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鲚是鲱形目鳀科鲚属鱼类,又称刀鱼、长颌鲚、太湖湖鲚、短颌鲚、毛刀鱼、毛花鱼、梅鲚等。体侧扁长,前部高,向后渐低,腹缘具锯齿状棱鳞;头短小,侧扁而尖;吻钝圆,突出;眼较小。鼻孔每侧2个;口大,下位,口裂斜行;上颌骨向后伸达胸鳍基底,下缘具小锯齿;牙细小;鳃孔宽大,左右膜相连,不连于颊部;鳃耗细长;体被圆鳞;无侧线;背鳞基部前方具一小棘;臀鳍基底延长,与尾鳍相连;胸鳍下侧位,上部具游离鳍6条,延长长丝状;腹鳍小;尾鳍不对称,上叶长于下叶。体银白色。
形态特征
背鳍Ⅱ~Ⅳ-9~10;
臀鳍Ⅱ~Ⅳ-97~112;
胸鳍Ⅵ-12;
腹鳍Ⅰ-6;尾鳍。纵列鳞74~84,横列鳞10~11。
鳃耙16~18+20~26。
体长为体高的5.89~7.0倍,为头长的5.85~6.5倍。头长为吻长的4.35~5.28倍,为眼径的5.25~6.51倍,为眼间隔的3.06~4.32倍。
体侧扁而长,前部高,向后渐低;背缘平直,腹缘有锯齿状棱鳞。头短小,侧扁而尖。吻钝圆,突出。眼较小,近于吻端。眼间隔圆凸。鼻孔每侧2个,距眼前缘较距吻端为近。口大,下位。口裂斜行。幼鱼时上颌骨短,向后伸到鳃盖附近;成鱼时上颌骨向后伸达胸鳍基底,上颌骨下缘有小锯齿。辅上颌骨2块。齿细小,两颌、犁骨、腭骨均有齿。鳃孔宽大。鳃耙细长,17~18+24~25。左右鳃盖膜相连,与峡部不相连。
鳃盖条10。肛门靠近臀鳍前方。
体被薄圆鳞。腹喙棱鳞18~22+27~34。无侧线。
背鳍中等大,约位于体前半部中间,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背鳍基前方有一小棘。臀鳍基部甚延长,与尾鳍下叶相连,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底为近。胸鳍位稍低,上缘有6游离鳍条,延长为丝状,伸过臀鳍基底前1/4~1/2处。腹鳍小,起点距鳃孔较距臀鳍起点为近。尾鳍不对称,上叶长于下叶。
体银白色。背侧颜色较深呈青色、金黄色或青黄色。腹部色较浅。尾鳍灰色。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刀鲚栖息于沿海、河口,可以忍受淡水。刀鲚为洄游性鱼类,以挠足类、枝角类、轮虫等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此外也食小鱼的幼鱼;摄食的种类常与栖息地及鱼体大小有关。每年春季2月下旬至3月初成群的个体由海进入江河及其支流或湖泊中进行产卵洄游。当年孵出的幼鱼顺流而下,在河口或咸淡水中生活,次年下海生长和肥育。
在鱼苗和幼鱼期生长速度较快,每天平均可长1毫米左右;同龄成鱼生长速度差异较大,1~3冬龄的鱼体,雄鱼体长和体重幅度一般大于雌性,其最大值也比雌性大;4冬龄鱼的体长和体重,已达到最大生长限度、体长可达410毫米,体重可达360克;5龄鱼的体长、体重都不再增长。刀鲚寿命不长,一般为4~5冬龄,最长不超过6冬龄。由于栖息地环境不同,而分成许多地方种群。如栖息在长江的刀鲚脊椎骨数较多,最多可达83,而栖息在钱塘江的刀鲚脊椎骨数较少,最多不超过73,肝脏也比较短。
生活在长江刀鲚在海洋不集成大群,多分散在沿海及附近海域的底层,属近海底栖鱼类。进入长江口附近才逐渐集成大群,由底层上升到中、上层。多栖息在水流混浊的水域中,清水中较少。生殖洄游时停止摄食。其在长江中下游分布甚广,从长江口直至洞庭湖一带,包括各通江河道和湖泊。部分长江刀鲚在早春可进入钱塘江,上溯至桐芦一带,但数量不多。在海洋里主要分布在近海,它们不仅在附近水域底层越冬,还进入岛屿岸边风浪较小的浅滩、海湾越冬和觅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中国黄海、东海等海域;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在中国北起辽宁辽河,南至广东沿海及其与海相通的河流、湖泊都有分布。
繁殖方式
生活在黄河的刀鲚自3月底(春分节)至5月底自近海、外海成群溯河产卵。向上溯河可到开封以西。于缓静多水草处产浮性卵。卵有油球。最早性成熟为2~3龄。尾体长370毫米雌鱼怀卵量为45000粒(邹鹏,1960)。据东平湖标本,当年鱼体长达56.3~77毫米,1周龄约150.7毫米,2周龄约223毫米,3周龄约337毫米。秋季渐回近海越冬,11月初在东平湖尚可遇到个别大鱼。
