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账片
经济学术语
分账片即电影版权所有者不卖断发行权,而是委托中介机构代理发行,并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以使制片方、发行机构和放映单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基本介绍
分账片是国外影片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形式之一,此外还有批片合拍片
需要指出的是通常所说的34部分账大片并非全部来自美国好莱坞,2014年34个分账片名额中,好莱坞占26席;2013年29席;2012年27席。也就是说每年我们能够在电影院看到的好莱坞分账片只有二十多部。
由于受数额的限制,为了能够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很多好莱坞电影想尽办法,2013年在内地公映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以澳大利亚电影的名义进口的。很多国外电影会以批片和合拍片的形式进入中国电影市场,批片每年有三四十部左右。
产生背景
从1949年到1976年间,中国一直有进口影片上映,但除了影片交换等非商业性发行之外,就是“买断”发行,用来“买断”国外影片的通行价格是2万美元。以这样的价格买进的影片,自然只会是三四流的影片。那个时候很多电影从业人员都私下认为,中国观众是世界电影的“二等公民”。
1994年,为改变电影市场的萧条局面,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的吴孟辰向电影局提议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以发行的收入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电影事业。当年年底,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这个建议,提出每年可以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基本表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这十部影片当时就叫“两个基本”进口影片,也有人将这10部影片称为“10部大片”,大片的名称也因此而流传开来。
发展历程
一、1994年开始,中国内地每年引进10部海外分账大片。1994年11月12日,由中影集团公司进口,第一部与外商采用票房分账形式发行的美国华纳公司影片《亡命天涯》在上海、天津、北京、郑州、重庆、广州等6个城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首轮放映,观众人次达139万,票房收入1127万元。自此,好莱坞进口大片在中国内地市场打响了第一枪,正式开启了在中国内地的 “掘金路”。
二、加入WTO之后,1999年底,中美双方就影片进口达成协议,进口影片数量提高到20部,并在3年内达到50部,其中20部影片采用分账制。
三、2012年2月18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中美双方达成“中美电影协议”。中国将在原来每年引进美国电影配额约20部的基础上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美方票房分账从原来的13%升至25%;增加中国民营企业发布进口片的机会,打破过去国营公司独大的局面。
分账片类型
普通分账片:配额约20部采用分账形式的普通进口影片。
特种分账片:2012年中国在原来每年引进美国电影配额约20部的基础上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所谓“特种”,即针对3D和IMAX电影的引进。特种分账片和普通分账片的最明显区别,就在于这部影片是否引进了2D版本。
分账片特点
1、上映时间与北美相对同步,一般会与北美同步或滞后一个月以内(也有可能先于北美上映,如《超级战舰》于2012年4月18日在中国上映,而美国则到2012年5月18日才上映;当然也有可能滞后一个月以上)
2、制作一般比批片好。优良影片中国会用分账形式进口,次一等的影片则是以批片形式进口。因此分账片票房一般比批片好。但近几年,部分批片的质量和票房已经不比分账片差。
3、大部分都来自好莱坞。2014年34个分账片名额中,好莱坞占26席;2013年29席;2012年27席。
4、非好莱坞影片的数量在稳步上升。除了法国、韩国电影这种常客之外,俄罗斯、西班牙等国的电影作品也在分账片中分得一杯羹。中国内地市场在日趋开放化的同时,也在分账片上一点点多元化,在保持好莱坞电影数量的同时,引入更多的其他国家电影。
5、票房高。2014年上映67部进口片,收票房约132.64亿元,较去年的90.02亿元增长了47%。其中,特种分账片14部,总票房67.36亿元;普通分账片20部,总票房44.95亿元;而批片33部,总票房20.33亿元,仅占进口片总票房的15.32% 。
分账片意义
中国的电影市场在逐渐发展,从2012年起,增加了14部电影超级大片的引进,分帐片达到34部,我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非常大,但这可以激发中国电影人创作生产的内在动力。而中国电影想要走出去,未来的发展战略是要多参与美国项目,参与国际化的电影制作和运作。即使我们暂时赚不到很多钱,也可以学到国际的管理经验,吸纳大量的优秀人才。
