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澍德
东北大学原副教授
刘澍德(1906年6月29日—1970年6月6日),吉林永吉人。1937年毕业于中国大学国学系。
人物生平
1906年6月29日出生于吉林袺农村。九一八后流亡北京,考入中国大学中文系。1935年在《中学》杂志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幽燕行》。
抗战爆发后南下云南,在中学任教,写作了讽刺官僚腐朽和丑恶的《迷》,表现人民爱国精神的《秋肃和春温》等短篇小说,后辑为《寒冬集》。1947年至1949年先后执教于长春大学和东北大学。
1950年任昆明师院副教授,1951年调作协云南分会工作。此后创作了一系列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篇小说《桥》发表于1954年,表现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农民的思想斗争和心理变化,人物刻画生动,语言亲切风趣,富于乡土气息,在当时较有影响。1955年任中国作协昆明分会副主席。1959年发表短篇小说《老牛筋》,描写一个执拗倔强的老农民对集体兴办水利的态度的转变,受到好评。除文学创作外,还参加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史和民间文学的编写整理工作。“文革”中遭受迫害。1970年6月6日病逝。
主要著作
一九五八年
发掘(小说)
1958年1月16日初稿。
1958年4月10日修改。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通讯合集《造春集》,印一万二千册。
上蒜社劳动大革命(通讯)
1958年3月18日夜作。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通讯合集《造春集》,印一万二千册。
新沧海桑田记(通讯)
1958年4月13日作。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通讯合集《造春集》,印一万二千册。
山歌声中栽早秧(小说)
1958后4月18日作于昆明。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通讯合集《造春集》,印一万二千册。
她站在山上高呼(小说)
1958年作。
载《边疆文艺》1958年4月号。
1958年8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印1074册。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通讯合集《造春集》,印一万二千册。
大跃进中的英雄群众(通讯)
1958年5月25日作于上蒜。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通讯合集《造春集》,印一万二千册。
又一张喜报(小说)
1958年5月13日作于竹园。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通讯合集《造春集》,印一万二千册。
学习晋宁老大哥的共产主义精神(通讯)
1958年6月5日作于晋宁。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通讯合集《造春集》,印一万二千册。
有心人(小说)
1598年7月7日作于昆明。
载《边疆文艺》1958年8月号。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通讯合集《造春集》,印一万二千册。
诀别(小说)
1958年作。
1959年1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印3075册。
载《边疆文艺》1958年10月号。
造春集(小说通讯合集)
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目次:有心人、山歌声中栽早秧、她站在山上高呼、副社长陆新、新来的社员、小河两岸的灯火、发掘、没有退休的人、新沧海桑田记、大跃进中的英雄群众、上蒜社劳动大革命、又一张喜报、学习晋宁老大哥的共产主义精神、沉舟记、后记。
后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有人将全国人民在生产大跃进中的创造、发明、干劲、钻劲以及一切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喻之为另外创造一个春天,我认为这是个非常恰当而又富于诗意的比拟。
春天是万物萌动的季节,它代表欢畅、代表发展、代表新的阶段开始和新的力量的日趋壮大。
云南高原虽然是四季如春,但云南的劳动人民,在解放后、在合作化运动以后,才真正的进入春天。
