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潜
陆军中将、贵州游击军总司令
刘显潜(1865-1938),贵州军阀,字如渊,别号井陆。贵州兴义人。1902年任其叔父刘官礼组织的“靖边”团营中哨,参加镇压广西会党起义军。战后升团营管带。1911年任广西边防军督军,率兵镇压群众反清斗争,后升广西省防军统带。1912年任安义镇总兵兼西防统领。1914年4月被北洋政府委任为贵州黔西观察使。 5月被委任为贵西道尹兼上游清乡督办。1916年1月被袁世凯委任为贵州巡按使,后被迫反袁,任护国军黔军援川总司令,6月被黎元洪授陆军中将衔。后任贵州全省游击军总司令。1920年被王文华等逼走,投靠唐继尧。1922年2月回黔, 11月被北京政府委任为滇黔边防督办。次年任贵州军事会办。1925年被唐委任为第一路军第七军总司令官,率部进军广西。被桂系军队打败,后被迫下野。1938年病死于兴义,终年73岁。
人物生平
刘显潜,字如渊,别号井陆,贵州兴义县人。1865年1月25日(清同治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1885年他补县学生员,次年食廪,后屡试不中,居家赋闲,兼办团练。
1902年,广西会党起义军分三路进攻贵州,攻陷兴义县城。刘显潜的叔父刘官礼奉命在滇、黔、桂边界一带集中武装,组织靖边团营,镇压起义军。刘显潜被委任为中哨,与其堂弟刘显世集结团防兵夺回县城,迫使会党起义军退回广西。刘显潜因功被清政府升为管带。
1911年春,刘显潜被广西巡抚沈秉堃任命为广西边防军管带,率兵驻防黔桂边界,先后镇压了上岩、基马、茶溪等地群众反抗清政府的斗争,被擢升为广西省防军统带。
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贵州、广西相继宣告独立。其堂弟刘显世当上了贵州军政府枢密院枢密员、军政股长,为对抗自治学社为代表的革命势力,他要刘显潜速返兴义,扩充团防,为自己经营后方。
1912年3月,唐继尧率滇军以“假道北伐”为名,颠覆了贵州的革命政权。刘显潜在兴义一带扩充民团,成立“保卫军”四个营,配合滇军镇压革命群众。不久,贵州革命派首领张百麟和贵州巡防军南防统领陈守廉被以刘显世为首的贵州势力追捕,由安顺退至兴仁、贞丰,刘显潜派保卫军前往包围,张百麟等人被迫退走广西。刘显潜在黔西南各县镇压革命党人,因此被唐继尧擢升为兴义总兵兼西防统领。他帮助唐继尧、刘显世稳定贵州局势,镇压汉、苗、回、彝各族人民的反抗,十分出力。当时威宁、水城一带有以安桂林、安鹤翔、安三妹为首的彝、苗人民群起反抗滇军暴行,刘显潜“督饬军队,驰往剿办”,俘获安三妹处死。唐继尧为了加强对与云南毗邻的黔西南地区的控制和便于征收丁粮,命令刘显潜在兴义府六属划拨插花地段,健全行政机构,委派官吏,使盘江一带成为唐、刘政权统治下最稳固的后方。
1914年5月23日,刘显潜被北京政府委任为贵州黔西道尹兼上游清乡督办;7月29日被授予四等文虎章。唐继尧、刘显世认为刘显潜跟随自己“几乎无役不从”,“任劳任怨”,曾先后呈请北京政府授以陆军少将军职,只因“已授文秩,未便准补军官”。1915年6月20日袁世凯又赏给他四等嘉禾章。
1915年8月筹安会成立后,蔡锷和戴戡由天津向贵州发出策划武装反袁的密电。刘显潜见局势动荡,以省亲为名,由贵阳返回兴义募集旧部,又组成四个营,准备应付时局变化。其堂弟刘显治当时任刘显世的驻京代表,屡来函电,认为“滇黔如真反袁,十九无成”,要刘显潜“从速安顿家小”,做好两手准备。蔡锷云南起义后,袁世凯于1916年1月15日提升刘显潜为贵州巡按使,授予他男爵封号,设行署于兴义,企图利用他阻止贵州参加护国运动。当戴戡率领护国军由云南向贵州进发时,刘显潜函令游击军管带易荣黔率部阻止戴戡过境。易荣黔迫于各方讨袁压力,不敢遽行阻止,乃亲往会见戴戡协商,双方未交手,戴于1月24日率部进入贵阳。
1月27日,刘显世被迫宣布贵州独立,但刘显潜受刘显世密嘱,仍向袁世凯电密输诚,为自己留后路。到护国战争在川、湘境内激烈展开后,刘显潜才迫于大势所趋,开始反袁。他驻兵在南盘江一线,防堵由广西进攻滇、黔的北洋军。北洋军进攻云南丘北县时,刘显潜曾派兵威逼广西西隆,迫使北洋军溃退。2月下旬,刘显潜回驻兴义,着意经营自己的势力范围。不久护国军在四川战场告急,总司令部调刘显潜任护国军黔军援川总司令,但他有意迟滞,于3月中旬开始出师,5月下旬才到达四川边界,而四川已于5月22日宣布独立。刘显潜在四川战场未放一枪,便成了“再造共和”的功臣。6月6日袁世凯病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授予刘显潜陆军中将衔和一等文虎章。
护国战争前后,贵州军阀内部逐步形成了以黔军第一师师长王文华为首的“新派”和以督军兼省长刘显世为首的“旧派”。两派斗争十分激烈,刘显世曾拟以刘显潜取代王文华,因黔军官兵反对,未能实现。护国战争结束后,北京政府委刘显潜为全省游击军总司令。刘显世为牵制王文华的力量,令刘显潜回兴义扩大游击军,编成三路,共一万多人。
