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应用
高中化学教学
一、高中化学教学实行分组教学法原因
第一、受社会大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相当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多数是被动学习;自我约束能力很差,管不住自己;好的学习习惯基本没有,不知道怎么学习,
学习方法不好。
第二、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化学学科的课时受到了很大的压缩,很多教师感觉到课时紧张,内容进行不完。例如:我们学校化学学科原来是每周5课时,现在是2课时,很多教师不适应,另外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明显减少,对学生的管理难度明显增加。
第三、新形势造成高中化学教学新的层次格局,如果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那么成绩好的学生显然会“吃不饱”,而成绩差的学生却因此会“吃不了”,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分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二、教学中应该如何对学生分组
分组教学依据的标准可以是多方面的。针对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学化学的学科特点并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教学条件,我在教学中常采用如下分组方法:
小组由6人至8人组成,成员至少有1~2人是成绩较突出的A类学生,2~3人是学习成绩中等的B类学生,2~3人是学习稍有困难的C类学生。这样分组是有原因的:学生的各种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别,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能力弱,有的学生基础好一些,有的学生基础不是很牢固,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的分布在各个小组中,在小组的各种活动中可以使小组的成员相互学习、启发和补充,从中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当不同层次的角色,引导学习小组各成员之间在这样的氛围中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实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有效的避免学生过早的出现分化。
三、分组情况下如何组织课堂教学
第一、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由过去的“主讲”变为现在的“主导”,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过去的教学中我们设计的是一节课自己该讲哪些东西,该出哪些习题等,用惯用的“填鸭式”教学来完成自己该节课的任务。很少考虑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接受能力,从而造成了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真正做到了“人云亦云”。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教师拼命讲,学生被动听,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这样长此以往形成了学生厌听、厌学的现象,形成了学生的依赖性格,这也是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改革课堂教学,必须把对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和组织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上。
氢氧化铝的两性进行探究时,有一组的学生最后将Al(OH)3分别用NaOH和HCl溶解后的溶液混合,结果由于沉淀生成,这是高一不要求掌握的内容,但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是为什么?其次,学生面临着学习方法的重大变革。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学会设计研究方案,学会思考,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再次,学生要学会合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课本知识的学习往往不是靠一个人就能顺利完成的,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式学习都是必要的。学生首先要有合作意识,进而采取合作的行动。
第三、充分发挥小组在课堂上的作用。授课时针对重、难点,要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逐步分层次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发现采用如下的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选出组长(组长是本小组的核心,是各项活动的组织者),根据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尽相同,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发言人、信息搜集员”等角色。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例如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可以是课前提出也可以是课上提出)→学生独立思考→组内组织讨论(形成初步的结论)→组间讨论交流(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过程)→全班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教师评价与小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决不能像在传统教学中那样,迫不及待的给出答案,而是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参谋者”、“询问者”,与学生共同参与到问题的探索讨论中去。在探讨中应该多向学生问问“为什么”,有时可以给出一点信息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解答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一时“走错”的学生,千万不能全盘否定,而要在充分肯定其思维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问原因、找漏洞,帮助他们“改邪归正”。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促进课堂教学。
四、分组教学的优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分组教学有如下几个优点:
第一、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
第二、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
