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朗(1938年-),男,
镇巴县盐场人,汉族,现任县文联
名誉主席、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擅于民歌演唱,也兼习作曲、编歌。代表作有《巴山顶上修堰塘》、《大巴山革命历史山歌联唱》、《巴山月》、《枪》等。
陕南歌王
“歌声是大山的灵魂,歌声令我感到幸福……”刘光朗说。
他生于大巴山,长于大巴山,用歌声讴歌大巴山。
他的作品,许多与大巴山有关,《我爱家乡大巴山》《巴山顶上修堰塘》《巴山林里背二哥》《请上巴山苗寨来》……
“大巴山给了我灵感,大巴山是我创作的源泉,离开了大巴山,我的歌声也许就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1959年,刘光朗从
西安师范学校音乐班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4年后,他被调入镇巴县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和演唱。
镇巴县是民歌之乡,刘光朗生长在这里,耳濡目染,他从小爱上了民歌艺术。
在西安求学期间,刘光朗创作了《勤工俭学一支花》等歌曲。
从事专业文艺工作后,刘光朗深入乡镇村舍、田间地头,收集整理各类山歌号子,并将流传于民间的400多首山歌号子收集整理出来。
巴山顶上修堰塘马骥家是刘光朗多年来的合作伙伴。
“我在收集整理的400多首巴山民歌中,找到了演唱的技巧,以及谱曲的手法,从而丰富了我的创作和演唱。”刘光朗说。
1970年初冬,镇巴县正在修建渔洞河大堰,远处传来阵阵炮声,工地上热火朝天,这一场景令马骥家兴奋不已,他即兴写了《巴山顶上修堰塘》:“半天云里炮声响,巴山顶上修堰塘。是谁头戴柳条帽,脚蹬石壁把崖上。一根麻绳天上挂,一头拴在腰杆上……”
个人经历
在回县城的路上,看到几十个背着“背架”的人正往光棍梁上攀爬,马骥家又词兴大发,写下了《巴山林里背二哥》的歌词:“背架子一背就上坡,一上上了二里多,撑起打杵子歇口气,嗨哎,擦把汗水唱支歌……”
回到县城后,马骥家立即把这两首即兴创作的歌词,抄好后交给刘光朗阅,刘光朗看后异常兴奋,为《巴山顶上修堰塘》谱好曲。
后来,他们二人分别对这首歌的词曲进行了修改加工。这首歌被广播电台反复播放。后来,刘光朗为《巴山林里背二哥》谱了曲,又获得了成功。
从此,马、刘二人合作的作品不断出现。
1971年开始,刘光朗从镇巴唱到四川达县、重庆、陕西安康及汉中,演出数百场,刘光朗在大巴山区走红。
正是由于《巴山顶上修堰塘》和《巴山林里背二哥》,刘光朗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两次专程赴北京参加全国性音乐调演。
他人评价
马骥家评价刘光朗:“他的演唱,不仅嗓音高亢明亮,而且吸收了‘山歌号子’中运用的真假声结合的高腔,
山野气息颇为浓郁。”
在演唱形式上,刘光朗不用乐队伴奏,而是背一架手风琴自拉自唱。
千里巴山好风光
在陕西民歌界,陕南民歌演唱家能够和陕北民歌演唱家
王向荣、
贺玉堂齐名的就是刘光朗。
2004年5月,陕西省在西安举办了“陕北陕南民歌大汇唱”,刘光朗几首民歌唱下来,便打动了在场的观众。
40多年里,他人走到哪里歌声就传到哪里。镇巴乡亲给他编了顺口溜:“稀奇稀奇真稀奇,老刘一人一台戏,自拉自唱硬是好,叫人越听越开心。”
当年,经过10万筑路大军艰苦奋战,川陕边界的镇巴县至四川通江县的蜀道终于开通了。
在1987年7月1日举办的镇巴通江公路通车典礼晚会上,刘光朗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即兴演唱了《三下通江》:“当年我下通江县,翻山越岭难上难。过了大河过小河,七十二道脚不干……这回又下通江县,捷近的路儿真方便,走三元过铁溪,下川只用了少半天。李白的话儿过了时,如今蜀道不再难,还是人民的力量大,千里蜀道换新颜。哦嗬嗬!唱起山歌多自在,逍逍遥遥下四川。”“山雀子叫了千年万年,没有叫醒你呀,大巴山!口号喊了千遍万遍,没有喊醒你呀,大巴山!改革开放一声吼,惊雷震醒大巴山;穷乡打开通天路,突觉眼前的天地宽。”几十年里,从《千里巴山好风光》到《我爱家乡大巴山》,从《巴山出美酒》到《镇巴美》,刘光朗的歌声以情动人,以美醉人,以淳朴高亢的旋律拨动人们心弦。
代表作品
其代表作有:
《巴山顶上修堰塘》《巴山林里背二哥》《一路号子走汉江》《大巴山革命历史山歌联唱》以及歌剧《巴山月》《枪》等,曾创作、移植数十部戏曲、歌剧音乐,还创作、改编了500余首各类声乐作品。曾两次随
陕西代表队进北京参加全国汇演,演唱自己的作品,并参加为国家领导人、招待外国元首举办的专场演出,首次举办了个人作品专场演唱会。其作品和演唱风格具有浓郁的巴蜀风味。
个人成就
由他创作并演唱的《巴山酒歌》多次唱到省会西安,还唱到中央电视台。
如今,刘光朗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他说:“只要身体还允许,我就要一直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