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又辛(1913~2010 ),
语言学家。原名锡铭,字又新,山东省
临清人(临清市刘垓子镇三十里铺村人)。1934年入北京大学
中国文学系,从罗常培、沈兼士、唐兰、闻一多、魏建功等学习语言文字学。曾任教于
昆明师范学院、私立乡村建设学院、
川东教育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等校,历任教授、四川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汉语大字典》编委等。
著有《
文字训诂论集》(中华书局,1993年)、《通假概说》(巴蜀书社,1988年)、《训诂学新论》(与学生
李茂康合著,巴蜀书社,1989年)、《
汉字发展史纲要》等专著。论文共有150多篇。1985年以前的论文多收入《文字训诂论集》中。1985年以后的论文有《阴阳对转规律与汉语词族研究》(合作,收入《音韵学研究》第2辑,《汉语史论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沈兼士先生文字训诂研究述评》(收入《沈兼士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故宫博物院出版社,1989年)、《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汉语词族(字族)研究的沿革》(合作,《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1期)、《关于异体字的几个问题》(《汉语大字典论文集》,湖北、
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汉语词汇史和文字训诂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3期)、《〈说文解字〉和说文学》(《说文解字研究》,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谈谈汉字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3期)、《纳西文字、汉字的形声字比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释方》(《语言研究》1992年第2期)、《释曾》(《
汉语史论文集》第2辑,
西南师大出版社,1995年)等。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又辛教授负责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
汉字发展史纲要》,这项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观点。
在
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项成果提出,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的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这项成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世界上比较通行的文字有两种:一是用几十个
字母记录词语语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汉字。这两类文字体系,都各有优点和缺点,不能说哪种文字绝对好,哪种文字绝对不好。欧洲的一些学者认为,表音字是最进步的文字,汉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这种偏见被国内的一些学者所接受,他们在书刊上谈到汉字时,很少说到汉字的优点,这是片面的。
汉字的优点。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
方言性。
中国是地域广阔、
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
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
字母象形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汉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长期被当作假借字使用,这是汉字中的表音字。由于它的数目不大,且多为常用字,可以不谈。在这里,只讲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形声字的声符大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表形字,用以当作表音的声符,不如
字母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若画成其物,
笔画就多。从
汉字发展史来看,简省
笔画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汉字也要像对待
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一是要继承传统而不能割断传统,二是要改革,按照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更好的交际
工具。由于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国教汉语的
教师中,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大陆,在教汉字时自然就会出现繁简两套教法。对这两套教法是否统一,或如何统一,有待海峡两岸及海外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讨论解决。
1958年国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为推广普通话的
工具,以及给汉字注音。学龄前儿童的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还有扩大的可能。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用拼音写这个字,书刊中的难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国的人名、地名时,有人主张用拼音方案拼译等。可以预测,这套方案将会同汉字一样长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认为,人类语言的书面符号都应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字一概视为落后文字。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偏见。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之一,它不但是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载体,也是全国人民以及国外炎黄子孙的共同交际
工具。早在21世纪初期,就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有识之士已认识到汉字的优越性,这个文字体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新走拼音文字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