1994年11月中旬,由中影集团公司进口,第一部与外商采用票房分账形式发行的美国华纳公司影片《亡命天涯》在上海、天津、北京、郑州、重庆、广州6个城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首轮放映,观众人次达139万,以2500万人民币的收入创造了进口大片的第一个票房奇迹。
这部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影片在政策的护佑下进入电影院,为当时已门可罗雀的电影院找回了人气。观众被影片中那花了150万美元拍摄的,一辆飞驰的火车撞翻了一辆囚车的镜头惊得目瞪口呆。据说当该场面出现时,大部分观众都下意识地抓牢了座位扶手,可见观众对此类大制作影片的新鲜感。影片中的一幕幕惊险场面也让国内观众终于看到了好莱坞式的特技效果和戏剧张力。随后,一批代表着当时最高艺术、最新技术水平的影片相继进入中国。人们纷纷涌入影院,看《真实的谎言》里的人怎么飞出去,看《生死时速》里的飞车。一部动画片《狮子王》,在中国就创下了1400万元的票房,而一部国产片的票房要达到100万元都相当困难。
《亡命天涯》以电影的方式让国人开了眼界,使国人对世界电影有了新的认识——原来电影是可以这样拍的。眼花缭乱的特技、飞车、爆炸、枪战场面不断冲击我们的视觉,相比一些国内影片的舒缓、内敛,好莱坞影片更富于激情和速度,而这正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从此,“大片”的概念在国人心中扎下了根,而这一概念在电影界人士那里有一个更专业化的名词——“分账大片”。
“分账大片”,英文表述为 box office spilit,直译便是“票房的撕扯”。“分账发行”,即电影版权所有者不卖断发行权,而是委托中介机构代理发行,并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以使制片方、发行机构和放映单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个新名词是为激活中国电影市场而被中国官方和电影业界引进的。十四年师夷长技,中国电影市场确实如当初期许的那样起死回生,应当说,“分账大片”功不可没。
在《亡命天涯》之前,没有一部进口影片被称为“大片”。事实上,从1949年到1976年间,中国一直有进口影片上映,但除了影片交换等非商业性发行之外,就是“买断”发行,用来“买断”国外影片的通行价格是2万美元。
以这样的价格买进的影片,自然只会是三四流的影片。北京新影联院线发言人高军回忆说:那个时候很多电影从业人员都私下认为,中国观众是世界电影的“二等公民”。
改变国内电影市场困局的转机便出现在1994年。为改变电影市场的持续萧条,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的吴孟辰向电影局提议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以发行的收入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电影事业。当年年底,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这个建议,提出每年可以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基本表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这十部影片当时就叫“两个基本”进口影片。
当时,《亡命天涯》在北京的上映还经历了一些波折,这其中涉及到利益关系方的激辩和争论,不过最终这一“首部进口分账大片”还是在1994年11月12日得以复映。有意思的是,当天的电影海报上还写有“改革年代,激烈论争,电影市场,风险上映”的宣传语。这一景象构成了一种最独特的时代记忆。
长远来看,同台竞争对国内的电影业利大于弊:竞争可以促使国内电影人在电影制作理念和制作水准方面有所提高,为保证资金回收,国内制片企业势必加速拓展海外市场以及票房以外的收入,比如版权收入以及电影衍生品的收入,改变完全依赖电影票房回收的不利局面。尤其是一直被视为电影业毒瘤的盗版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将不得不重拳出击,以确保制片方的版权收益;将进一步促使电影人,乃至整个电影业对观众和市场的重视;更为激烈的竞争将打破垄断,使更多的企业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与此同时,与好莱坞电影企业的合作,也可以让国内电影人在更高层面放眼全球观众和市场。
中国电影的每一次飞跃必然是体制改革和政策不断放开的结果。因此,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候重新来谈引进“分账大片”,无疑更有深刻地社会意义。“分账大片”的引进令中国电影市场起死回生,大片的轮番轰炸及其宣传效应将观众重新拉回了久违的电影院,让电影重新回归到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当中。“分账大片”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将步履维艰的国产片推向了更为尴尬的境遇,但却培育了中国观众,更从方方面面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终于,中国式大片和中国电影的总体竞争力也在“重压”下杀出了一条血路。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1 02:49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