冲出严寒,走入春天,人们开始看见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他们并不以进入春天而满足,要在自然界春天以外,另创造一个春天。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东西,大多数是反映云南农村生活的,写作时间从1955年农业合作化高潮,到今年的农业生产大跃进。
就在结集这么短短时间内,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又出现了许许多多前人不敢做也不敢想的新鲜事:谷物的高产和丰收,科学技术方面的革新、改进、创造与发明,新型的劳动人民,成批的登入了从前不敢企望的学术领域,……这就充分证明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没有什么奇迹创造不出来的。
集中新收的各篇,几乎全是反映创造春天人们的劳动生活,而且在大跃进中写的占十之八九,同时又在最近编成的,虽然自己写的东西和当前情景很不相称,仍然将它名之为“造春”。
在进入春天之前,总要经过一段严寒的日子。集中最后一篇“沉舟记”,便是云南农村在解放前悲惨气象的一个缩影。
回顾走过的冬天,便愈来愈感到春天的可爱与可贵,我们将要更努力于春天的创造。
听从编辑同志打破结集常规的意见,把几篇粗糙的通讯也收在集子里面。
是为记。
1958.7.5
一九五九年
老牛筋(小说)
1959年9月14日初稿。
1959年10月6日重改。载《边疆文艺》10月号
1959年12月23日至26日(连载)《光明日报》“东风副刊”
1960年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云》(短篇小说集)。
1961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单行本印2100册。
1979年5月收入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澍德小说选》,印十二万二千五百册。
1981年4月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桥》,印一万九千册。
红云(小说)
何时创作,待查。
1959年载《峨嵋》创刊号。
1960年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云》(短篇小说集)。
同是门前一条河(小说)
1959年8月3日作于翠湖。
1959年载《人民文学》9月号。
1960年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云》(短篇小说集)。
1979年5月收入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澍德小说选》,印十二万二千五百册。
郑嘉(小说)
1959年作。
1956年载《边疆文艺》6月号。
1960年1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印1580册。
1960年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云》(短篇小说集)。
1979年5月收入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澍德小说选》,印十二万二千五百册。
月下种瓜(小说)
1959年作。载《新观察》
1960年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云》(短篇小说集)。
赫猛的胜利(小说)
1959年作。
1960年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云》(短篇小说集)。
一九六○年
红云(短篇小说集)
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目 次:老牛筋、红云、赫猛的胜利、同是门前一条、郑嘉、月下种瓜、后记。
内容提要: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包括老牛筋、红云、赫猛的胜利、同是门前一条、郑嘉、月下种瓜等六篇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作者在这些短篇里,以朴素的笔触、细致地刻划了不少性格不相同的农民形象,例如在解放前“蒸不熟、煮不烂”,而在大跃进面前终于服了输的“老牛筋”;辛劳终身,年近七十才偿到生活甜味的郭老奶(《同是门前一条河》);浑厚朴实,看去“软巴巴”而内心却充满革命热情的团支书郑嘉;大公无私,敢想敢说敢干的青年妇女段红云(《红云》)。从这些作品和它们的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大跃进时代的农村面貌和人们思想的巨大变化。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更值得我们学习。
寒冬集(短篇小说集)
1960年4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印一万二千册。
