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而散之
中医基础术语
指用手指按压穴位,使经气宜散,是针刺(补法)前对穴位的操作,有益于得气和增加治疗效果。
解读
《素问·离合真邪论》:“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译文:“黄帝问:正气不足的虚证怎样用补法呢?岐伯答:进针之前,首先必须用手循经摸准穴位,用手指按压穴位使经气布散,再揉按穴位周围的肌肤使经脉之气通畅,再用手指弹动穴位使局部气血充盈,再用左手指掐着穴位,右手将针刺入,等到气血通畅,然后将针取出,并立即用左手按闭针孔,不要让经脉中的正气外泄。在病人呼气快要结束时进针,长时间留针以静候其气,以产生“得气”的效果为目的。(留针候气时)要像等待贵宾—样有耐心,忘掉时间的早晚,得气之后要谨慎地守护,待病人出气时出针,这样可使经脉之气不至于外泄;(出针之后)分别在各个针刺部位推合关闭针孔,使真气存内,针下所聚之下气长时间地留聚在局部,所以叫作补法。”
“切而散之”一词出现在《内经》中关于针刺补法的篇章中,其意义是在用针之前,要用手指按压穴位使经气布散,是行针(补法)前有益的准备。
中医应用
“切而散之”是在行针之前,对穴位进行按压,可促进得气,有益于补法的进行及效果,原文中论述的针刺补法即为现代所说的“呼吸补泻法”。
呼吸补泻法,是指在用针刺手法时,配合患者的呼吸以区分补泻的方法。此法最早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而《针灸大成》说:“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指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1、操作方法
(1)补法:病人呼气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病人呼气时行针,吸气时出针。
(2)泻法:病人吸气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病人吸气时行针,呼气时出针。
2、临床应用
呼吸配合各种补泻手法,能调和阴阳、升清降浊,促使营卫气血运行通畅。《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曰:“诸阳浅在经络,诸阴深在脏腑,补泻皆取呼吸,出内其针。”说明经络脏腑病证均可配合呼吸补泻法。
3、注意事项
(1)单纯的呼吸补泻只能起到加强补泻疗效的辅助作用,如《难经·七十八难》载:“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标幽赋》说:“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通过临床观察可以看到,只凭呼吸而不配合诸如提插、徐疾等法,往往收效甚微。
(2)呼吸补泻法应令病人做深而徐缓的呼吸调息法,最好是医者与病人在施行手法时能同时进行呼吸调息,既可促进得气与针刺感应作用,又可提高凉、热感应的成功率,对提高针刺疗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医者在施术中,必须心无内慕,手如握虎,全神贯注的操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20 14:25
目录
概述
解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