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琛(1932年7月20日—2017年6月21日),辽宁省开原县人。采矿工程专家,中国随机介质理论奠基人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7月20日,刘宝琛出生于辽宁省开原县。
1956年,刘宝琛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
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采矿专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沙矿冶研究所(今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
1957年,刘宝琛作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公派进修生到
波兰科学院岩石力学研究所学习。他勤奋钻研、刻苦求知、敢于提出独特见解,很快由进修生转为研究生,开始从弹性力学角度研究岩层地表移动理论。通过对波兰几十个矿山的实地考察和对大量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把随机介质理论应用到倾斜煤层的开采实践,从而将波兰教授解决开采水平煤层的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961年底,刘宝琛的两篇用英文写作研究
地表移动规律的论文《随机介质理论在开采倾斜煤层地表移动中的应用》、《地表移动的时间规律》,在波兰科学院院报连续发表,引起很大反响。
1962年初,刘宝琛以优秀成绩在科拉克夫矿冶大学取得技术科学博士学位。
1965年,《煤矿地表移动的基本规律》出版,中国各地煤矿从此摒弃了苏联人的旧方法,转而广泛应用这种随机介质理论进行地下采煤,刘宝琛因此成为与沉陷打交道最著名的科学家。
1965年10月,刘宝琛第一次参加在德国召开的国际岩石力学会议,用德文宣读了论文,把随机介质理论介绍给世界学术界,得到好评。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刘宝琛主持了国家重点开采的许多项目,均获成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把随机介质理论推广应用于铁矿、金矿、磷矿的开采,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采用了他的理论。
1983年,刘宝琛在瑞典吕勒大学当客座教授。回国后,他将自己节余的酬金1000多美元全部上交,得到冶金部领导的高度赞扬。
1997年,刘宝琛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2017年6月21日15点30分,刘宝琛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85岁。
人物成就
科研成就
刘宝琛是中国随机介质理论的奠基者及其应用的开拓者。发展创建时空统一随机介质理论,将其应用于建筑物下、河下及铁路下开采地表保护工程。使在本溪、抚顺、阜新等矿区从“三下”安全采出煤炭达千万吨以上。打破了苏联专家规定的太子河保安煤柱禁区,采出煤上百万吨。又应用于铁矿、金矿及磷矿,从“三下”采出大量矿石,解决了北京地铁建设预疏水地表沉降预计问题,获巨大经济效益。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刘宝琛主持了国家重点开采的许多项目,均获成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把随机介质理论推广应用于铁矿、金矿、磷矿的开采,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采用了他的理论。
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著作论文
出版专著5本,发表论文百余篇。
主要著作如下:
近期会议论文如下:
近期期刊论文如下:
人才培养
据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1990年至2005年期间,刘宝琛培养硕士7人,博士37人。最近名单如下:
荣誉表彰
1994年被评为湖南省首届“科技之星”,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任职
据2014年06月27日中南大学官网消息,刘宝琛现任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长沙矿冶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院长,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
人物评价
英国学者评论说: “中国,矿业岩石力学最活跃的中心是在长沙矿冶研究院,刘宝琛及马光在岩石力学基础及应用研究获得了很高水平。”
中国工程院:您心系国家发展,积极为我国采矿工程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湖南日报:一位年近70、有着4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以他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质,精深的学术在我们面前树立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就是中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宝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