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街位于贵池南部山区,东依国家级风景区、佛教圣地九华山,北接青阳县,南邻棠溪镇,距城区38公里。全乡辖8 个村委会,76 个村民组,2919户,10796 人。全乡国土面积 22.6 万亩(150.6 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 18.8 万亩,耕地面积 9671亩,森林覆盖率达 80%,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现家家通电、村村通车,
程控电话、无线基站、有线电视覆盖全乡,贵(池)——石(门)、贵(池)——刘(街)、刘(街)——杜(村)公路穿越境内,是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核心区。
刘街介绍
境内现有皖宝刘街年产50万吨白云石矿等企业22 家,二、三产业从业人数 1398 人,2004年工商税收422 万元,是远近闻名的矿业大乡。
刘街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几度慕名漫游刘街,朝行暮宿,吟诗会友,流连忘返。同治年间,南山刘村人、清朝外交家刘瑞芬官至道员、
广东巡抚及驻外公使。他体恤民情,忠心爱国,乡人敬仰,故取其姓命乡名而沿用至今。刘瑞芬族弟刘含芳筹建过清政府北洋水师,姚捷勋曾任民国商务警察厅厅长,姚震、胡子正、刘世珩、姚介富等一代人杰都载入了《贵池县志》。现代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同志更是刘街人民的骄傲。
刘街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刘街境内群山起伏,层峦叠嶂,绿树如云,秀水潺潺。三根尖、金家山海拔千米以上,是贵池区境内最高山峰之一。每当春日,山花万朵,上接云天,真是美如画卷。境内两溪之水,是清溪河的源头,流水自东向西横贯刘衔,古时就是对外经商、运输的黄金水道。
刘街资源众多,资源丰富。这里山高林密,云雾缭绕,是贵池区林木、茶叶的重点产区之一。现已探明的金、银、铜、铁、铅锌、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岗岩等矿产遍布境内。
刘街文化古老,声播海外。刘街是中国古
傩戏的发源地之一,有“傩戏之乡”的美誉。刘街傩戏具有典型的社祭色彩和宗族色彩,演出时村民们通宵达旦,彻夜狂欢。最隆重的是正月十五,各宗族的傩戏在刘街青山庙举行迎神朝庙仪式,又称“嚎啕神会”,人山人海,引来四海宾朋,热闹非凡,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化氛围。傩戏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刘街印象
贵池,在傩戏嘉年华里入梦 预算:1500-2000元
贵池的刘街、桃坡、茅坦都是普通的名字,但傩戏使那里的过年气氛一点都不普通了。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到十五,请、送傩神的祭祀活动都是全民盛典。其中尤以刘街最为著名。要想早点看,初六到达最合适,因为初七凌晨三四点钟,就有请傩神的仪式上演。
一切很是神秘。请傩神的只能是男丁。这自然是来自农业社会的传统。一般于三天前,男人们就要执行沐浴、更衣、不同房的规矩。迎神时,敲锣打鼓,戴着面具。家家户户都会送上很多供品,宰杀的牲畜家禽堆积如山。有趣的是,鸡、鸭头尾的毛不得去除,意为有头有尾。如果你是女性,想看请神仪式要经过一番交涉。