生活在长江的刀鲚分批从海洋进入长江,上溯至产卵场进行繁殖。长江刀鲚的产卵场分布范围较广,可上溯至距长江口1400全棉以上的湖南省洞庭湖一带,产卵环境一般是要求在流速缓慢的水域中进行。在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均发现有性腺成熟的个体,其性腺是在洄游的途中逐渐成熟的。产卵场多为水流平缓、水质混浊、泥砂底质的地方。
人工养殖
温室试样养殖就是对刀鲚进行试点基地养殖。这样可以逐步了解长江刀鲚生长、生活、繁殖习性,掌握了转饵、苗种培育、成鱼养殖、越冬管理、饵料配置等核心技术。通过小试、中试,成功进行温室、大棚及露天养殖,转入商品鱼培育阶段。这为恢复长江珍稀鱼类种群、实现增殖放流奠定基础。温室试样养殖主要是在模拟刀鲚野生环境,为刀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但最终还是天然的交配繁殖,其规模有限,幼苗数量有限。
徐钢春等对刀鲚的池塘养殖进行详细研究,刀鲚人工繁殖试验也取得初步成功,刀鲚的池塘养殖逐步成为新兴的产业。池塘养殖主要包括幼苗放养、饵料、池塘环境等方面。
一般人工养殖池塘面积是4000平方米,池深2.0米,池底平坦,鱼池坡比1:3,淤泥厚度不超过10.0厘米。同时,在池塘中央纵向挖一沟,其宽1.5~2.0米,低于池底0.3m左右,便于收获时的干池捕捞。池塘配备有排灌、增氧等机械。养殖水质良好,无污染。
鱼种放养鱼种要求规格整齐、鳞片完整、活泼游动。3月中下旬,水温为10~15℃时用盐度5‰池塘水运输鱼种,放养前将盐度升至5.0%浸泡10分钟进行鱼体消毒,然后带水操作把鱼种放入池塘。放养鱼种为人工繁育鱼苗,规格为体长10.2~15.8厘米、体重4.9~7.0克,放养密度300~500尾/667平方米。幼刀鱼放养时间为6~7月,即捕即放。放养时应注意:①同池放养同批次鱼。②带水操作。③操作时要轻快细作,就近捕捞就近放养,尽量避免或减少运输环节。④在混养的池塘内禁止放养与刀鱼有食性矛盾或对刀鱼有伤害的养殖品种。如一些肉食性小型品种以及凶猛性鱼类。
饵料培育及投放刀鲚饵料以活饵料为主。早期以泼洒豆浆就池培养浮游动物和投喂收集的新鲜轮虫类(Rotifera)、枝角类(Cladocera)和桡足类(Copepoda)等浮游动物为主,密度保持在3~5个/毫升。培育池池水透明度大于30厘米时,应经常泼洒复合肥,以增加池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改善池塘水体水质状况。
驯养池塘宜选在近江通江水系池塘,面积3333~13333平方米为宜。幼刀鱼就近捕捞,规格以10~15厘米为好,超过20厘米运输困难,驯养成活率会降低。幼刀鱼要求鱼体体表光滑,鳞片完整,不出血,游泳正常。放养时要即捕即放,带水操作,切忌离水操作,同一驯养池要放养同批次鱼,混养的池塘内禁止放养与刀鱼有食性矛盾或对刀鱼有伤害的品种。单养池塘放养密度200尾/667平方米左右,混养池塘放养密度20~30尾/667平方米,这样驯养效果较好。驯养管理要坚持每天2次日常巡塘,注意水质变化,经常加注新鲜江水。刀鱼应激反应极强,在养殖过程中尽量减少惊扰。换水时也不要过急,少开或不开增氧机。驯养时间为26~30个月。刀鲚经过驯养,可成功的养成商品鱼(规格达50克/尾左右)。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7年 ver 3.1——濒危(EN)。
主要价值
刀鲚是中国重要经济鱼类之一。鲚鱼肉肥嫩,然多细刺,最宜脍食(剁碎做丸子或饺子馅等)或酥鱼。凤尾鱼罐头甚受人欢迎,不宜煮食。溯河时为盛渔期,自河口到东平湖年产1500吨以上。
发现记录
2000年7月4日开春以来,生活在黄河下游的人们惊喜地发现,消失了十几年的黄河刀鱼重新出现在河口一带。这是国家对黄河水实行统一调度带来的生态效益之一。
2020年7月18日,在黄河口近海水域发现一条成年刀鲚活体。
2024年8月,监测人员在黄河支流浪溪河中采集到濒危鱼类刀鲚,这是继2023年4月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黄河入海口捕捞到黄河刀鱼后,首次在黄河流域济南境内发现该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