第三、有利于落实因材施教,有利于开展分层次的教学,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第四、有利于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新课标的实施,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五、分组教学中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第二、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学困生”由于还没有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在新知识的探讨中,往往没有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而基础较好且反应快的学生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匆匆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第三、学生数多,老师不能全面照顾。在目前每班的学生数大概为60人左右,如果每组为6人,那么还要有10组,老师在要求学生讨论的时候,不能全面观察学生,这样势必给小组活动指导带来一定的困难。
尽管存在很多的问题,我相信只要准确理解分组教学的理念,正确掌握分组教学的策略,科学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分组教学走入误区,充分发挥好分组教学法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之间的信息意识、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这已经成为所有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课题。
一、准备阶段
在学期初第一至二周内成立学习合作小组。将每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可以是同质(学习程度、兴趣、个性、性别等),也可以是异质,一般异质为宜,互补性强,更能体现和发挥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精神,还能培养团队精神。每组推选一名理论水平较高、操作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组员担任组长,起联络、监督和指导作用。恰当地安排上机座位(各组连续坐一块且组长坐中间),有利于辅导组员。
二、互动阶段
1、加强对组长的管理与培训。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70%以上要在微机室上,学生天性好动,上课只顾自己玩,经常做与课堂无关的操作,甚至打游戏,若不有效组织,那将会变成“放羊式”上机,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让老师花费时间和精力来维持纪律的话,显然会事倍功半且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加强对组长的管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监督、管好本组的组员恰好能避免上述弊端。这样,老师既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又能更多地点拨、辅导学生,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2、辅导与交流
上课期间,老师布置 “任务”在各组展开竞赛,在竞争的情境氛围中,对于较难的“任务”会使学生频繁的提问,这就会导致老师难以及时响应,许多学生仍处于“失助”状况,这时,组长的及时指导和组内互帮互助既能缓解燃眉之急,又加强了组内的协作,而组员间的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献计献策,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就得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和体现,老师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巡回指导、逐一点拨。并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与个人,然后组间交流,组间小结,总结经验、方法,博采众长。教师也可以以学习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和协作学习的过程,指点学习路径,点拨学习疑难,丰富学习交流,深化学习结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各小组长真正地成为组员的好帮手,教学的小助手。组员间的协作关系随之稳固下来,使他们结成“
利益共同体”,理论与操作水平不断提高。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与方法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存储器”。学生面对的认知的材料也不再是教师单一的粉笔板书和口头讲述,变成一个个“任务”,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成长,而计算机形象友好的交互界面、逼真生动的实验模拟、饶有兴致的游戏探索,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他们在成为学习主人的愉悦体验中,情感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美展现。
三、评价
当学生操作完毕,老师利用最后的时间,根据“任务”或课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各组的协作意识与组员的参与程度等项目对各组进行点评,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提出建议,还可展示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追求完美的品质,根据实际也可采用自评、组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旨在画龙点睛,重在鼓励。
总之,在这种分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导航者。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和“任务”互动,他们的整体水平大大提高。既培养了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还培养了学习者的责任心、协作精神及创新品质,为他们提供了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实践操作应用
分组教学法就是根据机房显示器大小和学生能看得清为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从中挑选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组员为组长,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分别采用同步共进法和异步共进法来把操作内容进行有机分割,化整为零,从而达到培养“小老师”,减轻老师的辅导量,提高学生的整体操作水平的一种教学法。