到初七晚上,就可以看到傩戏、傩舞了。表演的还是男丁,但女性有权利当看客了。演出通宵达旦,不仅放鞭炮,还有礼花,更有土铳震天价响。
如果只想看正戏,迟到些也没关系,因为各个村子演出时间不同。
十三那天,刘街源溪村的三个自然村分别到村外的大枫树下迎神,然后在“神树”那里表演傩舞,有舞伞的,有舞古钱的。伞和古钱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表达了当地人对性的崇拜。朝拜洞,也是这个意思。“神树”下,有时参与者达成千上万,有的举着旗子,有的戴着面具,鞭炮、锣鼓齐鸣,绝对是一场嘉年华。
如果你想年前就出发,可以先去佛教圣地九华山待几日。九华山离池州仅40公里。那里的人要过两个年,一个荤年,一个素年,荤年在腊月廿八(小月廿七),举家荤食。到除夕夜,则只能吃素,吃素可不是口头上喊两声,是严谨到要拿草木灰洗碗的,一丝油星都不能沾。
当新年的钟声撞响时,那种气氛,足以让身在都市的人深深震撼。然后,悠然入梦,梦里不知身是客。
刘街青山庙
青山庙,坐落在梅街镇境内,东临南山刘,西眺黄村,南望茶溪汪,北顾山里、山外姚,此处依山傍水,景致宜人。
青山庙建庙、朝庙历史悠久。据《七修姚氏宗谱.卷首三》记载,青山庙始建于元代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是姚姓迁贵池后第十一世祖祖一公捐资建立,后来,元末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汪姓七十一世祖开迁公续建,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姚村姚本宪公又捐资重建,后遭兵燹。清康熙年间众社重建。最后一次修葺是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此庙原有大殿三座,并有一座小庙,总体规模宏大、富丽壮观。
此庙于1951-1952年间遭到彻底毁坏,成为一片废墟。近年,废墟上修建成一座简易庙宇,供奉佛教诸神,有僧人主持。青山庙原为昭明太子祠和都城隍祠,中殿内供有梁昭明太子萧统的牌位。作为联社性质的土地之祭——青山庙会,主要是对本地信仰区域中心的“土主”——昭明太子的朝拜与祭祀活动,同时又复合了佛教、道教诸神,成为多神崇拜、祖先崇拜的民间综合祭祀活动。
约在一个世纪前,每年由九个社联合朝庙。即姚姓五社半,汪姓一社,刘姓一社,戴姓一社,宋村半社。朝庙的繁盛历史当在300年以上。据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姚氏宗谱》“信仰篇.傩戏”记载“元宵清晨更以卤簿导神至青山庙文孝祠,俗谓之朝庙。此俗南边、西华、姚村皆同,惟姚村附近,先到后归,相传为尽地主之谊云。耆老言,古时朝庙,仪仗外,有秋千、抬阁、高跷诸胜。又选俊童十余人,着梨园服,扮故事,立人肩窝上,名曰站肩,其壮丽繁华与江浙等省赛会无异。” 。傩乡古谚:“南边旗子荡里伞,刘锣戴铳汪夹板,山里山外干呐喊,郑家探一探,黄家只有踮脚板。”道出了各傩神会的特点及朝庙之盛况。
1983年后,恢复青山庙会,依照传统的老规矩,农历正月十五上午,按姚村、茶溪汪、南山刘、南边姚、西华姚、荡里姚的顺序依次入场进行朝庙。由姚村的队伍先行到达,俗称“开(庙)门”, 荡里姚最后离开,称“关(庙)门”。各傩神会一律抬着放有面具的龙亭,仪仗有彩旗队、锣鼓队、细乐队,队伍前有开道锣、“肃静牌”、“回避牌”及刀、枪、戟、锤、矛等兵器模型。走在前头的香首手执五色神伞,健步来到庙前的空旷地,一边高喊“朝庙舞伞断”,一边用力舞动神伞。所有的队伍井然有序,鱼贯入场。当六个傩神会全部进场后,众人在龙亭前燃香、揖拜,并互致新春祝福,此时,观者如潮,旗伞遮天;铳炮齐鸣,声震山谷;烟雾漫坡,香溢旷野。朝庙的人群沉浸在敬神祀祖、祈福纳吉的狂欢里。
