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洲
中国工程院院士、冲压发动机专家
刘兴洲(1933年3月17日—2011年11月6日),天津市人,冲压发动机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三十一研究所研究员、航天科工集团总公司科技委顾问。
人物经历
1933年3月17日,刘兴洲出生于天津市。
1951年—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发动机系。
1952年—1956年,就读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5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2011年,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三十一所工作,先后担任工程组组长、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科技委主任。
1961年—1965年,就读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航空学院航空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副博士学位。
1987年—1992年,担任国家“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和专家组一起提出了以载人飞船起步,以空天飞机为发展方向,最终实现先进的、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三步走”的研制建议。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倡议形成的“研制某专项技术发动机及某飞行器”专家建议书,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
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火炬燃烧系统总设计师,领导团队研制出了地面火炬、珠峰火炬、火种灯,使奥运火炬首次在世界屋脊成功点燃。
2011年11月6日10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刘兴洲主持研制成功二种型号的低空超声速冲压发动机。在CF—06发动机研制中,解决了低温起动、提高燃烧效率、火焰稳定器烧蚀等技术关键难题。在CF—03D发动机研制中,解决了发动机快速起动等问题。进行了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研究、机弹一体化冲压发动机燃烧室试验研究、“大型运载火箭、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行性及概念研究报告”等项目研究。
1966年,刘兴洲带领技术人员,在简陋条件下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冲压发动机试车台;1984年,研制成功了中国国内第一台冲压发动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形成了中国冲压发动机研发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1992年担任某发动机首任技术负责人,为中国某型导弹研制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刘兴洲在高性能发动机研究实施过程中,规划了研究方向、技术途径和技术路线,为技术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
刘兴洲倡导基础理论研究,注重工程实践与基础理论的有机结合。在点火与燃烧、传热与传质等领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技术方法与技术途径,为工程研制提供了极为坚实的基础。他不仅是冲压发动机专家,同时在弹用涡轮发动机及火箭冲压、涡轮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方面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刘兴洲主持翻译了《冲压发动机与火箭发动机原理》,成为当时中国冲压发动机研制重要参考资料;主编了《战术导弹动力装置》。
截至2011年11月,刘兴洲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人才培养
刘兴洲常用18个字来鞭策青年人:“发于志,勤于学,善于悟,勇于行,寓于群,成于恒”。他曾说,“尝试,失败,再尝试,持之以恒才能成功。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一部饱经磨难的历史。”
截至2012年1月,刘兴洲先后带了十几名硕士生和博士生。硕士生王卫东在确定课题时,刘兴洲提建议作指导,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研究资料和数据提供给学生。王卫东的论文不仅获研究生优秀论文奖,而且被选送国际宇航学会发表。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刘兴洲是中国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引领者,某型导弹发动机研制的重要领导者,某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先驱和奠基人,某专业技术研究的倡导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燃烧系统总设计师。他始终秉承和践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胸怀强军报国的崇高信念,执着追求科学进步,兢兢业业、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用真情与执着在中国自力更生的航天史上刻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国家航天局评)
刘兴洲是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一生精勤不倦,奋斗不息,为科学的进步、为祖国国防力量的强大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他治学严谨,强调学以致用,堪为全校师生的楷模。(西安交通大学评)
参考资料
刘兴洲院士逝世.国家航天局.2011-11-10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5 16:2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