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珍(1904年—1926年3月18日),号素予,出生于
江西南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京
学生运动领袖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4年12月,刘和珍出生于江西南昌。
1918年,刘和珍父亲病故,一弟一妹不幸天折。由于家境清贫,母亲何氏每天绩麻纺纱到深夜。刘和珍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母亲挑水、劈柴,或从事其他家务劳动,从小就养成了生活朴素、好学上进的品德。1918年秋,刘和珍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要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12日,刘和珍率女子师范学校学生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冲出校门,加入3000人示威游行。手持传单走在前列,沿街演讲痛斥列强侵略、揭露“二十一条”卖国条约,高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激发民众爱国热情。1919年五四运动后,刘和珍带头冲破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挂牌离校”等封建校规,成立学生自治会,发表宣言抨击“三从四德”,迫使校长取消多项禁规,虽遭“记大过”处分仍坚定表示:“能自由进出校门便值得”。
组织斗争
1921年,刘和珍率领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同学发起剪发抗争,以齐耳短发挑战封建礼教,开创江西女子剪发新风,面对舆论抨击毫不退缩,数日带动百余名学生响应。同年,她声援豫章中学学生反教会斗争,驳斥洋校长“无权开除中国学生”言论,推动废除教会学校不合理制度。冬,刘和珍联合发起江西最早进步团体“觉社”,倡导新文化、男女平等与婚姻自主,组织青年传播新思想,与封建军阀斗争。
1922年4月,刘和珍参与组织南昌五一劳动节纪念大会暨
黄庞烈士追悼会,在悬挂“劳工神圣”标语的会场发表“血花染赤湘江水”的挽词;同年,她主编《江西女子师范周刊》,通过《装饰与人格》等抨击时弊的文章展现革命锋芒,该刊物被
袁玉冰誉为“江西女界明星”。
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语系。学习期间,她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回校后广为传播。她也是鲁迅先生的忠实读者。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1924年11月,“驱杨运动”爆发,也是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
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
1925年5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杨荫榆开除刘和珍等6人学籍,刘和珍等学生自治会成员坚决反抗,查封其办公室并禁止其入校;8月,军阀政府支持杨荫榆强占女师大,断绝学生饮食、水源,刘和珍率同学绝食抵抗,遭军警殴打仍不屈。9月21日,女师大在新校舍举行开学典礼,刘和珍积极参与筹备。11月,段祺瑞政府要员逃离北京,章士钊去职,女师大学生在鲁迅护送下返校,刘和珍等骨干发表复校宣言。12月12日,刘和珍倡议并主持两校学生联欢会,强调团结建设女子最高学府。
不幸牺牲
1926年,“
大沽口事件”后,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无理要求。3月17日,日、英军舰屯集大沽口欲进攻中国。女师大等学生团体紧急会议决定18日在天安门前开国民大会。18日上午,刘和珍虽感冒呕吐仍参加游行示威,她肩扛校旗走在前面,呼喊口号并指挥队伍。队伍至铁狮子胡同时,执政府卫队荷枪实弹,枪响后大屠杀开始,刘和珍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1岁。
人物事迹
首倡剪发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追求民主与科学的火种从北京燃向全国。刘和珍也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当时,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校规森严,刘和珍与进步同学一起同南昌学生联合会联系,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迫使学校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刘和珍作为带头人之一,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面对落后的封建习俗,刘和珍敢于挑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很快掀起剪发高潮,两三天内剪发者不下百人。学校当局认为刘和珍“首倡剪发,有伤风化”,勒令她退学。这激起了剪发学生的无比愤怒,她们立即签名提出“我们也退学”。校长在学生反抗的压力下,只得收回成命。当时南昌其他女校也纷纷响应,不少学生剪了短发。
建立“觉社”
1921年的冬天,孙师毅、刘和珍和钱鸿伟等进步青年在南昌组织发起成立了进步社团“觉社”,意思是“觉悟青年之社”。“觉社”成立之后,刘和珍对几位同学说要办一个周刊,这样可以交流思想、研究问题、抨击时弊,觉悟就提高得更快了。大家都表示赞同,并一致推选她担任主编。周刊定名《时代之花》,刘和珍负责编稿、发行等多项工作。《时代之花》一共出了7期,深受各校青年学生的欢迎,许多人争相传阅,从中受到鼓舞,增强了斗志。袁玉冰在《江西的出版界》一文中,对“觉社”创办的刊物给予很高的评价:“这种周刊,不单是女界的‘明星’,就是江西出版物中,也算是很不容易看到的。”
驱杨运动
1923年秋,刘和珍从南昌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语系。学习期间,她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并回校传播。她是鲁迅先生的忠实读者。因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被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当时,北洋军阀政府任用反动政客彭允彝为教育总长,引发教育界愤慨,不少国立学校校长辞职抗议。
1924年2月,
北洋军阀政府委任杨荫榆为女师大校长,其极力维护封建礼教,引起进步师生不满。同年11月,“驱杨运动”爆发,即“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参与其中。期间,在时任教育总长唆使下,刘百昭率领军警闯进学校,雇佣女流氓打伤学生,还采取断电、断水、断炊等手段逼迫学生离校。
