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亚
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刘盛亚(1915—1960),笔名S·Y、轼俞、纾胤、寺将、士怀、成敏亚,四川省重庆市大梁子(今市中区新华路)。曾担任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7年被聘为成都进步报纸《西方日报》副刊主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0年4月因病逝世,终年45岁。
人物生平
刘盛亚(1915—1960),笔名S·Y、轼俞、纾胤、寺将、士怀、成敏亚,四川省重庆市大梁子(今市中区新华路)。父亲曾在南京、北平、成都等地一些大学任教授。刘幼年随父在各地就学,受到良好教育。
1935年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历史。1938年5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和全国文协总会会刊《抗战文艺》上发表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卐字旗下》《小母亲》等作品。7月同周文、王白野一起创办了进步文艺周刊《文艺后防》,任编辑,发表了大量进步作家的作品。1939年在四川省立戏剧学校任教,担任《捷报》等报纸副刊编辑。1941年初,先后被选为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和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不久回到重庆。
1942年在郭沫若领导下,与于立群、郭培谦等集资创办群益出版社,任总编辑,编《中原》月刊。该社曾出版了郭沫若的《屈原》《虎符》《十批判书》《甲申三百年祭》,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夏衍的《水乡吟》和陈白尘的《寒岁图》等数十种进步文艺作品和学术著作。1944年到乐山任武汉大学教授,与武汉大学进步师生创办了《星期文艺》,写了反映教育界清苦生活的长篇小说《彩虹曲》,在成都《华西晚报》连载。1945年到成都,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1947年被聘为成都进步报纸《西方日报》副刊主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到重庆,在重庆文联工作。1951年开始从事专业文艺创作,曾任中国作协重庆分会理事、重庆市政协委员、西南师范学院教授,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0年4月因病逝世,终年45岁。1979年9月,四川省文联为刘盛亚改正错案,恢复名誉,并举行了追悼会。
主要作品
刘盛亚自1933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早期作品有反映清末爱国志士彭家珍炸良弼的历史小品《轰》,有以艺人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为题材的短篇小说《白的笑》。1938年5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和全国文协总会会刊《抗战文艺》上发表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卐字旗下》《小母亲》等作品。发表了《新居》《英雄城》《高射炮手》等数十篇作品。主要著作有《夜雾》《水浒外传》《星》《南朝金粉》《钟楼怪人》(据雨果《巴黎圣母院》改编)《木工黄荣昌》《水底捞船》等。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刘盛亚选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6:0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