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
上甘岭战役打响了,来自山东新泰的排长刘绍安和来自江苏泰兴的副排长张志久两人在战壕里约定:“万一我们中有一人死了,活着的人就要去照顾对方的父母。”战斗中,张志久不幸牺牲。与战友的“生死之约”,让刘绍安义无反顾地踏上践诺之路。
刘绍安模仿张志久的笔迹,每月给张家寄去“平安信”和津贴,直到两年后县政府为烈士发放抚恤金和烈士证,这个 “秘密”才为人所知。1963年,刘绍安面临转业时,他忘不了对牺牲战友的承诺,主动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裕生活,放弃了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升职和回老家工作的机会,毅然去侍奉战友的双亲。他跪在自己的生身母亲面前,哭诉着“生死之约”,得到了母亲的赞同之后,就径直来到了泰兴。他看到张家境况的窘迫:父亲长年在外奔波,一家四口人栖居在两间破芦苇棚里,张母在家种地艰难地拉扯着3个孩子。刘绍安这个“儿子”一来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拿出了在部队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卖掉了心爱的部队纪念手表和大头鞋,翻建了3间平房。他每月领了工资,就计划好全家的日常开销。刘绍安家距离上班的基层供销社30多公里,但他舍弃了单位的宿舍,坚持骑车早出晚归,为的就是能够更好地照顾一家老小。张母病危之际,想吃黄瓜,时逢上世纪60年代,又是寒冬腊月,刘绍安一直寻到80公里外的扬州,才买到了一些酱黄瓜,满足了老人的心愿。张母临终前,刘绍安日夜守护床前,为老人倒痰盂、擦身子、剪指甲。张家父母过世后,刘绍安继续承担起供养3个弟妹生活、学习的重任,直至他们成家立业。刘绍安一生多次光荣负伤,饱经沧桑,5个子女都是基层最普通的劳动者,有两个还是下岗工人。作为一个多次立功的
抗美援朝老英雄,刘绍安甘守清贫,从未向政府要过照顾,一辈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面对一些人的不理解,他坚定地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了战友的重托,我无怨无悔!”
刘绍安在服役期间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回地方工作后,他不改英雄本色,还经常热心帮助当地的困难百姓,多次受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刘绍安感人的经历拨动了世人的心弦,他光荣当选为江苏省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他的事迹先后被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新浪网等30多家媒体报道。后又被事迹发生地的泰州淮剧团搬上了舞台。舞台剧名称:《诺言》
以全国道德模范刘绍安原型,新编的淮剧现代戏。
抗美援朝时期著名的
上甘岭战役中,山东籍刘绍安与战友江苏泰州籍
张志久的生死之约,上甘岭战役中,张志久牺牲,刘绍安忠实的实践着战壕里的诺言,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烈士一家的事迹。由剧作家徐新华编剧、
王友理执导、泰州淮剧团韦锡峰并特邀江苏省淮剧团当红旦角
陈芳联袂主演。
该剧语言质朴又诙谐、表演朴实无华真挚感人,上演百余场,轰动江、沪,相继荣获舞台精品工程和
五个一工程奖。
上甘岭,战壕里只剩下刘永安与张立久,两人许下生死诺言……立久牺牲,战壕里的生死之约,却让活着的永安信守了一生,他放弃提干,惜别双目失明的的母亲和望穿秋水的未婚妻杨凤英,只身千里来到一贫如洗的立久家,赡养志久的母亲照顾立久的弟妹。 张家妹子杏芳认为丢下仕途、亲娘,甘愿到这穷乡僻壤劳苦一生,除非他是神不是人,百般试探与考验,永安终以真心赢得了信任,永安的一片赤诚,不仅使张家重获温暖,更使杏芳对永安心生爱慕,以海陵的习俗,大胆与永安携手栽下一棵象征永结同心的白果树,明白真相后,永安万般无奈,坦言早已有未婚妻。杏芳后悔做事的鲁莽,决心成全哥嫂早结同心。
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安葬了婆母的未婚妻凤英,遵婆母遗命,只身不远千来到海陵(江苏泰州)投奔永安,要与其白头偕老。可见 到的张家却是已经离不开永安的悲情之家,油枯灯尽的母亲,年幼的弟妹们……永安身边,有一位这么一位敬他爱他的杏芳。这一切凤英瞧在眼里,万分不舍,却又毅然决定:“凤英我单身一人何处不容身”编织了一个万分痛苦而又真诚善良的谎言。她离开了她的永安哥,永安对着张家母亲的遗体盟誓,穿着孝服与杏芳成亲,一定要把弟妹们扶养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