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胄人
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主席
刘胄人,字鲁也,号英雅轩主,1956年出生于汕头市,广东省大埔县人,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主席。
个人简介
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主席
字鲁也,号英雅轩主,广东省大埔县人,1956年生于汕头市。大学中文系毕业。自习书画多年,文章、书画、摄影作品千多幅(篇)在全国200多家报刊发表,书画作品在海内外一些艺术赛事中多次获奖(其中,1996年4月美术作品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书画大展中获奖),名字及作品被收入多种书画家辞典。书画作品被日本、美国、韩国等海外一些机构和个人收藏,举办过《走南闯北·刘胄人摄影展》和《刘胄人书画摄影展》。
人物生平
痴迷艺术
冥冥中注定的事
说起刘胄人对艺术的喜爱,他说是“冥冥中注定的”。刘胄人在汕头出生,1961年5岁时随全家从广州到粤东北的平远县。他的父亲刘寒时任平远县委宣传部部长,母亲陈岱容在平远县人民医院当医生。“文革”时,他的父亲在县里第一个被打倒,作为“黑帮、反革命分子”的家属,母亲也被排斥到长田公社卫生院反省,自身都难保了。“但他们都很宠爱我,我爸爸总觉得自己的儿子‘好叻’(聪明),自学也学得不赖呀。那时一盒高级水彩颜料,7块钱,好贵的,我想要,我妈妈二话不说,就买了。”刘胄人深情地回忆着。
对刘胄人酷爱艺术的最初启蒙正是那些有趣的连环画。“我先后收藏有500多本连环画,每一本我都认认真真去感受——不是文字,而主要是画面吸引了我,经常会临摹其中的精彩画面,渐渐地,在学校内外就小有名气了。”在刘胄人看来,艺术在那时就成了他的精神寄托。
因为能写会画,“文革”的时候,逢学校学工、学农干重活,刘胄人都会被分配去布置宣传栏。1972年,他高中毕业,在县木材厂当林业工人,面对周边环境,他拿起画笔画机台,画工人,画森林……半年多后,他被调到县电影公司跑大机队放映搞宣传。电影放映员在当时是个很体面的工作,可以走遍全县每个公社,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人。这样一来,他的生活积累更丰富了。
刘胄人第一次见报的美术作品创作于1972年,当时是《毛泽东选集》刚发行至平远县,不大的山城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他赶到现场急急画了张速写后,回去再加工。作品选送梅州地区美展后,登在了当时的《梅州日报》美术增版上。“这是我第一次见报的美术作品,我当时捧着它,看了一个多星期呢!”刘胄人讲叙时仿佛回到了过去。
自学成家
“我是个天马行空者”
常被人问起师从哪一位老师?刘胄人总是笑着回答:“我的老师是印刷品和各种展览。”在他看来,艺术是讲灵性的,自学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刘胄人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父亲所任职的平远县委宣传部订了不少报刊,因有父亲帮他开眼界,这就使他有机会见识到不少精彩的美术、摄影作品和中外文学书籍。
在当时,美术是反映政治和工农兵的样板画。可对刘胄人来说,这是重要的艺术历练过程。在平远县的图书馆里,有一大段时间,他都追看上海《文汇报》美术专版。这些反映社会和工农兵的作品,虽然政治性大于艺术性,但是画面表现出来的关注身边人的内容还是感动了他。“每次阅读和欣赏这些报纸,全身毛孔都会尽情张开,只因心里想去迎接和拥抱它。”
上世纪70年代初,刘胄人作为一个文学青年和美术爱好者,因为与一群志趣相合的朋友交流,使得他领略到了这个世界的精彩。从当时的混沌状态进入了豁然开朗的境界。