1920年11月,贵州发生“民九事变”,以王文华为首的“新派”取代了“旧派”的统治,刘显世被迫下野。刘显潜见大势已去,于12月宣布撤销游击军司令部,同刘显世一道赴云南,投靠唐继尧,游击军如鸟兽散。1921年初,刘显潜一度由昆明赴上海,再转至香港,先后与袁祖铭、唐继尧密谋回黔之策。时王文华已被暗杀,袁祖铭组织“定黔军”拟回黔夺权,袁与刘显潜约定“定黔”成功后,由刘显世任省长。刘显潜率两个连的武装,于1922年2月由昆明回黔,在兴义宣布成立定黔军西路总指挥部,抢夺黔西南和黔西北的地盘。为了扩充军队,霸占与滇、桂交界的南、北盘江流域,刘显潜和袁祖铭之父袁干臣不惜网罗广西土匪入黔,导致4月16日广西土匪洗劫南笼县(今安龙县),使人民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一千多妇女被掳掠至广西,造成了贵州历史上罕见的匪祸。
袁祖铭“定黔”得手后,背弃前约,没有把省长一职让给刘显世,刘氏弟兄决定重整旗鼓,驱袁夺权,又乞助于云南军阀。同年11月,北京政府委任刘显潜为滇黔边防督办,他将军队扩充到四个团,设督办署于兴义,与袁祖铭分庭抗礼,并策应滇军入黔。1923年2月初,刘派两个团进据关岭。2月13日,唐继尧派其弟唐继虞率滇军一万余人侵入贵州。刘显潜在兴义与唐继虞秘密会议,宣布驱逐袁祖铭,拥护刘显世回黔主政。袁祖铭军败退走四川,刘显世重新当上了贵州省长,唐继虞任贵州军务督办,刘显潜为会办,安顺以西复为其所控制。是年冬,刘显世病,刘显潜一度代理贵州省长。
1925年初,袁祖铭在川势大,有回黔意图。唐继尧一面向袁让步,自动从贵州撤退;一面趁孙中山在北方病重,向两广伸手。他派滇、黔“建国军”六万余人假道广西入粤。刘显潜被唐继尧委为第一路军第七军总司令官,由黔东南入广西进攻柳州,结果被李宗仁所率桂军击败,退回贵州。不久,滇军侵桂失败退回云南,同时袁祖铭部回黔,在兴义、兴仁、安龙迫使刘显潜的武装大部缴械,小部溃散。刘显潜不得不宣布下野。从此,兴义刘氏武力全部瓦解。
刘显潜晚年赋闲兴义,仍以其权势及影响左右县政和地方公益事业,1938年因病逝世。
人物事迹
主持修建永康桥
永康桥位于兴义市城区西30公里,横跨滇黔两交界的黄泥河深山峡谷之中。桥两岸峭崖耸峙,水流湍急,景色诱人,历为滇桂黔商旅要道。建桥之前以舟楫为渡。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游家徐弘祖(霞客)曾克服交通食宿不便等艰难困苦,到此旅游考察和观光。据清道光年间的《兴义府志》记载,嘉庆丁卯年(1807年),兴义知县陈熙在此始设官渡,撰有《江底官渡记》叙其事,既是解决两省间商旅之需,又为从中收取捐税。但每至洪水季节,翻船事故不断发生,死人现象屡见不鲜,商旅畏途,民众苦不堪言。
1918年,曾任过贵州省游击军司令和滇黔边务督办的兴义乡绅刘显潜等倡仪集资在江底村修建永久性桥梁,桥址选择于峡谷悬崖对峙之处,既使桥面缩短,又使桥基增加了高度,以避洪水袭击。经兴义、罗平等地工匠数年艰辛施工,终于建成三孔石拱桥。全长79.2米,高42米,宽6米。主跨24.06米,东拱净跨9.8米,西拱净跨9.4米,桥面设护栏,高88厘米,踏垛式人行道东西各11级,每级高9厘米;桥面中心护栏外侧,各置精心雕刻的龙头,以示“龙王”镇水之意。在桥东岸,贵州省一侧的悬崖上镌刻“永康桥”四个醒目大字,以及《永康桥记》和游人的留言等等,至今完好无损。由于桥在江底村附近,俗称为“江底桥”。
永康桥造型别致,建筑考究,雄伟壮观,坚若磐石,是谁人设计,工匠们是如何施工已无从查考。经近一个世纪的风化和激流的冲刷,顽石的碰撞,依然如故。特别是1980年的洪水,惊涛骇浪,冲击着桥面,洪水退去,永康桥却安然无恙,雄姿依旧,实属建筑与工艺之精华。目前,永康桥已被云贵两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重建招堤
清宣统三年(1911年),刘显潜集资重修招堤。招堤位于安龙县城东北,是盘江流域著名风景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安笼镇游击招国遴捐银筑石堤,后人为纪念他因而取名“招堤”。乾隆五年(1740年),南笼府知府杨汇集资在堤西端金星山上建3层高阁1座,后因年久失修而阁毁。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兴义府知府张瑛又在金星山上筑屋3楹,不久毁于兵火。直至1911年,时任安义镇总兵的刘显潜与地方人士集资重修招堤及金星山上诸亭阁。刘显潜撰联云:“风景不殊,登临无限山河感;苍茫入望,独立依然云水身。”他还手书匾额:苕请蓄绿。今日的招堤,基本上保留了当时重修的面貌。1958年11月,省人民政府公布招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安龙县志办编《安龙名胜古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3 07:2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