目次:沉舟记、塔影、“岂有此理”、折磨、送客、迷、葵倾、秋肃与春温、瓜客、飞、后记
后记: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一些东西,是我解放前的一些旧作。
从前,我向来不曾、也不敢涉想从事文学工作。因为自己感到没有才力,又缺乏修养,而主要的是:在旧社会靠写东西很少能养活人。但是,我喜欢文学;在生活中有所感触,便把它写下来,用以自遣,不求人知。当时,有熟人办刊物,向我索稿,便将寻些重重复复萦绕在头脑中,或时时处处可以看到的一些触目惊心的东西写下来;有时一年写一、二篇,有时三、四篇(全是短文),写完了,随便署个名,寄走后,便不再过问了。直到现在并不清楚:写过多少东西,用过几个笔名,这就因为自己认为个人写的,还不很象文学作品,同时,又不想搞文学工作,也便取了这样轻视态度。
解放后,搞起了文学工作,仍然抱着“从头作起”的态度。对于过去的东西,直想决然舍去,认为那些东西,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均极薄弱。但是,既然搞的是文学工作,即使下决心从新开头,旧的东西也还有千丝万缕的牵系。有位关心我的同志说:“你不该——实在也不能斩断自身发展的历史,就象在旧墟上建筑新居一样,无法脱离原有的基础。陈灰朽木,自应扫地出门,但那些尚属坚固的石脚对起新屋仍有用——检查过去,对比现在,瞻望未来,道路才会开阔。”我接受这个劝告,认为回顾一下过去,虽不能得出有益的经验,至少可以避免重蹈以前的覆辙。这样,我才有兴致对过去这些东西作一番拾掇。上海文艺出版社认为可以出版,我将某些篇作了一些修整(动的多属文字),结成这个《寒冬集》。
这些旧作,如果有一点值得自己重视的话,那便因为这些东西是我多少不眠之夜,从沉思、凝想、苦恼、郁愤中孕育出来、生产出来的。它们标志着我的创作道路,也标志着我的生活道路。
我的家乡在松花江右岸。农历九月降雪,十月封江,树结霜花,门外是一片白茫茫雪野,松软的土地在严寒下凝固、萎缩,地壳冻得坚如钢铁。入“九”以后,大地不时发出轰轰的震响,随着响声,地面、江面冻炸出一两寸宽的裂缝。在“九一八”那年冬月,我独自坐着单马爬犁(雪橇),从家奔向省城。下午出门,天上落着雪花,走出村子不远,忽然刮起大风,雪片儿劈头盖脑、漫天漫地的洒落下来。狂风夹着雪雹,把天地搅成灰蒙蒙的一团。天色渐暗,道路已经被雪埋没,老马迎着风雪,飞也似的狂奔。雪块子打得眼睛睁不开,只好握住缰绳、闭上眼睛,任它向前奔去……按照时间和驰行的速度,早该到达吉林,但睁眼一看,面前仍是白茫茫、灰蒙蒙的,不但不见省城,连个村子也没经过。这时,我的身体渐觉冷不可支,棉鞋里的双脚,早已失了知觉。我不由有些心慌:“坏了,这样跑下去,会冻僵在雪野中的。”天黑以后,风停了,在夜色昏蒙时分,满身挂着霜穗、跑起来悉索作响的老马,停在一个农家门前。我支着半僵的身体,爬下雪橇,摸索着拍击大门,在开门的呼声中,我醒转过来,知道:我到达的不是省城,却是我的邻村,距家仅八里远;可是我的老马竟奔驰了超过百里的路程。
杜甫诗中有这样两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每次读来,总不免因为境遇恰合而深为感动。“九一八”后,我从东北流浪到北京;“七七”以后,又从北京流浪到云南。二十年塞北,十年京华,二十年滇南,构成了我的生活的道路;这条漂泊的道路,我是在风雪迷茫中走过来的。在北京时,我怀念那条大江,那片草原和草原上那些受难的人;来到云南,又在怀念草原之外,怀念那沦陷的古城和古城中共同患难的朋友,以及那些善良勤劳富于民族自信的人们。当时我觉得:云南气候虽好,人民仍然生活在寒苦之中。云贵高原虽不象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受到敌伪的压迫,但劳动人民在“抗战建国”口号下所受到的剥削,也是极为残酷的,广大的劳动人民,在风雪严寒的淫威下,盼望阳光,等待黎明。
在那黎明前的黑暗时刻里,我往往午夜醒来,在校院里往返徘徊,想在暗夜中望出一条道路。但是,一个民族道路,只有站在进步思想的高处和群众斗争中间才能看到;也只有看到的人,他的作品才能成为前进的号角。
当时,我看不见冲出寒冬和晦暗的道路,映在眼前的,只是过去的残破衰歇的景象,因之乡土思念便千百次萦在心头;在这样情况下,我写了《秋肃与春温》、《瓜客》和《飞》。云南地处西南,以为是安全大后方,反动统治者,假反帝抗战之名,大肆搜刮:这边里起高楼,那边里丢城池;这边里升官发财,那边里投河上吊……到了日寇入侵,腾(冲)龙(陵)失陷,仍不能使贪污糜烂现象稍有收敛;在这样情况下,我写了《迷》、《折磨》、《塔影》和《沉舟记》等篇。
由于我写这些东西,只是为了推却思想上的重压,吐出心头的郁愤,没有把它当作唤起斗争、教育群众的武器,所以我的作品里面,多是揭露,少有方向;多是否定,少有肯定;多是个人的奋斗,少有集体的抗争;多是严寒中的朔风凛冽,少有从残冬里透出来的春的气息。
鼓励我从事文学工作的同志们,关心我的写作进程的读者们,我把这些苍白的作品捧献在你们面前,提供你们批评我、指正我的一些材料,如果在这些不成样子的旧作中,能够看出一点点浅薄的爱国主义和蒙昧的民主要求,对我便是极高的评价了!