当时,梅州地区第二汽车配件厂设址平远县郊两口塘,来了不少青年工人。因同样爱好文学艺术之故,刘胄人与厂里的工人廖红球(现为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作家)、陈小奇(歌曲《涛声依旧》作者)交上了朋友。这些“文学青年”自然一有时间就粘在一块了。每次交流都让他们感到彼此精神愉悦、受益匪浅。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前后绘画艺术的了解,刘胄人说是在处于偷偷摸摸的状态下“开启”的:当地有一位美术爱好者谢继菘,有天他们在一起闲坐“聊艺术”,已是深夜却无倦意。谢继菘一时兴起,悄悄将藏在床底下的珍藏品拿出,在刘胄人面前亮了相:米勒的《晚钟》、莫奈的《日出·印象》、蒙克的《呐喊》……这些突如其来的视觉享受直让刘胄人兴奋了一晚,他满脑子都是那些抹不去的美妙画面。这些对艺术感染后的强烈冲击,也对他日后的艺术之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后,虽然人生的际遇发生着改变,但是刘胄人对于艺术的痴迷和追求却从未停止过。1979年,他随着父母调回广州,在广东省美术印刷厂做美术制版员。那时候,他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幸福。那是因为工厂的正对面就是广州文化公园——当时广州举办各种展览最经典的地方!太多的书画艺术品都在文化公园展出。他的工资基本上都用来买画笔、美术书,奖金基本上都花在看展览上了。几乎在广州举办的所有展览,刘胄人都没有落下。
刘胄人的艺术自学是“天马行空”的,他不习惯定格在某派某师的马鞍上前行。任何高手都能成为他的老师,而他的作品却不局限于某个人的师承。他练书法,学古人王羲之、王铎的韵律,倪元璐、傅山的章法与笔势。以后又练了多家法帖,把各家作了适合自己的糅合。
多面媒体人
将艺术继续“杂”下去
有评论家语:“刘胄人是位驰骋于新闻与艺术界的通才与‘剑客’。此‘剑客’擅舞‘六脉神剑’。一是书法;二为绘画;三是摄影;四为文学评论;五是新闻写作;六为散文诗。”
20多年前,在《广东电视周报》头版,刘胄人曾用笔名“鲁也”以专栏画家的面目出现,经营了长达5年多的《中外视波》栏目。每期都以中外电视界拍摄动态为题材刊出速写专栏画,这种形式在当时的全国广播电视报界堪称“一绝”。他这位学中文的人,其速写后来还上了美术高校的教材。
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幅对开大小的刚获奖的钢笔画作品,描绘的是广州市天河区珠村从事乞巧艺术的农妇们的生活场景。他的钢笔画表现力度到位,技巧娴熟,获得了业界艺术家们的褒赞。
如今,他时常碰到一些以前的老读者,还会提起以往那个让人留下记忆的专栏来。大家才恍然大悟:看这名字和画法,当时以为“鲁也”是老头子,现 在才知是位并不老的才俊。
刘胄人反对“艺术符号学”,他不喜欢被贴上标签,希望能全方位立体地去表达自我的艺术。在他看来,终极的艺术境界应是被人们认可的自由宣泄。
刘胄人认为,传统绝对是有高度的,广义的传统应该是可以超越某种界限来获取依据的。如果一些传统的东西因有其局限性而对创新有所束缚,那就应在吸取传统的养分上,大胆突破时空的界限去发展它,而不是畏缩不前。一旦这种观念确立,他就觉得为书为画,既可大胆又显轻松了。
新周刊》曾做过一期“痛打创新狗”的话题。在艺术创新的问题上,刘胄人是反对“伪创新”的,他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今的创作与古人的环境不同,传统的中国画到了现代似乎有种尴尬状态。无法做出古人的韵味来。画家应感知当代,不牵强不做作,发自于内心去创作才是。如果以今人的心态去感知古韵,牵强为古韵而“古韵”是难于重复古人的笔法和意境的。当代人于创作,艺术元素已经很多了。要怀感知古韵之心,但不必刻意过分追求,因为你根本做不到。那所谓做到了的,只是伪古韵。
有些艺术挚友劝他,艺术之事不可太杂,否则出名没个代表性的说法。对此,刘胄人总是这样回答:“其实我终究是个媒体人。媒体人杂一些,懂多一些,表现多一些,多方面出击,这不正是活得精彩的一面吗?实际上就是要‘杂’,我还得继续‘杂’下去。”
