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尧宸(1897-1925),字俊辉,祖籍霞浦,定居平潭。宣统三年(1911年),加入同盟会,同年十月,参加福州革命党人组织的洋枪队。民国8年(1919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在福建靖国军任上尉副官。民国10年随军北伐,任孙中山卫队团参谋长。民国13年,任黄埔军校教官。越年参加东征。兵发东江,围攻惠州,英勇牺牲。广州国民政府隆重追悼,周恩来宣读祭文,追认为中将,授于烈士称号、葬于黄埔烈士陵园。1980年11月,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人物生平
少年生活
刘尧宸,一八九七年生于福建省平潭县夏致街。刘家祖籍霞浦县,其祖父刘长泰在咸丰年间到平潭任海坛右守备,遂定居平潭。其父刘兰溪,系前清秀才,是个寒儒,因与郑家民事纠纷,县知事宋廷模受理此棠,受贿袒护郑家。刘兰溪状告县官宋廷模,反被诬冒犯上司之罪,押解福州投狱。刘尧宸时年仅七岁,随其伯父刘国宝、叔父刘国香等亲属前往福州探监,并亲自到府衙公堂为父鸣冤、哭诉,陈述有条不紊,对答如流,感动了府台。不久,其父无罪获释。然在平潭难以住脚,一家被迫迁居福州南台。从此家境开始衰落。其父代人书写,其母做女工,刘尧宸兄弟沿街卖饼,以低微收入勉强维持家计。
少年的刘尧宸,虽身处逆境,而不忘发奋图强,励志习文,其父见尧宸生性聪颖,胆识过人,勤学好问,因未能受业于名师,只好亲自教尧宸读诸子经书。尧宸幼承家学,青年时,经林智渊介绍,到保定武备学校深造。
革命生涯
刘尧宸青少年时,受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的影响,毕业后投奔革命。一九一八年,孙中山命许崇智率粤军进军闽省。刘尧宸投入许部,随军入闽,参加讨伐福建督军李厚基。一九二二年陈炯明叛变,广东局势急剧变化,粤军奉命回师受阻,绕道江西退到福建。刘尧宸再度入闽,参加闽粤战争。粤军许部驱走福建军阀督军李厚基。一九二三年初,广州叛军陈炯明攻打元帅府。进驻福州的东路讨贼军总司令许崇智,奉孙中山先生之命班师回粤。此时,刘尧宸在厦门,闻讯即赶回广州,参加讨伐叛军。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建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刘尧宸任军事教官。同年成立教导团,刘被任命为教导团第二团第二营营长。
一九二五年二月,教导团奉孙中山之命,东征讨伐陈炯明叛逆,与粤军编为右翼军。刘尧宸参加第一次东征。由军校出发,向淡水进迫,攻击淡水的西南部,亲临一线指挥作战,不久就攻下了淡水城。
继后,刘尧宸又连续在广东参加几次攻城战斗。在棉湖一役中,滇、桂两军不肯用命,按兵不动,陈炯明逆军妄图一举消灭教导团、粤军于揭阳、潮汕之间。蒋介石命教导二团团长钱大钧负责攻打棉湖右岸鲤湖之敌,掩护第一团的右侧。钱大钧部于三月十二日早晨到达鲤湖附近,召开营长会议,布置任务。会后,刘尧宸召开排以上干部会,传达本营受命担负正面攻击任务,讨论、布置作战方案,并命各连、排作好战斗准备。当时,钱大钧团长未接到蒋介石攻击鲤湖的第二号命令,一直犹豫不决,不敢立即进攻。刘尧宸见此情景,独自率领本营官兵前往攻打鲤湖。团长钱大钧听到枪炮声,估计刘营长已与逆军接火,才下令前来助攻。刘营官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猛冲,到达山底下。刘尧宸亲临前线指挥,击破正面的敌人。接着立即去支援教导一团,攻打敌人的左刚。由于刘营和其他友军协力奋战,终于把陈炯明逆军消灭殆尽。