一九六○年春日于昆翠
一九六一年
拔旗(小说)
1961年1月10日于昆翠。
1961年载《人民文学》1月号。
1963年11月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卖梨》(短篇小说集),印二万六千册。
1979年5月收入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澍德小说选》,印十二万二千五百册。
1981年4月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桥》,印一万九千册。
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几个问题(论文)
1961年载《文学评论》3期。
甸海春秋(小说)
1961年5月1日作于燕头、云尾。
1961年6月18日修改。载于《人民文学》
1961年9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印10100册。
1963年11月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卖梨》(短篇小说集),印二万六千册。
1979年5月收入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澍德小说选》,印十二万二千五百册。
1981年4月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桥》,印一万九千册。
卖梨(小说)
1961年末作。
1962年载《文艺红旗》。
1963年11月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卖梨》(短篇小说集),印二万六千册。
1979年5月收入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澍德小说选》,印十二万二千五百册。
1981年4月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桥》,印一万九千册。
目标——正前方(小说)
1961年4月作于昆明翠湖,载于1961年《解放军文艺报》。
1963年11月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卖梨》(短篇小说集),印二万六千册。
新居(小说)
写作时间待查。
1963年11月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卖梨》(短篇小说集),印二万六千册。
一九六二年
粗浅的体会(论文)
1962年作。
1962年载《边疆文艺》5月号。
春雪后(小说)
1962年10月17日作。载于《长春》。
1963年11月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卖梨》(短篇小说集),印二万六千册。
归家(长篇小说)
1962年9月23日完稿。
1963年3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印五万册。
一九六三年
归家(长篇小说)
1963年3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印五万册。
内容提要:农村姑娘李菊英,在农业专科学习毕业后,怀着为农业技术改革服务的远大抱负,回到了阔别五年多的家乡。这时,农村已经人民公社化了,在她离家时,由于父辈在合作化道路上的分歧,导致和她已经订了婚,并且是从小一块长大的爱人朱彦解除了婚约。现在,她回到家来,朱彦已经担任了生产队长,在整风整社中,还评为“五好干部”。因为过去的历史关系,两个青年人心里仍然存在着许多误会与隔阂。小说即以菊英归家后的生活遭遇和两个青年的感情纠葛为情节的主线,围绕着他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展现了公社化后云南农村生活的若干侧面,反映了农村中两条道路的斗争,刻划了1961年整风整社后农村新老干部的精神风貌,以及她对农业技术改革的迫切愿望。
本书是这部小说的上部。关于菊英如何在农村中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以及她的生活遭遇将起什么样的变化等等,将在下部中继续展开。
卖梨(短篇小说集)
1963年1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印二万六千册。
目 次:拔旗、甸海春秋、目标——正前方、卖梨、新居、春雪后。
内容提要:本书共收短篇小说五篇,散记一篇,都是反映当前农村现实斗争生活的。《拔旗》通过两个人民公社竞赛的故事,塑造了两个性格不同的人物,张太和暴躁自满,已得的荣誉碰都碰不得,而黄立地失败不气馁,既能联系群众,又能坚持原则,从而表现了他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崇高精神。《新居》描绘了农村阶级斗争的一个插曲,通过富裕中农田喜争夺新屋的场面,反映了生产队长田乐的足智多谋和高度的阶级警惕性。《卖梨》描绘老汉左国外出卖梨的一段遭遇,勾勒出了他处处为公,处处为集体事业而斗争的面貌。《目标——正前方》写的是复员军人范祖农回乡生产的事故;《甸海春秋》反映的是一个生产队长的日常生产劳动;他们的性格虽然不同,但都闪耀着社会主义新人的光芒。
一九七九年
刘澍德小说选
1979年5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印十二万二千五百册。
目次:序、沉舟记、塔影、桥、新来的社员、副社长陆新、老牛筋、同是门前一条河、郑嘉、甸海春海、拔旗、卖梨。
湖边纪事(遗著,中篇小说)
写于“文革”前,“文革”被抄家抢走半部,今下落不明。
1979年载《边疆文艺》3月号。
