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营广东会馆
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营广东会馆,又称刘营广东客家会馆、广东馆,该会馆位于四川省三台县刘营镇正街中段,距离涪江古渡口仅约500米,其当年依靠码头水运交通,为广东富商云集之处,该广东会馆是刘营镇清代八大会馆之一。
基本简介
刘营广东会馆占地面积2746平方米,建筑面积1872平方米。馆内有山门、正厅、正殿、戏楼等主体建筑,整个布局为坐西向东,完整而严谨,随地势逐级提升。正门宽约4米、高约6米,为彩绘石砌三重歇山顶式建筑。门洞上方有二龙戏珠的浮雕,浮雕上方的匾额刻有彩绘蓝底的“广东馆”三个行楷大字。匾额上方为两重檐式的歇山顶,中间为弥勒佛像;檐角上翘,檐上的龙形浮雕左右对称;浮雕下方是彩绘的凤凰图案。
穿过正厅两侧的石砌拱门,眼前是300余平方米的方形院子,左右两侧是对称的木结构厢房,厢房外有长廊、雕花门窗,室内地面铺有长条形木板。正殿为木结构建筑,井字形雕花木窗。正殿外有多根直径约30厘米的木柱,木柱下的石础刻有呈下蹲式的狮子或者三足蟾。
馆内现存牌匾20余块,每一块的文字都传递着客家传统历史文化。例如,“莫不尊亲”“宗族称孝”“道德盛传”反映了客家人尊崇的孝道文化,“两润三多”反映了乡贤连科及第、官运亨通、多子多寿多财的良好祝愿(“两润”典出传统书斋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黑香”)。据悉,20世纪50年代开始,刘营广东馆被改造为粮站招待所,当时为了防潮,把牌匾拆解下来当作木地板铺在地上,后来才逐渐被发现。
戏楼是会馆中十分引人注目的古建筑,为歇山顶式木结构,由八根粗壮的木柱支撑,檐角的雕刻十分精美:正脊有三层砖雕,彩塑为二龙抢宝和吉祥花卉等图案。戏楼的横梁上方,留下了“清咸丰八年”字样,可知其竣工时间也在1858年。戏楼台前的戏坝广场能够容纳千人。正殿后面的建筑,曾经塑有佛像,因历史的原因,这些佛像早已经损毁。160多年的风风雨雨,给刘营镇带来了无尽的沧桑,而广东客家会馆却保留下了广东移民入川的历史文化。
历史渊源
明末清初。因朝代更替,四川人口稀少,康熙皇帝下诏移民迁川,掀起了由政府主导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大潮。移民的始迁地为历史上的“湖广省”,地域十分广大,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湖北、湖南、福建、安徽、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清代中前期100多年的移民运动期间,广东迁川的数十万移民中,客家人占了主要部分。史载“察各庙之大小,即知人民之盛衰”,“各处会馆之建筑物崇宏壮丽,可为其团结力量最富之明证”,广东客家人迁川后,修建了不少的会馆和祠堂,以此凝聚迁移家族人气。
据专家研究,清代四川(包括今重庆市)的广东会馆有300所左右,分布于四川境内100个州县厅内。这些广东会馆成为客家人留在四川的宝贵文化遗产,有的已经被保护下来并进行文旅开发,如洛带古镇的广东会馆早已为世人熟悉;但有的广东会馆却鲜为人知,或者已经损毁,或者至今尚未进行文旅开发,保持着基本的历史面貌,如三台县就有3所广东会馆,其中刘营镇的广东会馆为三台县唯一保存完好的广东会馆。
刘营广东馆始建时间未详,据左殿“神昭海表”匾额左边一处题字“咸丰戊午孟秋月谷旦”,即此匾额所立时间为咸丰八年,即公元1858年,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匾右的题字一般人都未予重视,书云“出身前任广昌县知县现任潼川府教授加三级之衔 平远弟子敬”,说明此匾为籍贯广东梅州平远县的客家弟子所赠,“神昭海表”四字下面便是这17名弟子的名字,全部为赖姓族人。他们赠送的对象为当时任潼川府教授的老师,此人曾经在江西广昌当过知县,从匾额文字分析,有可能就是出生于平远的客家人氏。而在广东会馆周围,至今仍生活着许多赖氏族人,说明清代梅州平远县客家赖氏家族和刘营赖氏后人之间,应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保护措施
2012年7月16日,刘营广东会馆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68)。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5 19:42
目录
概述
基本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