1925年8月10日,北洋军阀政府颁发停办女师大的命令。女师大停办后,进步师生在鲁迅等教授支持下,于西城宗帽胡同继续开课。刘和珍等二十余人联名呈文,向京师地方检察厅公诉教育总长等人。“驱杨运动”持续一年,以学生胜利告终。12月11日,刘和珍主持召开有300多人参加的庆祝复校斗争胜利大会。为庆祝胜利,刘和珍、许广平等20多位同学在校门口合影留念,并请鲁迅题词。
反抗强权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入天津大沽口挑衅,炮击国民军,造成多人死伤。国民军反击后,日军以北洋政府违反《辛丑条约》为由,要求执政段祺瑞撤除大沽口防务。英、法、美、意、荷、比、日、西八国军舰云集大沽口,发出以武力相威胁的最后通牒。
3月16日,北京以徐谦、李大钊为主导的国共两党负责人开会,决定组织各学校和群众团体在天安门集会。3月18日,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北京市党部,中共北方区委、北京市委,北京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团体,与80多所学校共5000多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当天上午,刘和珍以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名义打电话给林语堂教授,请求停课一日参加天安门示威大会。当时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但仍不顾病痛坚持动员和组织工作。队伍集合后,她发表激昂简短演说,随后带领同学们前往天安门示威大会会场。
示威大会结束后,游行队伍经东长安街、东单、米市大街、东四牌楼,向位于铁狮子胡同的段祺瑞执政府进发。游行群众手拿小旗,沿途散发传单。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将校旗扛在左肩上,右手举拳呼口号并大踏步向前。当天是段祺瑞召开例会的日子,因段祺瑞拒绝接见游行代表,双方很快发生争执。此时,涌出几百人大刀队举刀便砍,接着政府门前埋伏的卫队向群众射击,枪弹乱飞。据史料记载,这场有预谋的大屠杀持续近半个小时,伤200多人,死亡47人,刘和珍在跑到东辕门时身中数弹牺牲,年仅21岁。
所获荣誉
个人生活
人物语录
1925年8月,面对军阀政府关押,刘和珍说:“同学们!受挫折不要灰心,要重新团结起来,我们要有信心,真理是会战胜强权的。”
1925年11月,刘和珍发表女师大复校宣言:“我们为了反抗强权,为了伸张公理,为了保全人权,不得不复女师大;我们为了援助被压迫的同学,与维持正义与人道,我们不得不取消章士钊所办的监狱式的女子大学,而恢复我们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1925年12月,刘和珍听到新任教育总长阴谋摧残教育的消息,她满腔义愤地用英语写了一篇作文,指出:“人常说,学生时期为最快乐之日,但我不敢赞同。……如吾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自我进校以来,即未见宁日,我不敢回忆我在校过去之生活。现在吾校已比较安宁,我正准备静心求学。但是又闻新任教育总长马君武氏又阴图扰乱教育界。若今日之安宁,我们又不能享受了。”
1926年,面对“
大沽口事件”,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
家庭情况
社会评价
弥天碧血溅京华,风雪正凄迷,哀我和珍,悼我德群,千古渺归期。(北京祭悼刘和珍等烈士的挽词)
刘和珍就是这种“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少数中的一个。她的壮烈牺牲充分显示了中国妇女先锋的“勇毅”。她的英勇事迹,永远激励后继者的革命斗志。(《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5卷》 评)
生未同衾,死难同穴,劳燕惜分飞,六载订婚成一梦;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疆场共有约,白宫溅血泣黄泉。(未婚夫
方其道 评)
刘和珍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卖国政府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刘和珍烈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争取民族解放、独立、自由的诗篇。她的英名将永垂北京妇女运动的史册。(首都文明网 评)
后世纪念
人物书籍
《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于1926年4月1日创作的抒情性散文,发表于1926年4月12日《语丝》周刊第74期。
《刘和珍》是1998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贾献文,该书记载了刘和珍烈士的人物生平事迹。
追悼大会
1926年3月23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北大三院召开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哀悼刘和珍等牺牲的烈士。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两位烈士。上午10时,追悼大会开始。首由主祭许寿裳宣布开会,致哀词;次由刘和珍和杨德群之同乡,报告二人生平事略及18日遇难详情;继由全体同学公祭。当学生代表宣读祭文时,会场上抽泣声四起宣读者放声大哭,全体学生都哭起来。
纪念展陈
“三一八”殉难烈士范士融、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是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为缅怀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范士融、刘和珍、杨德群三位烈士,于1985年3月,在校园中兴建的。碑为汉白玉方锥形,正面镌刻着“三一八殉难烈士范士融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的碑名。其他三面分别刻有三位烈士的生平。碑座正面刻有著名书法家启功题词:“碧血丹心”。碑后三棵白皮松象征着三位烈士。周围有六根隐没于松柏中的墓园石柱。
和珍广场是刘和珍的母校豫章师范学院为纪念她所设立的广场。
“刘和珍君”浮雕位于北京师范大学丘季端体育场北门附近,浮雕高2.8米、宽3.5米,主体旁镌刻了刘和珍的生平及英雄事迹,设计师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教师喻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