刘街人文
位于贵池南部山区的刘街,因望族刘氏村落成片,连袂如云,房舍檐牙相啄成街而得其名。自古望族多仕宦,书香出秀才。外交活动家、名宦刘瑞芬就出生在刘街的显赫之家。
刘瑞芬,字芝田,号召我,道光七年(1827)出生于贵池刘街南山刘村,聪颖好学。咸丰元年(1851)中秀才,次年乡试落第,在家乡设馆教书,边授徒边习研“四书”、“五经”,准备继续参加乡试。期间,太平天国兴起,仅六至七年时间就席卷半个中国。战争离乱,作为有志报国的热血青年,在私塾停办,科考无望,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与贵池、青阳许多爱好诗文的文学青年创立“青山诗社”,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咸丰十一年(1861)湘军首领曾国藩与太平军相战于东流。这年五月他与堂弟刘含芳到东流投奔曾国藩,被曾国藩招为幕僚。同治元年(1862)应李鸿章之聘请,入淮军。后随李鸿章的淮军增援上海、江苏。在攻打太平军时,他负责淮军的军械制造,在潜心研制军械同时,积极采购国外的洋枪洋炮,并用心研究洋枪洋炮的功能和使用技术。又将这些洋武器的使方法悉心向淮军士兵传授,使淮军以善用洋武器而闻名国内诸军,受清廷褒扬,当然也深得李鸿章的信任,积功累保升至道员。后李鸿章受清廷之命,督师剿灭捻军。李乃命刘瑞芬在上海负责办理军械转运。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命刘瑞芬主持淞沪厘局,负责筹办军饷。所办的每件事,都受李鸿章赞赏。
光绪二年(1876)秋,刘瑞芬升任两淮盐运使。时淮北饥荒,饥民多逃往扬州一带,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饥民不是成批饿死,便是揭竿造反。刘瑞芬在扬州城外搭棚安置饥民,派人统计饥民人数,按人授食,使饥民有度命之食,有安身之地,为清政府化解了一场危机。
自鸦片战争后,沙俄妄图永久霸占我国新疆伊犁,竟派军舰到上海吴淞口进行威胁。刘瑞芬密奏清廷:在上海小南门刘增设新营,以安置老弱残兵为名,实是扩充精兵,加强防备。俄军见势不敢轻举妄动。这一举措,不仅使上海局势得以缓和,而且吸引住俄军的注意力,间接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招民屯垦,强化了清廷对新疆的指挥权力。洋人在黄浦江上船只经常侵扰南岸华人船埠。刘瑞芬不畏洋人嚣张气焰,不卑不亢,派出水利局委员专管洋人船舶航运之事,并丈量江宽,以水道中分为界,各行其道,迫使洋人不得越线横行。洋人为了偷逃关税,不愿进入海关,要在吴淞口占地装卸货物。刘瑞芬极力反对,据理力争,洋人走私偷逃关税的企图未能得逞,维护了中国海关税收权。洋人为了在中国畅销洋药(包括鸦片),压制中药(包括土黄烟),假意向清廷建议要增加中药税收,意在提高中药销售价格,让国民多买洋药。刘瑞芬识破洋人意图,建议朝廷不要上当受骗,使洋人诡计破灭。
光绪四年(1878)慈禧召见刘瑞芬,一则表扬他维护民族利益,敢同洋人抗争的爱国精神,二则请他分析中外形势。刘瑞芬直言进谏。他说,洋人进入我国传教,诱导我国国民,其真实用心是在同化我国民思想,最终实现其商业利益,对我国危害极大。建议慈禧要建立中国海事,要自己建造海船兵舰。慈禧欣赏刘瑞芬见解,当年就补授他为苏淞太道,兼任江海监督。光绪八年又擢任他江西按察使、布政使、护理巡抚,升三品京堂侯补,加二品顶戴。在江西任上,刘瑞芬加强长江防务,审查了江西许多刑事疑案以及官吏的贪污案。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人物掀起了“师夷长持以自强”的