众所周知,在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的掌握呢?其实,大家都清楚: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对一件事了解得比较清楚,那么在做这件事时,会成竹在胸,有条不紊。简单的来说呢,就是在学生上机之前,如果他们对上机的内容及操作步骤了解得比较清楚,掌握得比较牢靠;那么上机时进行实际操作就会记得比较牢,操作起来就得心应手,对于熟练程度的提高是勿庸讳言的。因此,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但在上机之前要解决好操作步骤的教学,在上机中还要做好学生的上机辅导工作。
在确立了正确的教学观点的基础上,谈谈使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提高的一种方法——分组教学法。
这是我教学以来一直采用并用取得明显教学效果的方法,何谓分组教学法就是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设置一位组长,老师教组长,组长教各组的组员。
1、分组方法及原则
我班48名学生。我把学生分成6组,每组8人。为什么要分成每组8人呢,由于机房的显示器为15英寸显示器。教师操作演示时,同学太多就会看不清楚,因此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每组的人数根据实验机房显示器的大小为依据(14英寸每组最多6人,15英寸显示器每组最多8人,17英寸显示器最多10人,以老师或组长在做演示时每个学生能看得清听得到为原则)。
2、组长的选择
选择的组长要求:责任心强,理解能力强,操作熟练程度高,并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把书面理论知识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记忆,并且转化成为口头的,通俗的句子。因为他们是面对同学讲课。
3、组长的职能
组长的职能就是教会每个组员的实践操作。怎样实现呢?这里可以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每讲解一个知识点的操作(操作步骤不能太多)时,组长理解讲解与演示,再由组长去教给组员。组长讲解演示的同时自己也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操作。组长演示完成后,组员进行操作的这一段时间,组长做什么呢?组长再听老师讲解演示接下来知识点的操作步骤。这种方法对全体学生来说是每一个小组共进步的(对于组长来说呢,是操作叠加法)。我把它叫做同步共进法。
第二种方法是,把上机的内容切割成有机的几小块(有多少个组就切割成多少块)。在课外的时间把这些组长教会,但是只让每一个组长负责一小块。比如一个班分成A、B、C、D四个组;组长为张、王、李、赵;操作内容切割成一、二、三、四块。组长们听完整个教学内容后,进行如下的任务分配:张组长负责一的操作、王组长负责二的操作、李组长负责三的操作、赵组长负责四的操作。由于每个组长涉及的内容不多,在上课或课外几分钟即可熟练。在上机时,首先张组长负责教A组的操作一,王组长负责教B组的操作二,李组长负责教C组的操作三,赵组长负责教D组的操作四。完成后各组长再交换各组来教自己所负责的操作内容。
采用这种方法,对于全班同学来说,虽然在同一小块时间里各组所学不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组长则是同时完全掌握的),但最终同学们掌握的操作内容是一样的。我把它叫做异步共进法,这种方法主要用在逻辑连接性不强,或分割性强的操作内容中。
4、分组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保证措施
因为同学们存在个体差异,组长同样会存在。那么如何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取得同样的教学效果呢?我在分组教学中采用这样一种措施:(1)组长每次的上机作业得分是每个组的平均分加上他自己得分的平均分。(2)每个组的成员在上机作业检查登记中,必须每个成员都独立完成后才给组长记分,否则组长无分数。(3)在组长给各组讲解,老师可以巡视,在巡视中能够发现组与组之间的差异,教师就可以马上针对这种差异采取措施。
5、为什么要采用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把整块操作内容,通过有机的分割,化整为零。就象吃一块面包,一口一个肯定是很难下咽的,但是分成小块呢,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问题。我们来看没有采用分组教学方法的上机情况:在上机前老师讲授的是完整2小时实践操作内容。因为内容多,完全掌握的学生不多,上机时需要辅导的就多,再加上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或者学生对学习的态度问题。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就更多,如果遇到教学的重难点部分,老师在辅导上机时往往忙得团团转,不但忙并且还有的学生辅导不到。出现这种情况整体效果肯定是不好的。这就如同于一口要吃下一个面包是一个道理。
采用分组教学方法呢?首先操作内容有机分割,每一小块操作内容少,组长演示完后可以立即操作,同学们易做且易记。每一次的操作步骤不多,很容易独立完成,问题少。即使是有也是小的操作问题,组长就可以辅导。其次因为是“热炒热卖”学生消化快,不会出现几天前讲完,几天后才上机,老师的演示与学生的实践操作在时间上没有跨度,不会忘。
由于组长辅导当堂课的实践操作,如同多了几个辅导老师。教学内容分散,可辅导人数增加,学生的整体掌握程度肯定好。这就如同把面包分成小块吃下去一样的道理。
6、老师的上机辅导
是不是采用这种方法,老师就完全没事了呢?上机时老师就可以悠哉悠哉。并不是这样,组长一般能辅导的只是当堂的小块的操作,如果遇到综合性的问题,还是要老师来解决的。极个别操作技能特别差的,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进行“小灶”处理,就可以“消灭”更多的后进同学。实践也可以证明,我班首次采用分组教学法,最后全班考核成绩优良。没有后进,就是因为采用这种方法后,老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灶”处理,消灭掉了“后进”同学。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不难得出,采用分组教学法。可以培养“小老师”,可以把操作分散消化,可以减轻老师在上机时简单问题的重复辅导量,可以没有特别差的同学,在相同时间内提高了同学们的整体操作水平。
成功案例
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河北省安国市于村中学高礼占老师自创的“分组管理、分层施教”法,给当地农村中学的教学工作带来新的变化。
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曾是民办教师的高礼占,多年来一直苦心探索让学生学有所乐又学有所成的教学方法。1998年,他对新入学的初一班进行了大胆改革,实行了“分组管理、分层施教”法。根据入学成绩相近的原则,他把38个学生分成4组,每组同学基础都差不多,按分组学生的实际情况授课、留作业和批改作业。考试实行组内竞争,于是,全班一下子就出现了4个第一、4个第二。有时考试时,对各组采用不同难度的试题,使学习较差的学生都可能考出高分。
高礼占说,这种分组教学方法也是动态的,根据学生进步状况,对学生不定期地重新进行分组,对各组采取不同的奖励,设立了“进步奖”等各种奖项,使成绩落后的孩子也能经常得到奖状。“分组法”使各组落后的学生很容易赶到前面,学生因此有了学习兴趣,自尊心得到保护。3年来,这个偏远农村中学的班级,没有一名学生辍学。
目前,这种激发学生兴趣、保护学生自尊的教学方法在全市得到推广。
评价
“分组教学法”在现在的课堂中应用的越来越多,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实际上的“分组教学”大多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我认为“分组教学法”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