞蹈艺术节文化艺术展上,麦盖提的农民画作品被搬到了展览现场。北京奥运会开幕前,麦盖提县还和浙江省一起在喀什举办了迎奥运农民画展,麦盖提的农民画家和浙江画家那风格迥异、多彩多姿的画作为奥运会增添了许多喜气。
今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笔者去了刀郎农民画的故乡麦盖提县库木克萨尔乡,车从一条乡间土路上飞驰而过,带起的尘土仿佛飘袅的烟纱,遮掩了绿油油的麦苗和淡粉色娇羞的杏花。突然,路边的绿树开始和屋舍更迭交替起来,那些虽然土气却拥着大片大片果园和篱笆围墙的土屋一律刷着白墙,像一座座别致的庄园,而那些白墙上,天哪!居然满满的都是画儿,所有的房屋都成了画板,所有的小路都成了画廊,你无法想象,一个僻远的乡村,居然成了艺术的天堂。农民们沾满泥巴的大手,也能让五彩的画笔自由挥洒,让人们看到心的飞翔。麦盖提最早的刀郎画家依明·帕托就出生在这儿,并且从这儿一直走到了巴黎。
依明·帕托真正知道农民画是在1974年,当时全国出现了一大批农民画、工人画,有名的像舟山渔民画、户县农民画等,新疆也开始注意培养农民画家。这一年陕西户县举办农民画展,新疆派了3个人去户县参观,依明·帕托作为喀什地区唯一的代表到了户县,见识了真正的农民画,回来以后,依明·帕托成了县里办的农民画培训班的老师,培养了一批农民画家。他讲课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画刀郎农民画一定要有刀郎特色。这样才能走出麦盖提,走出新疆,甚至走向全国,全世界。后来的事实证明,依明·帕托是对的,画画让依明·帕托的人生有了绚烂的色彩。
那是2005年6月24日,依明·帕托和全国47位知名画家一起到法国中国文化中心参加中国文化周活动,他一共带去了12幅画,全部都展出了,其中油画“民间艺人”获得一等奖,“女民间艺人”被法国文化部收藏。参展的有400多幅画,但获奖的只有6幅,收藏的也只有48幅。
继承与发展
—— 刀郎文化有传人
为了弘扬刀郎文化,麦盖提县成立了民间刀郎艺术协会,并对民间艺人建立了档案,县财政为12名老刀郎艺人发放生活费、为刀郎艺人解决农转非指标和办理城镇户口,确定全县中小学生课间操跳刀郎乐舞等,还专门拨10万元专款用于培训年轻民间艺人,免掉了刀郎木卡姆艺人的义务工。同时,培养刀郎木卡姆年轻接班人,参加培训的人当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1岁,最大的36岁。 近几年来,麦盖提县培养刀郎木卡姆接班人共100余人,目前,全县共有刀郎木卡姆民间艺人350多人。
麦盖提、莎车等刀郎文化发祥地的县委、县政府在县域经济逐步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发扬刀郎文化,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挖掘散落民间的刀郎文化遗存,近几年来,仅这两个县就整理出版了《刀郎之魂》《人文视野中的刀郎文化》《刀郎》《麦盖提农民画》《十二木卡姆歌词选》等文献资料。
喀什地区文体局的负责人介绍说, 改革开放以后,各级党政部门都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1997年麦盖提县央塔克乡和库木克萨尔乡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特色群众文化之乡”和“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2004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及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部署要求,喀什地区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共投入资金200多万元,集中力量,组织专人开展了对全地区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传承、保护、推荐、申报、立项工作,在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麦盖提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麦西来甫榜上有名,开启了刀郎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进程。
正是这些措施对麦盖提刀郎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加激励了刀郎艺人弘扬刀郎文化的热情和激情,刀郎文化也一定会走得更远!
参考资料
神秘的刀郎人和刀郎文化.中华文化民俗、天文历法、农历民俗文化科普新闻.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2 15:29
目录
概述
文化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