洋务运动。刘瑞芬是洋务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忠实执行者。他勤理政务,特别是在涉外事件中展显出色才干。正如《钦定国史本传·刘瑞芬》中所述“瑞芬驻沪久熟,悉夷情,遇交涉事,守约持平,华服翕服。”光绪十一年(1885)清廷任命他接替中国第一任驻欧(时称泰西)大使曾纪泽(曾国藩长子),出任英俄大使,授太常寺卿,次年二月授大理寺卿。这年二月十五日,奉命率40余人,乘法沙格林公司轮船,由上海启程,经香港、新加坡、科伦坡,过印度洋入红海,再经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于三月廿一日到达法国马赛。继乘火车两天后到巴黎,再两天后到英国伦敦。从此,他以伦敦为驻点,多次进温则宫观见英国女王维多利亚。
光绪十三年(1887)五月刘瑞芬奉命出任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四国钦差大臣。任上,他先后三次赴巴黎谒见法国总统伯理玺天德,二次去俄国圣彼德堡进见沙皇彼得,一次赴布鲁赛尔谒见比利时国王,一次到罗马朝见意大利君主。为了扩大中国在西欧的影响,他率随从冒严寒酷暑,奔波于各国,一心要把“固外交,达外事”的工作做好。虽外事繁杂,烦恼伤心,他却尽心尽力,政绩斐然,朝廷赞赏,群臣褒扬。
当时沙俄垂涎我国北方领土漠河金矿,“瑞芬亟达总署衙门,创议先自开办”,以绝沙俄之望。清总署立即采纳此议,筹办开矿事宜,沙俄自觉无望,野心方死,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保护了矿产资源。英国殖民者踞印度,占缅甸,又入侵我国西藏。刘瑞芬机智果敢地反复与英外务部相交涉、磋商,最终迫使英外务部致电印总督,撤回了由印入藏的侵略军,并制定了《藏印条约》,使英国殖民者侵占西藏的阴谋破产。
其时朝鲜内乱不止,刘瑞芬上书清廷“朝鲜毗邻东三省,关系甚重。中国能收其全土改为行省,上策也。次则当约英、美诸国共议保护,庶强邻(日本)独占,存藩属以固边陲。”清廷对此议不予理睬。后来事实被刘言中,1894年果然爆发了
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告终。足见刘瑞芬在外交上的远见卓识。
刘瑞芬坚决反对由英国人赫德介绍清廷与葡萄牙立约,将澳门作为葡萄牙商埠,只纳关税,免交租金。他说:“不知大体,只图有益于关税,而不顾中国大局,可叹哉。”然而反对无用,澳门依然成了葡萄牙商埠。尽管如此,但它表现了刘瑞芬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大局观念和深谋远虑。
1858年清廷与英、美、俄、法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停舶。1887年英国在扬子江上游轮船公司总办豪维尔,建议英政府向中国要求到三峡川江航行轮船。刘瑞芬通过英外务部多次说明川江行船危险,意在维护川江航运主权,劝其缓议、慎议,终得英国外务部应允,豪维尔无奈,保护了川江航运主权。
1888年和1889年江苏、安徽,继之辽宁、河北遭遇严重旱灾。身在国外的刘瑞芬心忧灾民,在英国奔走呼号,劝各界人士向中国赈灾,先后筹得8万余英磅,折合白银32万余两,及时送回国内救济了灾民。
英国为维护其殖民统治,对外国赴英留学的名额严限于每国每年不得超过三人。而中国又亟需科技人才,刘瑞芬经过多方求解,每年增16人特许留学生,安排在驻华英舰上请名师教习。还争取了派多批官员、学者赴欧洲考察,促进了中西科技文化交流。
