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林,男,1963年5月生,山东莒县人,
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历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考古领队,江苏省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农史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江苏经济史学会理事、江苏省社科联理事等。
研究方向
结合教学工作,主要从事战国秦汉考古和先秦两汉时期的农业、纺织和钱币等专题研究。
出版图书
所授课程
开设本科生课程“战国秦汉考古”“中国古代钱币”,研究生课程“先秦两汉农业考古研究”“战国秦汉考专题”和博士生课程“秦汉考古学研究”“农业历史与考古研究”。
学术成果
考古发掘
1、重庆巫山张家湾遗址发掘,主要完成人,1999年。
2、重庆巫山张家湾遗址发掘(二期),主要完成人,2000年。
3、重庆巫山江东嘴、下沱遗址发掘,主要完成人,2000年。
4、重庆巫山江东嘴遗址发掘(二期),主要完成人,2001年。
5、重庆云阳打望包遗址发掘,主持,2002年。
6、重庆奉节营盘包汉墓群发掘(一期),主持,2003年。
7、重庆奉节营盘包汉墓群发掘(二期),主持,2004年。
8、重庆奉节营盘包汉墓群发掘(三期),主持,2005年。
9、重庆奉节桂井墓地发掘,主持,2005年。
10、江苏溧阳沟西土墩墓发掘,主持,2005年。
11、重庆忠县挑水沟汉墓发掘,主持,2007年。
12、重庆忠县汪家院子墓地发掘,主持,2007年。
13、重庆忠县鸡骨梁遗址发掘,主持,2007年。
14、江苏溧阳天目湖四分山土墩墓发掘,主持,2009年。
15、江苏盱眙老庙滩遗址发掘,主持,2011年。
16、江苏盱眙田塘遗址发掘,主持,2012年。
课题项目
1、江苏省文物局课题:江苏省的甲骨文收藏和研究(个人项目,2003-2006年)
2、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先秦两汉农业与乡村聚落的考古学研究(个人项目,2011-2015年)
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参加者)
出版论著
专著:
1、《长江丝绸文化》(刘兴林、范金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史前农业探研》,黄山书社,2004年。
3、《历史与考古:农史研究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4、《考古学视野下的江南纺织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
5、《奉节营盘包墓地》,科学出版社,2016年。
6、《先秦两汉农业与乡村聚落的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17年。
主编、参编著作:
1、《史记辞典》(参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
2、《考古大发现》(参编),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
3、《中国考古学通论》(战国秦汉考古部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4、《甲骨文与南京》(主编),南京出版社,2009年。
发表论文
1、“以雅以南”新解,《临沂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
2、“九”字形义与《九歌》、九鼎之“九”,《南京社联学刊》(今《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3、论商代渔业性质,《古今农业》1989年第1期。
4、我国史前先民的食物来源与加工,《中国农史》1989年第4期(《经济史》1990年第1期转载)。
5、甲骨文疾、毓(育)辨析,《东南文化》1990年第4期。
6、殷墟墓上建筑及相关问题,《殷都学刊》1990年第1期。
7、浅议商代社会的奴隶——兼谈殉人和人牲的社会身份,《齐鲁学刊》1990年第4期。
8、《齐风》狩猎诗与齐俗尚武再认识,《管子学刊》1990年第3期。
9、中国古代的荤、腥,《四川烹饪》1991年第1期。
10、《管子》农本观及齐国农业的发展,《管子与齐文化》,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11、甲骨文字义辨微举隅,《文物研究》第七辑(1992年,合作)。
12、中国史前农业发生原因试说,《中国农史》1991年第3期(《经济史》1991年第11期转载)。
13、先秦农业宗教初探,《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第6期(《无神论、宗教》1993年第1期转载)。
14、管仲“三归”考,《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先秦、秦汉史》1992年第5期转载)。
15、尧舜“禅让”与对偶婚的演变,《东岳论丛》1992年第6期。
16、动物驯化与农业起源,《古今农业》1993年第1期。
17、对国古代粮食加工技术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
18、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4期。
19、论商代畜牧的发展,《中国农史》1994年第4期。
20、浅议商代渔业的几个问题,《殷都学刊》1995年第4期(《经济史》1996年第1期转载)。
21、论商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农史》1995年第4期(《经济史》1996年第2期转载)。
22、孔子重农的特色,《古今农业》1996年第1期。
23、殷商田猎性质考辨,《殷都学刊》1996年第2期。
24、甲骨文田猎、畜牧及与动物相关字的异体专用,《华夏考古》1996年第4期。
