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刚,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前副校长,“行动计划”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
人物简介
1943年9月生。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前副校长,“行动计划”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
1967年西安交大工程热力学及工质热物性专业研究生毕业
1978年起至今在西安交大热工教研室从事工质热物性实验和理论研究
1983-1985期间在
日本长崎大学热工研究室进修,从事水蒸气状态方程理论研究和制冷工质的实验研究。
现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热物性专业委员会委员,《工程热物理》《船舶工程》等杂志的编委。2011年6月在石油之都大庆全国高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七届学术会议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刘志刚教授当选为新一届理事长
目前被推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新一代内燃机燃烧理论和石油燃料替代途径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多年来一直从事工程热力学及工质热物理性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并在流体热力学性质和迁移性质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CFCs替代制冷剂的流体物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用的成果:R152a、R152a/R22和R32的气相粘度;R152a、R22、R152a/R22和R133a的PVTx性质、临界性质、
定压比热容、
表面张力、导热系数;R152a/R22和R133a/R134a的相平衡性质等物性数据,精度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还发展了推算流体热物性新的基团贡献法,并成功地应用于推算甲烷系和乙烷系氟利
里昂物质的饱和蒸汽压、饱和气体和液体密度、表面张力、粘度和导热系数。并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近30篇为SCI、EI及CA检索)。
1987年起,开展对大气臭氧层无破坏的氯氟烃(CFC)替代物热物性及其应用研究。在混合工质临界轨迹研究基础上提出的HFC152a/HCFC22冰箱被列入《中国消耗臭氧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该项目已通过国家科委和陕西省科委主持的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HFC152a/HCFC22基础物性研究和冰箱工业化生产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新的混合工质冰箱已经实现产业化,并实现了大批量生产,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研项目
近年来共负责了8项国家或省部级的研究项目,其中包括:
1. 氟氯烃无污染替代物的技术研究/HFC-134a中试合成工艺及应用研究/性能测试(国家计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1~1995);
2. 氟氯烃无污染替代物的技术研究/HFC-134a中试合成工艺及应用研究/应用试验(冰箱)(国家计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1~1995);
3. 氟氯烃制冷剂替代物开发/制冷剂HFC-152a/HCFC22研制(陕西省“1991年科技研究”发展项目,1991~1993);
4. HFC152a/HCFC22混合工质冰箱关键技术研究(国家教委1992年重点科技项目,1992~1994);
5. 对大气臭氧层无破坏的HFC-152a/HCFC-22混合工质冰箱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2~1995);
6. 无公害冰箱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1994年科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1994~1995);
7. 低粘度流体迁移性质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996~1998);
8. 可燃性环保制冷剂爆炸极限的研究(陕西省1998年科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1998~1999)
主要奖励
1. “无公害冰箱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负责人),1998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通过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初评(J-211-2-06, 详见科技日报);
2. “无公害制冷剂热物性研究与应用”(负责人),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3. “工程热力学”教学中CAI的建设及实践(负责人),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5);
4. “氟氯烃无污染替代物HFC-134a的合成小试及配套技术研究”,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
5. 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989年)一项。
代表著作
《机械工程手册基础理论卷第8篇热工学(第2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