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必治(Bede Liu),1934年9月生于上海,信息科学家,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刘必治持续性地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促进了数字产品的应用和产业化,分别于1997年和2000年获得IEEE信号处理协会和电路与系统协会的协会最高奖。他提出基于微分PCM的1-bit信号处理方法,是CD唱机、A/D转换器等实现的理论基础,推动了CD播放机产业化;在数字滤波器领域,他提出的无乘法运算方法成为DCT(离散余弦变化)的核心方法,成为如今数字图像和视频处理的基础。他提出的FFT浮点运算误差分析是数字信号处理精度领域中的最早具有开创性的论文,为系统设计精度建立了标准,广泛运用于信号重建,对X光CT和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的数字视频运动向量计算新方法用于视频图像快速编码,图像自动内容分析新方法用于多媒体资料库检索,图像再编码新方法用于网络传输。他的这些基础性工作,对数字视频和多媒体技术进入家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提出的数字水印方法用于多媒体资料(音像、图像、文件)的认证、存储和保密,解决了加强保护“知识产权”以及资料的真实性的问题。
1986年在刘必治任IEEE第一组(下含信号处理、电路与系统等六个协会)主席时,促成了IEEE和中国科学院的首次联合学术会议,这是IEEE在该领域和中国最早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并提升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他促成了IEEE北京分部的建立,并在中国不经过高级会员直接破格任命了首批12名IEEE会士,促进了IEEE与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通信学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合作与交流。
据2019年8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自1983年以来,刘必治为中国培养了15名博士研究生,同时接收和指导了许多中国访美学者和中国留学生的进修学习,其中有的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担任大学校长、系主任和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