刘瑞芬在西欧各国游览各种园林、植物园、大花园、动物园、休息场所、蜡像馆、博物馆、书院、大教堂,观看军演、戏剧、马戏、音乐会、舞会等,眼界大宽,获益匪浅。深感中国与之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对西方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科技日新、军备日强,深知得益于重工重商,得益于重视民生。他向清廷进言:中国所以落后于西欧是“重农贱商”所致,建议现时中国也应“因时变通”、“竟言商政”,只于此才能求得经济发展,国家富强。
光绪十六年(1890)三月初九日刘瑞芬由伦敦率随行29人回国,于四月廿一日回到上海。他共在欧洲驻了四年零两月,驰驱数十国,行程十余万里。回国后,被授
广东巡抚。这年即赴任广东巡抚前,他回到刘街,举家迁居江宁(南京)。他在广东任上,终日忙于政务,治乱安民,尤重学政考试和教育。第二年,因过度劳累,旧病复发,向清廷告假回江宁养病,光绪十八年(1892)三月因肝病(一说脑溢血)卒于家中,享年六十六岁。逝世后,光绪帝亲笔为之写御祭,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死后一说谕葬于江苏南京西九十里西山峡之源,一说死后三年安葬于丹阳龙库村。两说中其后说是为准确。因为其墓冢的确在今丹阳龙库村,墓前有碑两块,一块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立的汉白玉碑,有双龙戏珠“圣旨”碑额,碑文为清末状元张謇所书;另一块是近代著名学者俞平伯所书。在南京南城门西之殷高巷有其故居,号称九十九间半,占地3000平方米,保存完好,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瑞芬著作丰硕,有《养云山庄全集》十二卷,其中刘中丞奏稿4卷、养云山庄诗钞和养云山庄文钞各3卷、西轺记略1卷。这些文献,总结了他在外交、行政、司法、税收、文学诸方面的经验、见解、见闻,实为一部文史瑰宝。
刘瑞芬原配夫人姚克先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的嫡亲姑妈。其后代兴旺发达,人才济济,共有七子,长子世玮,举人,官三品,江苏道;次子世琛,贡生,三品衔,侯补郎中;三子世瑛,举人,官三品,四川知府;五子世珩,举人,官至道员,加三品衔,是近代著名收藏家、刊刻出版家和戏曲家。
汪氏祖脉
刘街这一带的汪氏历史较长并星散多处,是45世爽——56世道安——58世中高——61世臯——65世厚公支下。该支始迁祖——65世厚公:行十一,芳公长子,于南宋时期由婺源回岭直接迁至于此——鸭嘴汪村(旧曰银坑汪),原属“池州府贵池县开源乡原二保”,娶柯氏、续罗氏,生子二——长曰十三无传、次曰十八,厚公生卒失考,葬开源乡原一保查回安冲山。 十八生子一 ——八四,八四生子六——一、二、三、四、五、六,自此兴旺发达,分居多处,亦有外迁。梅村汪(75世兰森为始祖,78世有汪珊字秋浦、取明进士、任陕西巡抚、四川巡抚、户部侍郎,谕葬五溪)、茶溪汪(旧曰蛇坑汪,76世忠仁为始祖)、阴山汪、沙栗坑汪、里头汪等,皆是65世厚公属下分支。刘街茶溪汪历史:
宗支分迁:不知去处的:68世四公,八四公四子,任御史迁外地;69世重八公,五公长子,任指史迁外地;70世德二公,重二公次子,任提刑御史迁外地;70世朝一公,重四公长子,任百户迁外地;70世朝三公,重四公三子,任判簿迁外地;70世仁千公,重十八公四子,任县尉迁外地;71世文一公,祖一公长子,任提领迁外地;71世文二公,祖一公次子,任县丞迁外地;71世魁一公,胜一公长子,任监生迁外地;71世褔迁公,诚一公三子,任宦游迁外地。已知去处的:75世民山公,时举公长子,迁居池口;75世兰森公,时举公次子,迁居梅村;75世贵安公,淑志公之子,迁居高原;76世忠仁公,寿安公长子,迁居蛇坑;76世忠信公,寿安公三子,迁居石柱坑;76世忠礼公,寿安公五子,迁居桑林。
地图信息