客家情结
爱,成为画笔下的感动
艺术是一种混合变出来的东西。她能让人对世界充满热情,并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生活。作为《新周刊》杂志的总编辑,刘胄人深谙其中道理。因此他也总是能用新锐的视角去感知和表现艺术。或许,这新锐的视角,不纯粹是看到了某种风景,而应该说是从风景之下去了解其间的人文内核及人性中最朴实的东西。
一幅名为《阿克苏的阳光》的作品,是刘胄人采风新疆后创作的的画作。作品描画了一对卖哈密瓜的维吾尔族夫妻。他们都是简单而淳朴的人,但却享受着简单与快乐,小小的满足也会让他们觉得生活充满着阳光。故而刘胄人有此一说:“有爱,生活才会成为画笔下的感动。”
今 年52岁的刘胄人,画了40多年的画。“我没有停止过画笔,因为唯有它,才有精神力量的寄托。当人生遭遇不顺时,只要把自己置身于艺术创作中,就能一身轻松了,艺术是可以安抚心灵的。跟定她,会得到你想要的梦。”刘胄人说得很肯定。
当得知记者也是客家人时,刘胄人笑着讲起了亲切的乡语。他那浓重的客家情结,同时也是他艺术创作的激情所在。“我老爸是个很典型的客家人,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客家人都是一家人。’这样的情结也直接影响着我。”父亲去世后,刘胄人承父之秉性热心助人,不少代表客家人的艺术活动也都少不了他。去 年,他曾作为中国广东客家民系著名书画家赴台湾参展,他还为家乡大埔策划出版了大型名片《美丽大埔——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摄影画册。而在记者采访他的第二天,刘胄人又出发了。作为领队,他带着10位粤港著名书画家“清风拂梅州”,到梅州创作、采风,为梅州建市二十周年献礼。
客家情结在其灵魂深处的支撑,是刘胄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表现客家民俗风情的。对乡间花草、土地天空的感受,是他与生俱来的热爱。
一幅名为《八月的乡村》的作品,则是他早期的油画作品。某日黄昏彩霞满天,静谧的旷原村妇走在乡间。他观此景从有感觉而至激动,回到住所,一个小时工夫就将作品画了出来。作品完成后,直让他获得一种艺术感知过后的满足!
从事媒体工作近30年,刘胄人有机会去了世界上很多地方。即使走过千山万水,但家乡山水之美一直是沁入其心灵深处的东西。刘胄人记得,去 年初,南美洲阿根廷火地岛之行,当看到遍地的野花开得烂漫时,他顷刻觉得找到了儿时家乡的感觉,那些封存在内心里的美妙,就在瞬间自然地迸发出来。刘胄人在山地野花间流连了三个多小时,用心将镜头定格了这些美好的记忆。
采访结束前,记者问刘胄人对于将来艺术创作的设想时,他笑言自己有个奢想:干到退休,有自己一堆子的书画集、文论集,那就是他人生觉得最爽的事情了。
言谈中,记者感觉到刘胄人就是这样一位颇有艺术才华的性情中人。
友人谈胄人
胄人那进取、多彩的文笔总能着意刻画人间真善美的形态,其艺术格调是昂扬与曼妙的结合体。于是,艺术“多面手”的布局在人们面前摆开了阵势:感性、激昂、节奏、色彩与律动等,都无不体现了他作为性情中人的个性存在。
看胄人君“扫字”,始觉诧异,继而亢奋,规规整整的方块字,原来竟可以如积木般分崩离析,摇摇欲坠,而最后九九归一,构造出叠岩垒石般的别样风景来。
成就及荣誉
刘胃人曾先后任《广东电视周报》主编、《广东电视》周刊主编。现为广东电视台记者、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新闻学会会员、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广州硬笔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梅州画院院聘画家。画梅作品有《花香自寒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1-27 09:25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