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拼音:rè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是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的锋利的部分。本义指刀口、刀锋,引申指刀、剑之类利器。用作动词有杀义。
指事字。甲骨文(图1)的“刃”字是在“
刀”字的基础上加一点或一曲笔指事符号,表明此处最锋利,即刀刃所在。篆文(图2)在刀锋线上加点,明确刀锋位置,并将刀柄写成了弯柄,同时刀头朝左歪,字形开始定型。汉隶(图4、5)又将刀背平直化,指事符号拉长并与下沿部分相交,隶定后写作“刄”,后世多沿用此类字形,但一般把指事符号写作点。后来这一指事符号与下沿部分分离,写作“刃”。现代规定“刃”为正体字,“刄”为异体字。
“刃”本义是指刀锋所在的位置,也泛指刀。如王充《论衡》:“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意思是:一个小孩拿刀与一个勇士战,小孩一定不胜。再者,“刃”字本为名词,但有时也当动词用,表示(用刀)杀。如:“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面的“刃”字就当“杀”讲,意思是,左右的人都想杀掉蔺相如。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而振切,忍去声。《说文》: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徐曰:若今刀刃,皆别铸刚铁,故从一。《玉篇》:刀刃也。《庄子·养生主》: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