25、山地崇拜与农业起源,《中国农史》1997年第4期。
26、殷商以田猎治军事说质疑,《殷都学刊》1997年第2期。
27、中国古代灯烛原始,《中国科技史料》1998年第2期(合作)。
28、论齐国刀币的历史地位 7400《管子学刊》2000年第4期。
29、南亩、东亩与先秦道路的方向,《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30、长江流域蚕桑丝织业的起源,《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31、汉代“薅秧画像砖”再认识,《华夏考古》2002年第4期。
32、古代长江流域丝绸业的历史地位,《古今农业》2003年第4期。
33、巫山张家湾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
34、史前农业的发展与文明的起源,《农业考古》2004年第3期。
35、论商代甲骨文中无地桑,《东亚考古》[A]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
36、汉代稻作遗存和稻作农具,《农业考古》2005年第1期。
37、汉代农业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8、论“织贝”出海南,《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
39、《尚书·禹贡》“织贝”考,《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
40、汉代以前桑树品种的改良,《生物史与农史新探》,万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5年。
41、汉代农业考古的回顾与展望,《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
42、论井渠技术的起源,《华夏考古》2007年第1期。
43、燕齐圜钱的比较研究,《管子学刊》2007年第3期。
44、关于《氾胜之书》“种桑法”的释读,《中国农史》2007年第4期。
45、汉代的纺纱和绕线工具,《四川文物》2008年第4期。
46、重庆忠县汉墓出土的顶罐俑和负子俑,《东南文化》2008年第6期。
47、汉代桑树考,《汉长安城考古与汉文化》,科学出版社,2008年。
48、汉代农田形态略说,《农业考古》2009年第1期。
49、长江丝绸文化浅说,《长江文化论丛》,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
50、先秦两汉织机的发展与布幅的变化——兼论海南岛汉代的广幅布,《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4期。
51、先秦田庐(舍)辨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52、莒城·莒墓与莒鼎——莒文化三事,《管子学刊》2009年第4期。
53、汉代铁犁安装和使用中的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4期。
54、先秦两汉时期的织机具,《西汉南越国考古与汉文化》,科学出版社,2010年。
55、重庆巫山江东嘴晋墓的发掘,《江汉考古》2010年3期。
56、云阳打望包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2》卷上,科学出版社,2010年。57、河南内黄三杨庄农田遗迹与两汉铁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58、重庆市奉节县桂井战国秦汉墓地,《考古》2011年第11期。
59、汉代农业聚落的考古学观察,《东南文化》2011年第6期(《先秦、秦汉史》2012年3期转载)。
60、“纺”字考,《古今农业》2012年3期。
61、汉代铁犁的几个问题,《汉代城市和聚落考古与汉文化》,科学出版社,2012年。
62、重庆巫山大昌盆地战国秦汉文化的初步认识,《“早期中国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以长江三峡库区为中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
63、从祭祀用牲看殷商畜牧业,《甲骨文研究文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
64、由江南史前织机说到固定台式织机的出现,《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65、汉代土墩墓分区和传播浅识,《秦汉土墩墓考古发现与研究——秦汉土墩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3年。
66、汉代犁耕驾牛方式和用具的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1期。
67、莒国故城的特点及在莒文化中的地位,《古莒新论:中华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
68、牛耕起源和早期的牛耕,《中国农史》2016年第2期(《经济史》2016年第4期转载)。
69、农田杂草考古研究的意义,《古今农业》2016年第2期。
70、先秦两汉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物选择,《农业考古》2016年第2期。
71、论汉代墓葬封土的流行及相关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州博物馆编:《汉代陵墓考古与汉文化》,科学出版社,2016年5月。
72、先秦两汉农作物分布和组合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报》2016年第4期。
73、商周农具问题浅识,《管子学刊》2017年第2期。
74、重庆忠县乌杨镇汉晋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20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