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牧(1011-1064年),字先子,号长民。宋代杭州临安(杭州)人,后为西安(浙江衢州市衢江区)人。曾任兖州(山东兖州)观察推官、大理寺丞、广南西路(桂林)转运判官、湖北路(湖北)转运判官、尚书屯田郎中等职。刘牧易学的形成对象数易学乃至整个易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牧(1011-1064年),字先子,号长民。原杭州临安(杭州)人,后因祖父
刘彦琛为吴越王将,“有功刺衢州,葬在西安”(
王安石《刘君墓志铭》,见《
王文公文集》卷九五),故又为西安(今浙江衢县)人。他“少则明敏,年十六求举进士不中”,(同上)故买书闭门读之,再考而为举首,调任衢州
军事推官。后在
范仲淹、
富弼等推举下,曾任兖州(今山东兖州)
观察推官、
大理寺丞、广南西路(今桂林)
转运判官、湖北路(今湖北)转运判官、尚书屯田郎中等职。
刘牧一生治盗贼,平叛乱,政绩显著。宋介石评价他治理
馆陶之时说:“若夫行乎仁义,使百里之内咨而嬉,癯而肥,疮而良,匮而昌,兹县令之事也。先之固能行之矣。”(《徂徕先生文集》卷十八)他为官极为清廉,“于财物无所顾计”,以至“家贫无以为丧,自棺椁诸物皆荆击士人为具”,但是他才学双全,为当时人所赞颂。《
宋元学案称:“先生既优于学,优于才,又为范、富二公所知,一时士大夫急誉之。”(卷二)学术上曾拜
范仲淹为师,致力于实学。在任兖州观察推官时,“又学《春秋》,于孙复与古介为友”,“从学于泰山之间”,属宋代
泰山学派,被《
宋元学案》列入“泰山学案”中。其
易学师承范谔昌,传
陈抟河洛之学。《
宋元学案》云:“先生又受《易》学于范谔昌,谔昌本于许坚,坚本于种放,实与康节同所自出。”《
东都事略 儒学传》云:“陈抟读《易》以数学授穆修,以象学授种放。放授许坚,坚授范谔昌。”《
宋史朱震传》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
河图》《
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从以上记载看,刘牧
易学渊源师承分明,当来自道家。
清代
朱彝尊《
经义考》载其
易学著作有:《卦德通论》一卷(《绍兴书目》作《
统论》),新注《周易》十一卷(《绍兴书目》作十卷),《周易先儒遗论九事》一卷,《
易数钩隐图》一卷(《
读书志》、《绍兴书目》作三卷)。其门人“秘(
吴秘)上其书于朝,黎献(黄黎献)序之”(《
宋元学案》卷二)。其易注今不传,而《
易数钩隐图》保存在《
道藏 洞真部 灵图类》。其生平事迹主要见
王安石撰写的《墓志铭》、《
宋元学案》、《
宋史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