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峰,1973年2月出生,山东鄄城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天文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党委副书记、银河系三维结构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科学工作联合中心主任。
人物经历
1991年,刘继峰毕业于
鄄城县第一中学。他在考大学时的第一志愿当时中国最好的天文专业
南京大学天文系,但提前批志愿里填写的北京大学直接录取了他。
1991年7月至1996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学专业,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96年7月至1999年7月,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毕业获得天体物理学硕士学位。
1999年7月至2005年7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毕业获得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在哈佛大学史密松天体物理台做博士后研究。
2006年7月至2009年4月,任哈佛大学史密松天体物理台美国宇航局爱因斯坦学者。
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被聘为哈佛大学史密松天体物理台独立(PI)研究员。
2010年6月,以中国科学院“
百人计划”回中国加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任银河系三维结构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
2014年8月4日,获得“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5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同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8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
2021年4月,任
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科学工作联合中心主任;5月,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2021年6月至2023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党委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2022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23年1月,获得首期“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11月,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党委副书记。
职务任免
2024年11月12日,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经研究,决定刘继峰同志试用期考核合格,正式任国家天文台台长,任职时间从2023年11月起计算。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刘继峰的主要研究兴趣是
黑洞等致密天体和恒星族的多波段观测,致力于使用中国的重大科学装置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光谱巡天,结合海量多波段数据,利用云计算手段,试图解答关于致密天体和恒星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
在北京大学就读的7年里,他跟随乔国俊教授从事脉冲星辐射机制的数值模拟和观测比较工作。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期间,他运用
哈勃空间望远镜、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卫星以及位于南美智利的6.5米望远镜从事黑洞等致密天体的多波段观测研究。在哈佛大学史密松天体物理台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刘继峰与联邦科学家杰弗里·麦克林托克合作,利用X射线谱特征测量黑洞自转和探测黑洞周围的时空弯曲。2009年,作为史密松天体物理台独立研究员从事包括
I型超新星前身星的一些工作。
2013年,刘继峰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对X射线极亮源的动力学质量实现了测量,研究成果于11月28日发表在杂志《
自然》上,被杂志审稿人称赞为“夺取了这个领域的圣杯”。刘继峰领导的国际团队通过精心设计研究方案,巧妙选取了有特色的天体目标,并申请到位于美国夏威夷的8米大型双子望远镜以及10米凯克望远镜各20小时的观测时间,在3个月的时间跨度中,对漩涡星系中X射线极亮源M101 ULX-1进行了研究,最终确认其中心天体为一个质量可与恒星比拟的黑洞。
2015年,刘继峰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从超软X射线源发现相对论性高速喷流。这个发现打破了天文学界以往的认知,揭示了黑洞吸积和喷流形成的新方式。《自然》杂志认为此项工作是2015年度本领域内最重要的五大发现之一。
2018年11月,刘继峰和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白宇基于郭守敬望远镜和
斯隆数字巡天数据库,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开发天体分类器和恒星温度回归器,并把天体分类器应用到最新发布的Gaia DR2星表,揭示了Gaia DR2中天体类型组成。这是国际上使用最大样本开发的天体分类器和恒星温度回归器。
2019年4月,刘继峰、国家天文台杨卉沁博士对于恒星活动性与恒星结构,恒星演化及恒星发电机制的关系提出了一整套完整全面的物理图像和理论解释。这对于恒星活动性领域乃至恒星的结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项研究成果被国际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接收。同年11月,刘继峰、张昊彤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郭守敬望远镜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最大质量的恒星级黑洞“
LB-1”。这颗70倍太阳质量的超大恒星级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堪称“黑洞之王”,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
2022年,刘继峰研究团队利用郭守敬望远镜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大约1037光年、处于双星系统中的宁静态中子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天文》。
人才培养
刘继峰针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科学素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其一,了解科学知识;其二,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其三,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是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刘继峰认为,教育不应该是知识的搬运,而是兴趣的激发,继而做到科创能力的提高。给本科生们上课时,他坚持贯彻自己的这一“信念”。同时,刘继峰还是“科教融合”理念的坚持者,执着于为学生增加更多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在科研实践里进一步将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刘继峰每天来得比学生早的刘继峰,走得也最晚,常常早上7点不到就已经在办公室了,晚上有时候甚至都不回家,直接睡在办公室里。相反的是,他倒不希望学生被动地起早贪黑,要求是在完成每年规定必需的学习任务(投中任何领域的国际会议)之外,“还是得发展一下自己的兴趣”。
刚回国时,刘继峰就创立了名为“AstroPH”的讨论会,试图召集年轻学者们在闲暇时间讨论新发表在Arxiv网站上面的论文,拓展科研视野。
2017年,刘继峰创立了“天文技术午间沙龙”,鼓励大家利用午餐休息的时间,召集各个领域的大咖来给听众讲解一些自己领域的前沿知识,内容也并不局限于天文,物理、计算机甚至硬件设备也都被纳入其中,天文台的所有老师学生都可以参与沙龙进行讨论,一时间得到很多人响应。
2022年第一届天文科学教育研讨会上,刘继峰提到,中国14亿人只有不到3000名职业天文学家,相当于每46万人中才出1名天文学家。他呼吁,在未来10年内将中国职业天文学家人数提升到1万人。他指出,需要进行全链条的设计与思考,持续性、体系性地面向全国中小学开展天文科学教育。希望到2024年天文课程可以辐射几百所学校,5到10年内服务全国25万中小学。
刘继峰建议学生们毕业后用“721”的原则对自己的时间进行规划,即70%的时间集中在目前在做的工作上;20%的时间用来规划未来5年、10年、20年要做的事情,并为之做必要的准备;10%的时间用来给自己营造一个与工作无关的精神家园。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拳拳赤子心,蟾宫折枝桂。宇宙,确属遥不可及,但正是像刘继峰这样的天文科学家,竭力攀入蟾宫折枝,才得以让我们窥见浩瀚而又神秘的宇宙的一隅,挖掘它深处的奥秘。“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刘继峰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不懈地探索未知的宇宙,返璞归真,不忘初心。(《中国科技人才》杂志评)
随着天文学的不断发展,对黑洞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刘继峰就是走在黑洞研究前列的科学家之一。即便困难重重,刘继峰一直步履不停。(光明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