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陕石柱
西周初年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界石
分陕石柱系高3.5米的青色石柱,它是西周初年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界石,据史籍《春秋公羊传·隐公卷三》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分陕石柱原立于陕塬(今河南陕州区张汴塬),后移至陕州北城墙上,唐朝时期有人作铭于上,谓“周召分陕所立界石”。铭文今已不存。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3月,分陕石柱北移至陕州民众教育馆。1957年因三门峡大坝蓄水,陕州城属淹没区,移至人民公园。1967年移至市图书馆。1977年移至文化宫。1981年移石于三门峡博物馆,当时石柱位于院子正中间,1988年移到车马塑像展厅门口的水池旁保护收藏。2005年7月20日,采用封闭式保护。
据历史学、考古学、地质学专家考证,分陕石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块界石。古籍所称“陕西”,均指今河南省陕州区以西的地区。元、明两朝之后,陕西省之得名亦源于此。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1 22:21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