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皑
政协会理县首届委员
刘皑(1882—1959)字子美,男,汉族,清光绪八年(1882)生于撒莲,同盟会会员。曾任政协会理县首届委员、一次会议主席团成员。1951年辞去教师职务,1959年病故于家,77岁。
人物生平
刘皑自幼攻读经书,聪颖过人,学业优异。17岁参加府试,中秀才,为廪生。3年后又考取岁贡,被荐至京城国子监深造。光绪二十九年(1903),皑参加四川省最后一次乡试落榜。后逢清廷废科举、办新学,遂考入成都省立高等学堂就读。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在各地宣传革命,发展组织,刘皑受革命思想的启迪,决心投身革命事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毅然在校秘密加入同盟会。同年毕业后,返回故乡撒莲,一面开创新式教育,一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将粤汉、川汉铁路拱手卖给帝国主义,全川公愤,各地同志军纷纷兴起。刘皑在家乡发动千余人,成立保路同志会,组织同志军。除声援成都的保路运动,檄讨制造“成都血案”的四川总督赵尔丰外,还抗粮抗捐,提出“打倒三王”(指宁远知府王典章、会理知州王香余和迷易巡检王铸铭)的口号,积极准备就地起义。以响应同盟会提出的在四川“组织学生,联络会党,运动军队,发动起义”的号召。在刘皑等人的策动下,会理东路的曹皎洁、南路的王竹斋也准备号召哥老会响应起义。惜事机不密,为官吏侦知,下达捕刘密令。幸得亲友相告,刘连夜出走成都,未遭毒手。
武昌起义成功后,云南宣布独立,四川军政府亦相继在重庆、成都成立。此时,刘皑潜回故里,积极策划会理反正。当时会理知州王香余意存观望,迟迟不予明确表态,直至云南都督蔡锷决定派滇军两路入蜀,其中一路即将抵达会理,西昌的宁远府官吏也于宣统三年(1911)阴历十月十九宣布反正后,王余才不得不于当年十月二十日宣布独立。会理反正后,除仍由王香余任知州外,临时建立了自治总局,下设清理财政、文牍、庶务、制造等科,刘皑在文牍科任科员。
民国元年(1912),刘皑去成都,任成都《火犀报》编辑。民国4年(1915)返乡,西昌当局欲委以宁远中学校长职务,他辞而不就。挚友张绍扬在成都任要职,多次来函劝荐,均婉言谢绝,仍以桑梓教育为重。民国8年(1919),迁居会理县城,奉委出任会理县劝学所视学,深入乡村视察全县学校,多步行,不用舆马;常自费购买图书、文具,奖励优秀学生。所到之处,拒绝酒席招待,关心教师疾苦,深受敬重。其后,长期担任县立中学、女子小学国文教师。会理临时参议会成立,当选为副议长。
民国30年(1941),会理率省令续修县志,刘皑出任主编。时值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修志经费微薄,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他收集资料,编写志稿。惜完稿部分均已散失,仅存县志纲目一纸、请发经费报告数件。
刘皑精通国语,于文字学、音韵学、语法、辞章尤为稔熟。教中学国文时,曾作语音标准规范化尝试,以《康熙字典》切韵的北京语音开普通话教学之先河。为人清廉耿介,公正直率,终生安贫若素。解放后四川省文史馆其从事文史研究工作,因年老体衰而婉谢。曾任政协会理县首届委员、一次会议主席团成员,主动将藏书数百部捐献会理县图书馆。1951年辞去教师职务,1959年病故于家,77岁。其诗、联遗作甚多,惜多散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4 10:0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