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法在中医学中有两种代指,一是刺法名,出自《黄帝内经》“切而散之”,是针刺前对穴位进行按压的描述,可令气血宣散,达到更好的针刺目的;二是推拿手法,古籍中亦有两处代指,指的是今天的掐法和击法(侧击法)。
概念
1、刺法名。指针刺时以拇指指甲切压穴位,以使局部气血宣散然后下针的方法。2、推拿手法的一种。有二法:①《灵枢·刺节真邪》即掐法。②用手掌尺侧小鱼际肌处进行叩击。
解读
1、本法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切而散之。”《针经指南》:“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针灸问对·十四法》:“凡欲下针之时,用两手大指甲与穴傍上下左右四围掐而动之,如刀切割之状。”切法属进针前手法之一,可促使针刺时较容易得气。
2、推拿手法名,一是指掐法,《肘后备急方·救卒客忤死方》:“心腹绞痛胀满,气冲心胸……令切鼻柱下也。”其中“切鼻下柱”就是用掐法掐人中的意思。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属温通类手法。掐时要逐渐用力,达深透为止,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之感。故临床上常与揉法配合应用,称掐揉法;二是切法,是术者以小鱼际部位,有节奏地上下垂直叩击体表,以达到舒筋活络,调合气血之功效。此法也称剁法、侧击法,属放松类手法。
中医应用
一、刺法名之切法的临床意义
切法为进针前手法之一,早在《内经》中就有“们、切、推、弹、抓”。的记载,古人对针前准备是十分重视的,告诫我们在针刺时,首先应辨疾病的阴阳属性,而后在相应的经络上寻找所要取的俞穴,弹其皮肤,抓切进针部位,做一些必要的手法,这样可分筋别骨,拨开血管,定准穴位,发现经脉以及穴位的病理反应。对体质较差、怯针、不易得气的患者,可解除恐惧心理。
二、外科推拿之切法的临床运用
1、掐法
操作
(1)双手掐法,以两手的拇食指相对用力,挤压治疗部位。
(2)单手掐法,以单手拇指指端掐按人体的穴位,如掐人中。
动作要领:用力要稳、准、刺激量要大。
作用及应用:可疏通经络,用于急救、止痛、肢体麻木、腱鞘囊肿。
作用层次:作用于皮下和肌肉层。
特点:本法刺激量大,可用于急救。
注意事项:注意保护皮肤,防止刺破皮肤。
2、切法(剁法、侧击法)
操作:五指伸直分开,腕关节伸直,以手的尺侧(包括第5指和小鱼际)着力,双手交替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也可两手相合,同时击打施治部位。本法用于颈肩、腰背及下肢后侧。
动作要领:(1)无论哪种击法,腕关节都应放松并以肘关节的屈伸带动腕关节自由摆动,如此才能做到有弹性地击打。(2)操作时应有一定节律,使患者感到轻松舒适。
作用及应用:侧击法可通过振动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肌肉疲劳,适用于肌肉酸痛,风寒湿痹痛、挫闪瘀痛、麻木瘫痪、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等病证。侧击法主要用于颈肩部、四肢部。
作用层次:掌击法、侧击法、桑枝棒击法所产生的力应作用在肌肉层。
特点:正确使用本法,患者有舒适之感,易被人们所接受。
注意事项:应因人、因部位选择击法的种类,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