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法国哲学家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年1月12日—1995年12月25日),法国著名哲学家。出生于立陶宛考纳斯。列维纳斯是最早将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引入法国的学者之一,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法国现象学。
人生经历
列维纳斯幼年在立陶宛接受过传统的犹太教育。二战后,师从神秘的犹太导师舒沙泥,研习《塔木德》(犹太教法典)。直到生命的后期列维纳斯才承认舒沙泥对其学术影响的重要性。
列维纳斯于1924年在法国阿尔萨斯的斯特拉斯堡大学开始接触哲学研究。在那里他遇到了一生的学术伙伴——法国哲学家布朗索(Maurice Blanchot)。1928年他转去弗莱堡大学跟随胡塞尔研习现象学,并在那里遇到了海德格尔。于是列维纳斯成为最先关注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法国知识分子,并翻译了胡塞尔的著作《笛卡尔之冥想》,其后也将他们的思想引介到自己的哲学之中,例如《胡塞尔现象学的直觉理论》、《实体与存在》等。
刊发于纽约时报的列维纳斯讣告提到,他对自己付之于海德格尔的热情表示遗憾,因为后者与纳粹关系紧密。甚至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中列维纳斯提到,人们应该以宽恕之心对待德国人所犯下的罪行,但海德格尔不应被宽恕。
博士毕业后,列维纳斯到巴黎的一所私立犹太中学,后进入高等教育体系。他先于1961年在普瓦提埃大学教书,后于1973年来到索邦大学,直到1979年退休。他也是瑞士弗莱堡大学的兼职教授,并于1989年荣获巴尔扎恩哲学奖。
列维纳斯于50年代进入法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前沿,他的观念基于“它者的规范”或按他自己的话讲“规范为哲学第一本位”。对于列维纳斯来讲,它者是不可知的,并且无法凝练出基于自我的客观规律,因为这只会囿于传统形而上学观念(这被列看做是本体存在论)。他更倾向于把哲学看作是“爱的智慧”而非传统希腊语中的“智慧之爱”。这样,规范成为独立于主观的实体,成为凌驾于主体的民族责任;继而这种责任超越了客体对真实之探索的意义本身。
列维纳斯在一生中曾遭遇了纳粹带来的不幸,见证了西方世界在二十世纪所经历过的几乎所有暴力。这些以奥斯维辛大屠杀作为顶峰的历史暴力渗透在他的问题与思考中,以至于对他,就像阿多诺所说的,哲学的根基不再是惊奇,而是恐怖。列维纳斯追问理性是如何同野蛮结合在一起的,并勇于提出要反对海德格尔式的哲学气候(没有伦理的“存在”),以及反对希腊哲学传统中“中性”化的哲学概念对于伦理所具有的优先性。他认为对于哲学,还有一项伟大的工作需要完成,即“以希腊语言来讲述希腊文化所不知的道理”,因此终其一生,他都在探索如何在仍然用理性的方式来思考的同时,给哲学的内在注入另一种“生气”:给予这说着古希腊语言的哲学来自希伯来的气息,在这不可磨灭的历史耻辱的记忆深处,唤醒那同样是不可磨灭的上帝的“踪迹”。虽然列维纳斯和阿多诺一样,为了走出这恐怖而承担起了批判“本真性行话”的思想使命,但是,与阿多诺所设想的“无人的乌托邦”不同,列维纳斯思考的是一个使爱邻人成为可能的“人的乌托邦”。列维纳斯一反时代潮流地坚持思考主体和人道主义的可能性,这或许是一条更具批判性、更尖锐,但也更为积极的道路。
主要著作
《和胡塞尔、海德格尔一起发现存在》
《整体与无限论外在性》
《别样于存在或超越本质》
《伦理与无限》
学界研究
中国学界对列维纳斯的研究
1.杨大春等主编:《列维纳斯的世纪或他者的命运》(“杭州列维纳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该论文集汇集了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以色利等国外著名列维纳斯研究专家及国内该领域几乎所有的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列维纳斯研究的最高、最全面的成就,对于掌握列维纳斯丰富多样的思想以及他与两希传统复杂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2.王恒著,《时间性:自身与他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简介:《时间性——自身与他者(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是国内第一本对作为现象学家的列维纳斯的哲学思想的追溯性研究著作。其主要观点是:时间问题是现象学思想传统中一以贯之的根本,胡塞尔的时间意识就是主体性本身,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性就是存在的境域,而对于列维纳斯,正是在时间中才有真正的他者出现,或者说与他者的关系才真正有时间的呈现。时间之谜,就是主体之谜,就是他者之谜,列维纳斯正是基于时间,才另立了“作为他者的主体”这一后现代伦理之要义。《时间性——自身与他者(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适合于德国和法国哲学、后现代思潮、伦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者和有兴趣者。
参考资料
列维纳斯,E..《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7 00:48
目录
概述
人生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