幸福梯(遗著,长篇小说,未完成,现只有八万字)
写于“文革”前。
1979年载《滇池》第一期。
一九八○年
卖梨与归家(长短篇小说集)
1980年9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1年8月出第二版。
目 次:拔旗、甸海春秋、目标——正前方、卖梨、新居、春雪后、归家
内容提要:《卖梨》是一个短篇集,共收小说五篇,散记一篇,都是反映六十年代初期农村斗争生活的。
《归家》是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它写农村姑娘李菊英为了实现科学种田这一远大目标,重回阔别五年多的家乡。离家时,由于父辈在合作化道路上的分歧,竟把眼她要好朋友朱彦订的婚约给解除了。后来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朱彦当上了生产队长,并评为“五好干部”。因为过去的历史姻缘,彼此仍未能忘情。小说即以菊英归家后的生活遭遇和与朱彦之间的感情纠葛为情节的主线,围绕着他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展现了公社化后云南农村生活的若干侧面,反映了农村中两条道路的斗争,刻划了60年代初期农村新老干部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对农业技术改革,实现科学种田的迫切愿望。
一九八一年
桥(中短篇小说集)
1981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印一万九千册。
目次:桥、副社长陆新、老牛筋、拔旗、甸海春秋、卖梨。
一九九○年
篱(短篇小说)
原载《文艺复兴》1947年3月1日第三卷第一期。
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37-1949《中国新文学大系》第5集短篇小说卷。
作品一览
出版图书
关联专辑
刘澍德的生平和创作
刘澍德小传···梁理森
我们的父亲刘澍德···刘景行 刘文宓
怀念刘澍德同志···孙凯宇
怀澍德···王西彦
我所知道的刘澍德同志···晓 雪
忆刘澍德···方龄贵
记刘澍德同志二三事···刘景行
想起了刘澍德同志···唐正祥
怀念我敬重的作家刘澍德···吴慧泉
刘澍德和他的《归家》···洛 汀
悼刘澍德同志···端木蕻良
蜻蛉河的怀念
——刘澍德和他的《寒冬集》轶事···郭思九
缅怀刘澍德···吴 棠
我的国文老师刘澍德···陈润圃
评论文章选辑
《中国当代文学史稿》(大陆部分摘)···林曼叔 海 枫 程 海
关于两年来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小说···康 濯
合作化是唯一正确的道路——《桥》读 后···徐 达
论刘澍德小说···集体讨论 肖祖灏执笔
《刘澍德小说选》序···陆万美
刘澍德的短篇小说···刘 金
深入生活 反映农村——简谈刘澍德小说的艺术特色···王祖武
刘澍德的人物塑造···宋学知 姚善义
刘澍德近作中的农民形象···李荫后
浅谈刘澍德文学言语的艺术特色···罗大眉
谈刘澍德短篇小说的艺术风貌···宋学知 姚善义
评《桥》··· 王 漠 柏 汀
高正国的命运——评刘澍德的《桥》···唐 挚
新的人物 新的思想——读《她站在山上高呼》···吴德辉
生动扎实的《老牛筋》···严家炎
谈谈“老牛筋”的性格···吴国柱
“老牛筋”的新生···叶圣陶
深沉的恨 热烈的爱——评刘澍德同志的小说《老牛筋》···陶 陶
激情的河流——读刘澍德的小说《同是门前一条河》···郑祖杰 张静江
从一篇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谈起——读刘澍德同志小说《同是门前一条河》···斯 艺
题材 思想 艺术(摘)——谈谈1961年的几个短篇···李希凡
读《拔旗》···李广田
略读《拔旗》的艺术特点···越 人
刘澎德小说创作的发展轨道···杨肇焱
《归家》——一部有特色的新作···刘 金
《归家》漫评···庞瑞垠
新的课题 新的探索——《归家》读后···佘仁澍
再谈《归家》上部 ···吴国柱
评刘金同志对《归家》的评论···孙光萱
《归家》的思想倾向和艺术倾向···樊 骏 吴子敏
《归家》探索了什么?···王 松
不真实的描写——谈《归家》中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形象···姜文军
《归家》的矛盾冲突及人物形象···许孝伯 陈奉德
评《归家》中朱升的形象···苗 岭
刘澍德《归家》小引···刘 金
简论《归家》在刘澍德创作中的地位··· 宋学知 姚善义
《归家》主要人物形象评析——兼谈人物精神面貌的丰富性复杂性问题···曾文渊 吴立昌 载厚英
“儿女情长”还是“小资产阶级”爱情?:刘澍德的《归家》···陈顺馨
《归家》讨论综述···梁理森
附录
刘澍德著作系年
评论文章目录索引
改版致读者(《边疆文艺》1957年第一期)···刘澍德
粗浅的体会——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刘澍德
山 路···刘澍德
诀 别··· 刘澍德
刘澍德——周扬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的一面大黑旗···云南省文联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联合战斗团
从《桥》到《两家人》出笼的前前后后···云南省文联《文艺战线》编辑部
彻底清算刘澍德及其后台推销“大连黑会”黑货的反革命罪行···云南省文联《卷巨澜》战斗队
后记···刘景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4 20:3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