陈炯明的猛将林虎所部在棉湖战役中遭到致命的挫败后,率溃兵退却到五华,部署防务,以图固守。蒋介石命教导团清扫残敌,攻下五华后,教导一团留守五华,教导二团向兴宁前进。在攻打兴宁时,头一天攻不下,第二天继续强攻。刘尧宸率本营官兵从南门猛攻,在这次战斗中,又是在最前线奋勇冲杀,身受重伤,刘营终于占住了阵地,与敌人对峙。刘尧宸身虽受伤,却不下火线,坚守阵地,直到克复兴宁为止。教导团战绩辉煌,第一次东征遂告结束。刘尧宸在备战役中奋勇杀敌,立了功。
一九二五年五月,党代表廖仲恺到汕头,会商决定讨伐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在瘦狗岭的两个叛军,以巩固革命根据地。北伐军回师广州,刘尧宸营长率领二营,于六月十三日拂晓,开始向瘦狗岭山麓进攻,夺取了敌军一个又一个阵地,扫除了敌军设下的层层障碍,与其他友军一起占领了瘦狗岭。
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日,党代表廖仲恺被刺殒命。许崇智部梁鸿楷是刺廖仲恺主要凶犯之一。受伤刚痊愈不久的刘尧宸得知后,义愤填膺,奉命负责解除梁鸿楷所部的武装。他于二十四日晚亲率四、五两连向东山附近的一个庙宇前进,严格规定队伍行进时不得点火,不得有响声,不得掉队,必须一个个紧紧跟着。部队在黑夜里秘密行动,破晓前把梁部一个营团团围住,不发一枪一弹,英勇机智地解除其武装,将俘虏和收缴的全部武器弹药带回北校场营房。
最后一战
一九二五年十月,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当时刘尧宸任第二师第四团团长。
在第二次东征攻打惠州城时,刘尧宸团的主要任务是在惠州城外的东北角一带占领阵地,严密戒备河源、紫金之敌,并佯攻惠州城的东北角,借以牵制敌方兵力。
十月十三日,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亲临指挥,刘尧宸团的步兵陆续通过北门桥,由桥下徒涉向城脚逼近,但敌方火力凶猛,加上蒋介石指挥失当,刘团的一个排接着一个排冲进去,虽死伤过半,仍难以登城。最后,不得不暂停攻击。下午五时许,何应钦纵队长得到刘尧宸报告后,命令刘尧宸团长要想尽一切办法登城。刘见时近傍晚,我军炮弹所存无几,此时若不登城,势必坐失良机,影响全局,就立即下令部队全速前进。他自己身先士卒,亲扶竹梯,大声喊杀,与先锋队一起疾驰,抵达惠州城下。敌人见刘团勇士冲到城下,便集中火力扫射。刘尧宸团长身中数弹,血流遍体,还继续指挥,大呼“迅速登城!”。刘尧宸团长终因受伤过重,在阵地上壮烈牺牲。
第四团的官兵见团长英勇牺牲,无不洒泪痛悼。他们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刘尧宸的遗志,在翌日(十四日)下午,最先登城,终于攻克惠州。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招展在城头之上。
入城后,即在城内举行庆祝会。蒋介石,周恩来、李济深、何应钦在会上讲了话,表彰了刘尧宸的功绩。
牺牲时刘尧宸年仅二十八岁。他平时洁身自爱,性格爽朗,律己甚严。作战时身先士卒,英勇善战,无军人之旧习,为部属所尊敬。更可贵的是他跟随孙中山先生,一心一意为国民革命事业而努力奋斗,拥护三大政策,拥护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他的牺牲是革命军的一个重大的损失。
国民革命军为悼念刘尧宸团长,在惠州城举行安葬仪式。蒋介石、周恩来,何应钦以及国民革命军官兵和黄埔军校师生参加了在广州城召开的追悼会。刘尧宸的堂兄刘尧勋等亲属专程前往参加,还在追悼会上送一副挽联,联云:“论家无限哀于季,为党何妨杀此身”。追悼会上追认刘尧宸为中将。会后,特为编印《刘中将荣哀录》一书,介绍刘尧宸生前事迹并收录追悼会悼词,挽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